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賢玲
【摘要】 美術教學應注重教學模式的立體化。在美術鑒賞教學中,通過有關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加深對文化、歷史以及美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
【關鍵詞】 立體 模式 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9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8)11-189-01
長期以來,學生的學習活動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缺乏主題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難以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熱情。這種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適應現(xiàn)代的教學發(fā)展。在美術鑒賞課程中,可以將多種教學方式引入到課堂中,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立體式教學是指一種多角度、多方面、相互交叉的教學模式。通過這種直觀式、感官性強的三維式教學方法,使學生愛學、會學、主動學,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價值和審美情趣。我把美術鑒賞課教學模式比擬為正方體,它具有六個平面。這六個平面就是在美術鑒賞課中常運動到的六種教學方法。如圖(1)(2)
一、拋磚引玉,自主探究
教師課堂教學的重點并非是讓學生學有所得。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老師是創(chuàng)造問題的使者,學生是問題的解決者。老師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讓他們在學習中學會主動發(fā)展。
二、生動表演,妙解作品
師生在課堂上利用肢體語言再現(xiàn)畫面故事情節(jié),直接把畫面具體化,收到了“一現(xiàn)窮千言”的效果。在再現(xiàn)畫面人物前,學生能感受真切,從肢體和語言中能迅速得到感受人物情緒與狀態(tài)。
例如在《巨人輩出——文藝復興美術》教學中,賞析達芬奇的作品《最后晚餐》前,讓學生把最后晚餐演繹成一個小品,并根據(jù)自身的所對應的角色進行語言、動作設計。提出問題:誰是出賣者?誰是叛徒?場下的學生暢所欲言發(fā)表見解,教師及時點撥引導。
通過小品表演進行對作品的賞析,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與提高參與力度。在這期間,學生從感性認識直接升級到了理性認識,透徹理解作品的內容。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可以提供用之不歇的學習源泉。
三、音樂熏陶、沉浸其中
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講過:“音樂的魔力,足以使一個人對未能感覺的事有所感覺,對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變而為可能”。美術作品在學生的面前感受是單一的,是無聲的。動聽的音樂吸引學生投入感情,幫助他們更好地感知對作品內容。以學生的“看”為主,“聽”為輔來組織教學,賞析效果會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例如在《中國山水畫》教學中,先播放《高山流水》這首歌曲,歌曲表現(xiàn)高山幽谷中的溪流和流水,深邃綿長的意境把學生帶進了中國山水之中。通過歌曲的情感,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審美體驗。
四、實物展現(xiàn),一目了然
鑒賞作品都在紙面呈現(xiàn)出來的二維空間、實物是通過三維空間展現(xiàn)。絕大部分的美術作品只能通過書籍或者視頻進行賞析。美術作品總是以二維空間再現(xiàn),學生很難全面感受作品甚至是為作品而感動。但在條件允許下,二維空間與三維空間的有機轉換,才能讓學生更深入了解作品、賞析作品。實物的展現(xiàn),讓學生不但是“看懂了”、還“做懂了”。
例如在《傳統(tǒng)藝術的根脈——玉器、陶瓷和青銅藝術》教學中,我展示了自己做的瓷器給學生看,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提問:你們覺得老師的陶瓷做的怎樣?請大膽的點評。學生暢所欲言后,我又拋出了另一個問題:這是瓷器還是陶器?接著進入講授新課環(huán)節(jié)。工藝類鑒賞課,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見的相關器皿在課堂上展現(xiàn),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認知。
例如在《西方古典藝術的發(fā)源地——希臘、羅馬美術》教學中,賞析古羅馬建筑時、設計了一個小實驗:拱券結構與梁板結構對比。
通過兩個粉筆盒、A4打印紙、黑板擦為輔助工具構成兩個不同結構的橋梁建筑。梁板結構上面放置了黑板擦,拱券結構上面也放置了黑板擦。實驗結果,梁板結構被黑板擦給壓垮了,拱券結構屹立不倒。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原因。擴展內容:同樣的材料,你覺得還有什么結構能支撐黑板擦呢?學生再進行實驗。
這個小實驗,讓學生直接感受到兩者承受力的不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比單純用物理知識來講解是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也促進學生利用簡單物體做實驗的興趣與探索。
五、媒體運用、熠熠生輝
在美術課中運用教學媒體能有效地把語音、圖像、視聽等處理技術都整合在一起。不僅可以提高欣賞內容的量,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了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注意力,使教學內容以立體形式呈現(xiàn)。但是在使用多媒體的教學活動中要與教學目的為目標,發(fā)揮教師的主導地位,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fā)展為目的,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大河之源——史前美術和古埃及美術》教學中,導入史前人類生活和古代及風俗影視作品,直觀再現(xiàn)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人們的生活面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議論小文、情感升華
在課后鼓勵學生撰寫美術作品評論小文,通過學習美術鑒賞的基本方法,認識美術作品的意義、形式和風格特征。用文字表達對藝術作品的感受與理解。通過撰寫賞析小文,加深對美術作品的系統(tǒng)理解并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和審美情趣,把美術與文學結合在一起,達到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總之,在美術鑒賞教學中,多方位、多角度教學手法結合在一起,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lián)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xiàn)象,才能使學生逐步提高審美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理想。
立體教學中美術鑒賞中運用的三維模式:
[ 參 考 文 獻 ]
[1]《現(xiàn)代教育理論熱點透視》廣東教育學院教育系編著.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
[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鑒賞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