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洪子誠的學術生命力

        2018-01-29 01:18:20海南畢光明
        名作欣賞 2018年13期
        關鍵詞:當代文學文學史學術

        海南 畢光明

        如今再也沒有人會說當代文學不能寫史,搞當代文學沒有學問,研究當代文學史欠缺學術性了。這固然是時間起了作用(當代文學的行進腳步距離它的起點越來越遠,“當代”所包含的文學現(xiàn)象有許多已經(jīng)成了過去,對它的回顧、梳理、辨析和闡說分明就是在述史),但也由于當代文學工作者在近二三十年持續(xù)努力,以大量建立在歷史考察基礎上的研究成果證明了當代文學具有絕不亞于現(xiàn)代文學的史學價值,治當代文學一樣需要學術眼光及能力。而在當代文學評論研究的學術推進過程中,洪子誠先生是一個標志性的人物,甚至可以說,“當代文學”史學形態(tài)的正式確立,他起的作用最大,其學術貢獻堪稱無人能比。1999年洪子誠的《中國當代文學史》(以下簡稱《文學史》)出版,一種全新的史述范式,令整個當代文學界驚異、興奮和欣喜。如果說,此前出版的數(shù)十部集體編寫、主要用作大學中文系教材的當代文學史著,對1949年以來中國文學的描述方式大同小異,其中多數(shù)比較欠缺學術品格的話,那么,洪子誠的《文學史》不僅完全打破了慣常的述史體例,將文學規(guī)范、文學環(huán)境、文學制度、文學機構、報刊與會議、文學問題史等也作為考察對象,多維度地檢視當代文學的發(fā)生,從而改變了書面文學史本體的構成,更重要的是大量運用稀見的史料,重建了當代文學的歷史現(xiàn)場,以客觀化的敘述和縝密而富有彈性的語言引領讀者進入這一現(xiàn)場,去觸摸逝去年代的熾熱與冰冷,使文學史具有了超越文學認知的文化價值和學術性??梢哉f,當代文學史研究的歷史化和知識化,始自洪子誠的文學史寫作,是他以當代中國第一部個人文學史奠定了當代文學史書寫的不容置疑的學術地位,結(jié)束了當代文學無史的歷史,盡管《文學史》并非盡善盡美。

        《文學史》出版后得到的好評和它對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深遠影響,超過了同時代的任何一部當代文學史。不少學者認為,《文學史》的寫作與出版是當代文學史研究的里程碑。2000年11月,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一屆年會在廣東肇慶召開,會上洪子誠的《文學史》成為談論的熱點。廣西師范大學的黃偉林教授在發(fā)言中說這部文學史的出版是劃時代的,惹得在場的洪子誠老師立即滿臉羞紅,情急地對他的說法加以阻止和否定。盡管洪老師的反應是他一貫謙虛、低調(diào)和靦腆的性格使然,他害怕張揚的心理十分真實,但是,說《文學史》改變了“當代文學”的學術地位卻不存在任何夸張的成分。及今,《文學史》出版已近二十年,這本書還不見有后來居上者。在這二十來年里,它持續(xù)地發(fā)揮著學術影響力,一方面它所發(fā)現(xiàn)的當代文學“一體化”的生成機制及其后果,以及前后兩個三十年既有連貫性又有差異的文學史深層結(jié)構,幫助學習者認識和思考當代文學的基本性質(zhì)及其決定因素;一方面,它對文學史材料的發(fā)掘和處理,給研究者示范了進入文學史深處的方法與路徑,特別是它所觸碰的關乎文學存在的種種問題,給了后來者以開展研究的啟示和繼續(xù)掘進的空間。新世紀以來,當代文學研究的風氣和格局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比有明顯的改變,即不再局限于文學思潮的勾勒和作家作品的評價,而對文學制度、文學政策和文學期刊等文學生產(chǎn)的關聯(lián)因素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當代文學的從業(yè)者在文學史研究與書寫中明顯強化了對學術性的追求。這固然跟90年代以來“思想淡出,學問凸顯”的思想文化場域的形成有關,但不能不說洪子誠的文學史寫作開了當代文學史學術化寫作的先河,影響所及,不同時代的當代文學從業(yè)者,在研究與寫作中與《文學史》建立起了互文關系,有不少論文與專著,都在選題和方法上與洪式寫作有著不同程度的關聯(lián)。因此可以說,“當代文學”實現(xiàn)由批評向研究的轉(zhuǎn)型,洪子誠起了重要的帶動作用。

        《文學史》的影響力,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自問世以來,《文學史》一直被多所高校選為中文系本科生的當代文學教材和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的考研指定參考書,它還被翻譯成英文、俄文、日文、韓文、哈薩克文、吉爾吉斯文等在國外出版,這在文學史著作中是少見的?!段膶W史》既沒有在時間里減色,也突破了空間的閾限,只有真正富有學術性的寫作,才會有這樣強韌而持久的生命力。然而,洪子誠的學術生命力并非只是由一部《文學史》來體現(xiàn)。如果說,《文學史》仿佛橫空出世,實則作者經(jīng)過二十余年在北大中文系當代文學教研室從事教學和研究的準備,特別是在喧囂的年代里他也不畏孤寂地在藏書豐富的北大圖書館日夜爬梳,光是創(chuàng)刊以來的《文藝報》就通讀了三遍,長期浸潤在刀光劍影的當代文學歷史氛圍里,靠坐冷板凳對當代文學演進過程的每一處糾結(jié)和細節(jié),都進行了目光犀利而深沉的反復打量和長久凝視,積累成《當代中國文學的藝術問題》《作家的姿態(tài)與自我意識》《中國當代新詩史》《1956:百花時代》等前期成果,才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文學史》這一集大成之作,體現(xiàn)出一個堅韌的性格和沉潛的心靈不期而遇地與學術圣柱相擁抱的話,那么,以《文學史》而贏得文學史家身份的洪子誠,在專業(yè)的壓力和回答歷史詰問的焦慮大為緩解之后,進入了更為自由的學術思考與實踐的人生境界。洪子誠本來就不是急功近利的人,2002年從北大中文系退休以后,他的學術研究與寫作就更不受學術評價體制的規(guī)約了。需要用文字表述出來的,是他從南方的小城考入北京大學以來的人生經(jīng)驗、閱讀所記和思考所得,這樣他的寫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著性情,不拘格套,不必左顧右盼,沒有太多顧忌,但唯實是務,唯真是求,因為這時的寫作,固然還是要替學術史負責,但又何嘗不是個體生命負載的卸除,不是心靈自由的翔舞?這就是為什么在退休之后,洪子誠進入了又一個重要的學術產(chǎn)出期,幾乎是一個學術創(chuàng)制臻于至善的時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是《我的閱讀史》和《材料與注釋》。

        《我的閱讀史》和《材料與注釋》文體都別具一格,前者近乎散文隨筆,后者看似材料的堆積,但書中的文章無不與作者的學術歷程相關,是其最新學術成果的展現(xiàn)?!段业拈喿x史》也是一位富有實力與個性的學術主體的形成史。閱讀史是一個人在漫長的人生里與書本、藝術、理論、歷史事件、友朋與同仁、社會與世界的交互作用的過程,除了先天的稟賦,閱讀培養(yǎng)一個人對事物及外部世界的興趣,形成他(她)的知識結(jié)構和心理結(jié)構,從而鑄造出一個人的生命質(zhì)地與能量,而作為學術主體,他(她)的研究興趣、關注點、價值取向、言說風格和學術個性都因之而塑成,既是主觀選擇的結(jié)果,也被偶然機遇所決定。洪子誠不例外。他看待文學的方式、評價文學的標準、對待學術工作的態(tài)度,都來自他經(jīng)由閱讀而形成的精神構造,他的思想觀點大多能從他的閱讀史上找到來源,反過來看,是閱讀給了他豐沛而穩(wěn)定的學術生命力,使之成為當代學術史上的“這一個”。

        《材料與注釋》則是洪子誠提供給當代文學的前所未有的史述形態(tài)。它出版于2016年,其主體由作者親歷當代文學史的非常時期即50—60年代所獲得的幾篇材料構成,有領導人講話、會議記錄、批判會的發(fā)言、交代材料、檢討書等,但不是材料的簡單展示,而是按照能夠說明特定歷史背景上文學界內(nèi)部沖突的經(jīng)過、文學與政治的關系以及人物性格命運這一目的加以很有匠心的編排,并在關鍵之處加以注釋,讓文學史料說出歷史真相,其中隱含了研究者關于文學的歷史舛誤和人格作為文學與政治權力的中介的真知灼見。由于這些材料來自當代文學歷史上的幾個重要文學事件,如1955年中國作協(xié)黨組對《文藝報》“丁陳反黨小集團”的打擊,1957年中國作協(xié)黨組擴大會議對馮雪峰的清算以及與之相關的魯迅全集注釋修改事件,1962年的大連會議,1966年“文革”開始對文藝界“走資派”“黑幫頭目”和“修正主義分子”的揭發(fā)批判等;涉及在當代文學最高機構的管理層扮演重要角色的理論批評家和作家,如周揚、林默涵、劉白羽、張光年、邵荃麟、侯金鏡、郭小川等,因而在當代文學史里具有結(jié)構性的地位和很高的史料價值,可以說洪子誠通過對人事關系上公私相濟秘情的剝露,捕捉到了造成當代文學史沉重喘息的命脈。為了“讓材料自己說話”,洪子誠在對材料進行注釋時,一方面不斷地征引新材料與之互證或互否,以厘清事件的原委或人物的品格,同時,還加以畫龍點睛式的評點,以揭示討論對象的性質(zhì),審慎地引導讀者對特定語境壓力下的語言表述進行甄別,從而對沉埋的歷史真相和歷史運動中的復雜人性加以現(xiàn)象學的還原。如果沒有這種方法獨特的解讀,未經(jīng)歷過那一年代的人很容易誤讀或許能接觸到的“歷史語言”,而在當代文學歷史的理解上產(chǎn)生偏差。正因為如此,《材料與注釋》的學術創(chuàng)新令人驚詫,它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憑著對歷史情境的熟悉將散亂的材料整理為形式獨特的文學史著作,具有無可替代的學術價值。難怪出版后好評如潮,單是《文藝爭鳴》就設立“材料與注釋評論專輯”,一次性發(fā)表錢理群、楊聯(lián)芬與邢洋、賀桂梅、曠新年、孫民樂、錢文亮、何吉賢、李云雷等人的八篇高質(zhì)量論文進行集中評介與闡釋。從這樣的學術反響,恰可看出洪子誠學術生命力的健旺。

        那么,洪子誠強健的學術生命力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這不是一個能夠簡單回答得出來的問題。就跟洪子誠所一貫重視的文學現(xiàn)象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一樣,他本人作為一名從甘居寂寞到背負盛名的學者,支撐他心無旁騖持續(xù)地進行學術探討并取得卓越成就的,有多重因素。不過從他的著作和行事里,還是可以感受到一些起主要作用的方面,或許可以概括為:不自信帶來的認真嚴謹;與歷史同行獲得的歷史感;博覽群書得來的才學識;千錘百煉后始能惜墨如金。

        洪子誠出身名校,躋身于文學研究的重鎮(zhèn),但多少年來,他都甘居邊緣,只要談起自我就流露出不自信,每遇贊譽輒羞愧而不敢當,這種表現(xiàn)與他的身份和成就似乎頗不相稱,但在他這些絲毫也不是做作,相反極為真誠。無論是誰,與之相處一段時間,都會感到他的謙遜、低調(diào)和容易害羞更多地出于他的生性,毋寧說是赤子之心的自然流露。只有像他這樣怯于矯飾的人,才長久地保持純樸的天性。他的不自信似乎源于從小養(yǎng)成的性情,但也與成長過程中有過“受挫”經(jīng)歷有關。洪子誠一再坦陳,他走上文學研究這一行,是缺少創(chuàng)作才能而別無選擇的結(jié)果,他舉出的例子是在北大中文系念文學專業(yè)時的創(chuàng)作嘗試未能得到認可使他遭受打擊。這的確可以看作對一個人所秉得的思維類型的一個證明,然而一兩次受挫就放棄創(chuàng)作改弦更張,并不能說明這個人就天生沒有創(chuàng)作才華。對于洪子誠來說,吊詭的是,他畢業(yè)后留在北大讀研究生,后因研究生名額壓縮而留在中文系任教,教的就是寫作,他的寫作才能在他日后的學術寫作中完全顯現(xiàn)了出來。這樣看來,他的不自信是沒有道理的。然而實際上,他的不自信最終成全了他。不自信是一個人對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的本能的又是理性的自我評估。人在紛紜復雜、變動不居的世界上,本來就十分渺小,容易被淹沒:但凡有這樣的覺悟,意志才不會膨脹,意識才不會譫妄,才會有對未知世界和無涯知識的敬畏,行事處世才會小心謹慎,對待要做的事情才會格外認真,做的過程和結(jié)果才非常嚴謹。洪子誠的敬畏感和虔誠心也許跟他小時候信過基督教有關。一個人明了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才不至于狂妄到以為自己可以掌握這個世界,才不會把一個宏大的構想加諸他人,才不會非要把具體的事物強行嵌入先驗性的理論框架。洪子誠做學問,就是老老實實從材料入手,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他治文學史,傾向于論從史出,而非以論帶史,可以是史論結(jié)合,有時候干脆論隱于史。他的文學史寫作建立在材料的有機處理的基礎之上,因而可以稱為信史,沒有可有可無的話,沒有水分,學術含量高,學術生命力因而歷久不衰。讀過他的文學史的人,都認為洪子誠治學以嚴謹著稱,殊不知他的嚴謹原是“不自信”的產(chǎn)物。

        出生于1939年的洪子誠,1977年初加入北大中文系當代文學教研室,走上當代文學史的研究與寫作道路。雖然是以學生和大學教員的身份親歷過1949年后一次次的政治運動,在體力勞動中吃過苦,除了“文革”開始時被學生招到宿舍批判過一次之外,未受到什么沖擊,但是,這種被歷史運動所裹挾的被動性和盲目性是洪子誠這代人普遍存在的歷史感。歷史潮流由人的活動構成,而人在歷史潮流中并不能看清歷史的趨勢及本質(zhì),人被歷史所扭曲時也并不覺得自己被扭曲。而當歷史發(fā)生巨大轉(zhuǎn)折造成斷裂時,人卻不僅不能為歷史擔責,反倒在新的歷史要求下對同樣斷裂的個體生命史在精神層面進行投機式的自我修復。意識到這一點,才是更為可貴的歷史感。洪子誠具有這樣的歷史感。因此在當代文學史的清理中,能直面自己在歷史中的表現(xiàn),不憚于反省,對那些卷入政治斗爭害人害己的主角,既給予理解的同情,也對其中人格缺陷者加以明貶暗諷。洪子誠研究被政治權力完全左右的那一段當代文學史時,沒有回避自己同這段文學史的關系。他提到他和同學先后在50年代和60年代參加的兩次聽命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寫作活動。一次是1958年冬在《詩刊》社徐遲等先生的建議下,與同學謝冕、孫玉石、孫紹振、劉登翰、殷晉培一起編撰《中國新詩發(fā)展概況》,用“主流”和“逆流”來劃分“五四”以來的新詩。一次是1967年初春參加《文藝戰(zhàn)線兩條路線斗爭大事記》的編寫。這兩次寫作活動,是洪子誠深度參與政治化文學史建構的實踐。后一次寫作發(fā)生在“文革”期間,跟“文革”后遭到鄙棄的為激進主義路線服務的“寫作班子”的寫作活動頗為接近,參加者一般來說諱莫如深。然而洪子誠卻原原本本地記述了這次寫作的過程及內(nèi)容,將尊重歷史與反省自我很好地統(tǒng)一了起來。由于歷史觀富于理性,他的寫作最大限度地呈現(xiàn)了歷史的原貌,它構成了真正反省歷史的前提,這樣的寫作其學術性不言而喻。在《材料與注釋》里,洪子誠對那些應該為當代文學隊伍的自殘負主要責任的文壇領導如周揚、劉白羽、林默涵、張光年、邵荃麟等,沒有憑自己的好惡對他們予以臧否,而是讓他們用自己的言行勾畫自己的人格形象,在材料的比勘中讓當事人顯露出品格的高下。注釋對于張光年和邵荃麟在政治壓力下的堅持予以肯定,對周揚人格的復雜性加以仔細辨析,使其潔處自潔,污處自污,還了人物也還了歷史以公道,評斷了當代史上的一段模糊不清的公案,顯示了學術的力量。

        凡治文學史的人,最好符合治史的主體條件。唐人劉知己在《史通》里說治史者須具史才、史學、史識這“三長”。才,是指敏銳的感覺與表達能力。學,是指深厚的學養(yǎng)根基。識,是指識見也就是對事物的洞察力和綜合判斷能力。前人認為,這三者相互關聯(lián),實為一事。才、學、識的得來,主要靠讀書學習、生活閱歷以及專業(yè)訓練與實踐。洪子誠應該算是具備“三長”的學者。他能夠從南方的小縣城考入北京大學,當屬經(jīng)過嚴格篩選的英才。北大是中國的最高學府,學習條件與環(huán)境最優(yōu)。在他就讀北大中文系的時候,一批學養(yǎng)深厚的著名學者如游國恩、王力、高名凱、楊晦、朱德熙、馮鐘蕓、林燾、楊伯峻、王瑤、吳小如等,是他們的授課老師,可以想見洪子誠接受的是怎樣的學術熏陶。他的知識結(jié)構的形成和專業(yè)能力的不斷提升,也得益于他在北大這個優(yōu)越的學術環(huán)境里博覽群書,和始終站在學術前沿的文學評論研究實踐,以及長期與一流的學生互動的教學相長活動。從《我的閱讀史》所提到的書籍即可看出,洪子誠的閱讀面很寬,而又圍繞文學這個中心。文藝學、美學、史學、思想史、文化人類學、社會學,乃至文化研究理論,共同構成他從事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的理論資源,但他在文學評論與研究寫作中,從不搬弄大而新的概念讓文學作品對其加以印證,他只是把這些理論化作他理解文學問題的視角、識見與洞察力。他對音樂與電影的愛好提高了他的藝術修為和精神品味,也投射為他審視文學、品鑒人生的美學趣味。洪子誠先生不茍言笑,看上去嚴謹,但他絕不古板,更不僵化,而是德高品雅,俯仰自如,乃在于不事張揚的歷練獲致的淵深學殖,使他對過眼之事能洞若觀火,只不過因為深知人類知解力的限度而對直截的判斷尤其是二元判斷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洞察力是一種穿透事物表象看見本質(zhì)(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質(zhì)的規(guī)定性)的能力,由于表象與本質(zhì)往往不對稱,并且所謂本質(zhì)仍然是一種歷史生成的狀態(tài),因此洪子誠喜歡尋找問題,并且對解答問題的結(jié)論往往要進行辯證性的質(zhì)疑。而這樣的質(zhì)疑有時會針對同行們對他的某些提法的誤解。例如他在《文學史》里提出過擱置價值判斷,返回歷史現(xiàn)場的主張,于是當代文學界不少人對文學研究中的價值判斷表示蔑視,認為沒有學術性。針對這種風氣,洪子誠提問:“我們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擱置評價,包括審美評價?或者說,這種‘價值中立’的‘讀入’歷史的方法,能否解決我們的全部問題?”又如,針對流行一時的非本質(zhì)主義傾向,洪子誠問道:“當我們在不斷地質(zhì)詢、顛覆那種神圣化了的、本質(zhì)化了的敘事時,是不是也要警惕將自己的質(zhì)詢、敘述‘本質(zhì)化’、‘神圣化’?”才、學、識的綜合,才能形成這種透過一層看、從對面看的思維方式。也許見識越多的人,越知道對象世界的難以把握,而自我的觀察、思考與分析能力有限,所以在各種選擇面前,難免猶豫不決。洪子誠文學史思維的獨特性就體現(xiàn)在這種猶豫不決上,他的文學見解因而具有開放性,這也是他的學術生命力的源頭活水。

        要是從1958年參加《中國新詩發(fā)展概況》的寫作算起,洪子誠的學術寫作時間已整整六十年。他從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真正起點是1977年他所在的寫作教研室解散,受張鐘與謝冕之邀,他加入到當代文學教研室,開始編寫當代文學史教材。也就是說,洪子誠的學術研究,貫穿了“新時期文學”的全程,有整整四十年的歷史。他參加編寫的《當代文學概觀》,在80年代曾經(jīng)是高校首選的當代文學教材之一(影響更大的是郭志剛等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稿》),因此,洪子誠可算作新時期當代文學學術建設的開拓者之一。不過在前二十年,洪子誠還不是學術界的風云人物,盡管在80年代就出版了《當代中國的文學藝術問題》(1986),90年代出版了《作家的姿態(tài)和自我意識》(1991)、《中國當代新詩史》(1993)、《中國當代文學概說》(1997)、《1956:百花時代》(1998)等學術含量頗高的當代文學史著作。八九十年代還是個評論當家的時代,學術化的文學史研究還沒有形成風氣,也不被看好。然而,洪子誠并非有意選擇退回圖書館翻閱保留著他的歷史記憶的舊期刊,誤打誤撞為他的一個人的文學史做了最充分的準備。實際上,他在八九十年代的文學史研究與寫作,并無引領學術潮流之意,但事實上他開辟了有別于現(xiàn)狀批評的文學史研究之路。直到20世紀的大門即將關上的1999年,洪子誠出版了他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才從四面八方引來關注的目光和贊譽的聲音,一個文學史家從而在當代文學領域拔地而起,在喚醒當代文學的文學史意識的同時,也給了當代文學批評以自贖的機會。從1977年到2017年,這四十年是洪子誠學術生命的黃金期,在這個時期,他完成了一般學者難以完成的崇高學術業(yè)績,對得起北大對他的培養(yǎng)和珍視。而在這四十年的學術寫作中,經(jīng)過千錘百煉,他的學術表達日臻成熟,及今爐火純青,僅是語體就打上了鮮明的洪氏印記。文學創(chuàng)作是語言藝術,文學研究難道就不講究語言表達的藝術性嗎?洪子誠寫過詩歌史,在新詩的研究和解讀中對現(xiàn)代詩人是語言的煉金術士深有體會,故而寫作中惜墨如金,字斟句酌,他的文學史語言堪稱是邏輯性與詩性的完美結(jié)合,堅實硬朗而富有彈性,致密謹嚴而不失幽默??梢詳嘌裕e數(shù)十年功力磨礪而出的有著鉆石般質(zhì)地的個性化語言,將會大大延長洪子誠學術寫作的生命力。

        猜你喜歡
        當代文學文學史學術
        廣東當代文學評論家
        陜西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透析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fā)的學術思考
        中國博物館(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當代詩詞怎樣才能寫入文學史
        作品選評是寫好文學史的前提——談20世紀詩詞寫入文學史問題
        從史料“再出發(fā)”的當代文學研究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當代文學授課經(jīng)驗初探
        文學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40
        辯證理解現(xiàn)代文學史書寫的“真實性”
        江漢論壇(2015年7期)2015-02-27 16:05:30
        學術
        亚洲av无码久久寂寞少妇| 国产自拍在线视频91| 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内谢5j| 无码ol丝袜高跟秘书在线观看 | 91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电影| 亚洲天堂2017无码中文| 1000部夫妻午夜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午夜| 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 久久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 国产精品久久无码不卡黑寡妇|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极品裸体av在线激情网| 国产 字幕 制服 中文 在线| 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VA亚洲V专| av网站韩日在线观看免费|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 粗壮挺进人妻水蜜桃成熟漫画|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换脸| 免费啪啪av人妻一区二区| 亚洲桃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资源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少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 97一期涩涩97片久久久久久久 | 男人的天堂av网站一区二区| 性感熟妇被我玩弄到高潮|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黄桃 | 加勒比黑人在线|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人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中文字幕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播放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传媒免费在线播放| 国产男女猛烈视频在线观看 | 色婷婷精久久品蜜臀av蜜桃| 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