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穎儀
作為本課題課題組的一員,我很幸運也很感恩。以下是我在詠物抒懷詩專題教學中的收獲:
一、扎實文本的解讀
“授之以漁”而不應“授之以魚”,“教是為了不教”,于是乎我們紛紛從以前“滿堂灌”的模式中掙脫出來,進入教授方法、技能以求學生可以舉一反三的新模式,但這也很容易陷入另一個泥潭:注重于補充資料的拓展,卻讓學生丟失了原始解讀的能力;急于方法的推進,卻讓學生錯失了對文本的解讀。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從文本的解讀中讀懂詩歌。在教學設計上,我繼續(xù)使用批注式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并根據(jù)詠物抒懷詩的特點,在學案課前學習任務中落實批注指導:①請分別找出四首詩(《石灰吟》【物品類】、《辛夷塢》《賞牡丹》【植物類】、《子規(guī)》【動物類】)所詠之物,并畫出能體現(xiàn)此物特點的句子;②找出并批注情感分析、手法分析。這樣引導,重心放在“文本”的解讀上就可以讓學生具備舉一反三的延展能力。(詳見教學設計)
二、還給學生舞臺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里提及“在鑒賞的過程中要具有強烈的自主意識,激發(fā)濃厚的鑒賞興趣,充分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對作品進行多元的開放性的解讀,對作品的意蘊力求有新的發(fā)現(xiàn)?!苯處熢诠诺湓姼杞虒W中只能作為引導者的角色,為學生理解詩詞開渠引道,引導學生感受美、體驗美,重視學生的自主感受,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以抽簽的方式,讓抽到的小組派代表展示優(yōu)秀批注,隨后學生以代表答疑、師生明確的形式落實文本鑒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還舞臺給學生,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這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緣文本得方法
以前的教學往往是先把鑒賞這類詩歌的方法拋給學生,再讓他們用這樣的方法去鑒賞文本,這樣學生一開始就強迫自己去識記老師拋給的“方法”,然后想著如何在詩歌中一一對應落實。這樣,學生的鑒賞呈現(xiàn)出的是一種零碎的肢解和生硬的接受的狀態(tài),學生失去了整體閱讀詩歌、個性化感悟詩歌的動力,更失去了經由自己努力得出符合自己方法的可能性。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我繼續(xù)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讓學生小組合作,集中討論四首詩的異同點,共同繪制一張導圖呈現(xiàn)本組的討論結果,從而明確詠物抒懷詩的辨別方法及鑒賞技巧。學生學完之后,基本上掌握了這類詩歌的特征及鑒賞技巧,就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去消化因為時間關系無法在課堂上講的篇目,有余力的話,還可以通過做詩歌鑒賞題強化自己對詩歌類別的認識。
總而言之,落實文本的解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借用批注式閱讀和思維導圖來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詠物抒懷詩的辨別方法和鑒賞技巧是本課的目標。在時間的把握上仍需努力,才會使得最后更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思考并總結詠物抒懷詩的辨別和鑒賞方法。
詠物抒懷詩閱讀與鑒賞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詠物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學習鑒賞詠物詩的步驟和技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詩歌中包含的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了解詠物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點,學習鑒賞詠物詩的步驟和技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是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詠物詩。
二、優(yōu)秀批注展示
學生一次批注:
(1)通過批注題目、作者、意象等了解詩歌的大意。
(2)批注所詠之物的類型:植物、動物或物品。
(3)探索詩中物與情的關系: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4)嘗試從“知人論世”的角度來分析作者具體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
學生二次批注:教師引導學生欣賞詩歌中體現(xiàn)所詠之物特點的句子以及意象所蘊含的意思,也學習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深入地對詩歌情感進行理解。
三、優(yōu)秀思維導圖展示
思維導圖指導:可按照鑒賞詩歌方向(詠什么—因何詠—怎樣詠),更可提供新的創(chuàng)意進行繪圖。
要求:1.小組集中討論四首詩的異同點,分小組各繪制一張導圖呈現(xiàn)本組的討論結果。2.通過部分小組展示成果,總結詠物詩的辨別方法及鑒賞技巧。
(一)優(yōu)秀思維導圖展示,示范賞析詠物詩
1.組內分工。2.小組討論修改該詩作導圖。3.小組朗誦該詩作。4.代表展示優(yōu)秀導圖
參考理解:《石灰吟》托物言志,通過托(贊頌了)石灰的堅強不屈,言(抒發(fā))自己堅強不屈、潔身自好、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和不同流合污與惡勢力斗爭到底的志向。
《辛夷塢》描寫以動襯靜,迎春而發(fā)的一派生機和展望,辛夷花在山深人寂的環(huán)境之中熱烈地開放,使山野一片火紅,落時則毫無惋惜地謝落,花瓣如繽紛紅雨灑落深澗,以“空寂”的禪心觀照世界的意象,表達不干世俗的淡泊情懷。
《賞牡丹》擬人、比喻,寫芍藥其艷麗、嫵媚之態(tài)卻格調不高;寫荷花純潔而寡情;牡丹高貴富麗,表達當時人們對牡丹的喜愛和尊崇。
《子規(guī)》托物言情,子規(guī),傳說為周時蜀國國君,后被迫遜位,死后魂魄化為鳥,啼聲悲哀?!叭艚獭眱删湟苑丛懙恼Z氣發(fā)問,由鳥及人,寫出了人世不平,表達了詩人憤世嫉俗之意,子規(guī)與詩人感情融為一體。
(二)明確導圖具體分支及鑒賞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讀詩歌;②明確所詠之物并提煉所寫物象描寫特征的詞語,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環(huán)境特點;③抓住物與“志”的契合點,挖掘物象內在品格和精神并明確手法。
四、【課后學習任務】遷移運用,鑒詩寫詩,知識內化
鑒賞王冕的《墨梅》和鄭板橋的《題竹石畫》。
五、總結
古人詠物,意在寄情言志。
六、作業(yè)
自創(chuàng)詠物詩。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