傳統(tǒng)的詩歌教育,途徑較為單一,只是單純地把詩歌作為一種文學體裁來組織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注重誦讀與鑒賞。我校的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中國古典詩歌融通教育課程的實踐項目研究”,既注重顯性課程的教育,又注重隱性課程(物型課程、活動課程)的教育;既注重把詩歌作為文學體裁來進行教學,又注重以中國古典詩歌為載體,拓展延伸其內涵。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和思維,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促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鍛煉,提升學生融會貫通的創(chuàng)新能力。
通過課堂教學的形式實施的是顯性課程,而環(huán)境建設與布置則屬于物型課程。物型課程也是隱性課程的一種,是對顯性課程的重要補充,學生耳濡目染,容易取得“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我校的環(huán)境建設與布置以儒學文化為底色,于樓臺亭榭、木石標牌中,巧妙構思設置近百首古典詩詞,營造了詩意校園的文化環(huán)境。
例如:學校走廊廣場展示的是“中華修身文化廊”。修身文化廊以詩歌對聯(lián)的形式多角度展示了中華古今修身文化,旨在教育激勵學生,促使其傳承中華民族薪火,成為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棟梁之材。其中的“修身名聯(lián)廊”,精選44副修身名聯(lián),懸掛于大理石裝飾的廊柱。對聯(lián)內容豐富,盡顯中華修身文化風韻,融合中國古代士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再比如我校的“修身十誡歌”,分“戒空談”“戒驕傲”等十個方面,用十首古詩來呈現(xiàn),學生反復誦讀,時刻警示自己潔身謹修,勿陷污淖。最具創(chuàng)新特色的是《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歌》。孫漢洲校長與同仁別出心裁,把它改編為近45首詩歌。詩歌不僅朗朗上口,易讀易記,內容要求也更加具體細致,將詩歌與德育工作相結合。
學校內東側臨墻有一座“中華文化名人榭”,全長三十多米,大理石墻面上有十幅圖詩斐然的浮雕,展示了孔子等十大中華名人的畫像和名言,以及前人的吟詠詩篇,以古人的詩贊融合對歷史人物的介紹與評價。
學校還建有“金陵詩脈長廊”,三十首關于南京城的古詩依序排列,立意傳情,潤澤后生。學生誦讀著一首首關于金陵的古詩,以詩歌為載體,泛舟于金陵歷史長河之中,融通對本地文化的了解,增強文化自信。
主樓后側的“十二生肖園”,也是獨特的民俗文化符號。園內建有十二生肖塑像,每尊生肖塑像配一首詩歌解說,將詩歌與民俗文化融通,很好地將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傳承下來。
學校在校內各處花園中,放置了近三十本“石頭書”,這些大理石雕刻成的“石頭書”鐫刻了有關植物的自然知識和古代詩歌,將植物學與詩歌結合,體現(xiàn)了學校融通教育的理念。
活動課程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隱性課程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我校一直重視活動課程的開設,在各種主題活動中,以詩歌朗誦的形式進行融通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拓展學生的學科知識,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每學年的開學典禮,師生齊誦孫漢洲校長創(chuàng)作的新學期賀詞,以詩歌為載體,對學生進行教育。比如,賀詞中寫道:“萬里長江送遠帆,石頭城高迎朝陽,人生青春莫辜負,讀書最宜少年郎!”這是勸勉學生要珍惜時間,在新學期有新面貌,不斷提升自我?!昂竦螺d物濟蒼生,追求卓越做棟梁!心高敢攬九天月,志壯捉鱉下五洋。”這是告訴學生要志存高遠,并為自己制定的崇高目標而不懈奮斗。以詩歌朗誦的形式取代傳統(tǒng)主題發(fā)言的說教,同時還融合了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每年孔子誕辰紀念日,學校均舉行大型紀念活動。全體師生在孔子像前宣誓,師生代表向孔子獻詩行禮,齊誦孫漢洲校長創(chuàng)作的詩歌《孔子賦贊》。
每年除夕前夕,我校均會舉辦大型文藝晚會,全校師生與家長們歡聚一堂、載歌載舞,在成功與喜悅中告別農歷舊年,在夢想中迎接農歷新年。晚會的壓軸節(jié)目就是詩歌朗誦。學生自主創(chuàng)作詩歌,自編自導自演,綜合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我校在教學活動中,注重顯性課程的延伸,除了在語文課堂進行詩歌教學外,還自主開發(fā)獨具特色的詩歌教育校本課程。圍繞“中國古典詩歌融通教育課程的實踐項目研究”的前瞻性項目,我校組織骨干教師,在孫漢洲校長帶領下,開設系列特色校本課程,將中國古典詩歌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知識相互融通,制定課程目標,創(chuàng)新教學評價機制。在校本課程實施中以中國古典詩歌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融通能力,拓展學生思維。
我校開設的“詩歌融通教育”課程,涵蓋了中國古典詩歌與多個學科或生活板塊,探幽發(fā)微,充分彰顯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拓展詩歌教學的領域,開闊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學生融通能力的培養(yǎng)?!霸姼枞谕ń逃狈帧霸姼枧c學科”“詩歌與行業(yè)”“詩歌與民俗”“詩歌與藝術”等七個專題,每個專題獨立成篇,各自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構建了中國古典詩歌與百科世界的聯(lián)系圖譜,有效地拓展了詩歌教學的領域。
我校還開設了“詩憶石藝”校本課程,融合詩歌、雨花石、書法、繪畫“四美”為一體。以獨特的視角、新穎的思維、睿智的眼光來將雨花石的動人故事用詩歌演出來,用鬼斧神工的自然藝術詮釋詩歌之美,以書法題寫詩句,以繪畫表現(xiàn)意趣,形成一詩、一石、一書、一畫的格局,供學生吟詠品鑒,彰顯了詩石之美,體現(xiàn)了書畫之樂。
同時,我校還在生物課程中關于植物部分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將植物學與古詩融通,挖掘有關植物的古代詩歌作為教學素材。教師在上課時,引用諸如寫桃花的“一簇桃花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寫梨花的“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寫向日葵的“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等詩句,不僅讓學生了解這些植物的自然屬性和特征,而且可以幫助學生通過古人的詩句,深入理解這些植物的內在品質,這都體現(xiàn)了學校的融通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