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奉化區(qū)溪口鎮(zhèn)東岙小學 王海維 馬益波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的把小學六年的語文學習劃分為三個學段,即一、二年級為第一學段,三、四年級為第二學段,五、六年級為第三學段。每個學段的閱讀要求也是不一樣的。正因如此,每個學段的閱讀就像一塊地面,學段與學段之間就像是隔著一條“河”,想要跨越這條河流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人們想辦法。其中阻隔在一、二學段之間的河流最為難以跨越,這里設有重重阻礙。一旦跨過這一階段,對于接下來的語文學習將有著極大的幫助。來看看剛升入三年級的幾個語文閱讀鏡頭:
鏡頭一:某次課堂上,讓一學生讀一段50個字的段落,學生竟然讀錯了7個字。
鏡頭二:有這么個題目:讀短文第二小節(jié),圈出描寫“我”捉小魚的動作的詞。結果學生從整篇文章圈詞,而且找的又不是動作的詞。
鏡頭三:在學完《灰雀》這篇課文后,做了這么一個練習:課文第一段有三個帶點詞語:每次、要、經常,你從帶點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么?結果有部分學生在純粹解釋這三個詞語的意思,沒弄明白題目的要求是要他們感受人物的感情。
從以上3個鏡頭大家可以看到,中段語文學習更加側重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加側重于對整體的把握。學生在接觸新的語文閱讀時,總會存在著這些不可避免的困難和現象。萬丈高樓平地起,中低段語文閱讀的銜接也需要一個過程,不可一蹴而就。要為學生搭建一座可靠、安全,能有效連接兩岸的橋梁,則必須做到充分準備,有序進行,要不然類似的“橋脆脆”現象就會出現。筆者搭“橋”步驟如下:
任何橋梁建造之前,都要進行實地勘測,選擇合適的位置作為起點和終點。語文閱讀教學也是如此,為了能讓學生快速地從第一學段過渡到第二學段,教師應找準學生語文閱讀中遇到的困難之處以及兩個學段閱讀方面的不同之處。例如《語文課程標準》中對第二學段的閱讀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我們就可以從這里搭建一座橋梁,引領學生走上橋,跨越兇猛的“河水”。
在此,舉例談談如何選址。如三年級上冊的兩篇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和《富饒的西沙群島》都屬于寫景類,并且都具有一定的寫作順序,這是學生需要把握的一個重點。為此,在教學這類課文時,可以從題目入手問: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寫小興安嶺?寫了西沙群島的哪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整理,可以出示板書羅列事物并理清文章脈絡,得出:小興安嶺是按照一年四季來寫;而西沙群島則從海面、海水、海底、海島等方位順序來寫,兩篇各有特色而又具有清晰的思路。
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也就是告訴教師們一定要抓住正確的教學重點,從這個重點出發(fā)去進行教學。
選材也是橋梁堅固的一個重要因素,材料質量不過關往往會導致橋梁無法建成或者建成的橋梁容易倒塌起不了作用。同樣教師要幫助學生解決語文閱讀銜接上的困難,就要選擇合適的語文閱讀材料。其實,語文課本已經給學生提供了很好的課例,可是這種單一的課例并不能讓學生真正掌握所學知識,為此,教師們要額外選取閱讀材料加以鞏固。
如在教學完《美麗的小興安嶺》后,可以指導學生學習《美麗的大興安嶺》。兩篇文章結構類似,行文表達上作者都是抒發(fā)對祖國美好河山的贊美。又如學完《富饒的西沙群島》后,可以指導學生課外學習《永興島》,這篇文章描寫了“西沙群島”其中一個島嶼永興島,作者的描寫手法類似于《富饒的西沙群島》,這樣經過進一步的閱讀,再次鞏固了閱讀重點。
當學生學習作者的思想感情時,教師可以通過尋找作者的不同作品來幫助學生進行進一步體會。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只是蘇軾贊美西湖美景的其中一首詩,在學生學完這首詩后,教師可以選取蘇軾描寫西湖的另外幾首詩讓學生去閱讀,從而感受詩人寄予在詩中的感情。
橋墩的穩(wěn)固可以幫助橋抵御洪水的沖擊,使得橋上的行人能安然通過。語文學習也是如此,如能在閱讀的銜接過程中打好扎實的基礎,必能使學生今后的閱讀能力得到飛速發(fā)展。
對于剛升入中年級的三年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一些內容的處理可以進行適當的調整,放寬相應的要求。如筆者在教學《科里亞的木匣》時,在學生自由讀完課文后,筆者提出了一個問題: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學生的回答比較凌亂沒有層次。這時需要教師的提攜,隨后筆者立即以填空的方式出現:( )木匣,( )木匣,請大家各找出一個字來填。這樣為學生指明了方向,很快學生找到“埋”和“挖”兩個字,隨后順藤摸瓜,讓學生圍繞這兩點,了解文章的大意。
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學生接觸新的閱讀知識時,他們往往會茫然無措,即使教師們告訴了他們方法,他們的接受也需要一段時間。這里我就“提示語的四種形式”這一難點談談。課文《小攝影師》中就已經出現幾種提示語形式,而語文園地二則進行了一次綜合。在學完這個內容后,要進行相應的練習:
小明說___我今天真高興___
真有趣___小剛開心極了___
這是什么___小黃想了想___難道是我們上次留下的東西___
請在橫線處填上合適的標點符號。(這里包括三種形式)在做這個練習時,可以順便回顧課文中的提示語形式,并進行對比,這樣通過反復的訓練增強印象。
如上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單做一次還是不行,要反復訓練。當學生某方面的閱讀能力存在缺陷時,教師一定要緊抓不舍,務求達到全體同學領悟為止,這樣,才是打好了真正的橋墩。要不然更高層次的閱讀知識的學習必然會壓垮“橋墩”,使得“橋”破裂。
筆者以造“橋”的方式比喻中低段語文閱讀銜接過程,旨在說明中低段語文閱讀之間確實存在許多差異,學生的跨越需要教師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設計安全的通道,幫助學生平穩(wěn)有序地提升閱讀能力。同時也想告訴大家這一過程需要一步步腳踏實地地走,切不可盲目跳躍、偷工減料,要不然那現實社會中所發(fā)生的“橋脆脆”現象就出現在我們面前,語文閱讀教學銜接過程應該成為一座“橋堅強”!
【1】語文課程標準
【2】張輝.小學語文低段閱讀教學思考【J】.全國優(yōu)秀作文選(寫作與閱讀教學研究),2 0 1 1(0 1)
【3】吳雯,方菊花.論小學中段語文閱讀困難生【J】.華章,2 0 1 1(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