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修文箐
教室,是學校教育活動的主場所,也是重要的育人基地,它可以潛移默化地陶冶師生的情操。一間教室的狀貌如何,直接反映這個班級的文化如何。在班級文化建設上,老師們會想方設法把自己的教室打扮得有特色,有文化,更漂亮,但往往事與愿違。這時我們需要從藝術的角度考慮,打造我們的最美教室。
我們知道,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有“虛實”結合的原則,教室布置同樣要遵循這樣的原則。所謂“虛”,落到實處就是“留白”。有人把重要的東西都展示出來,把學生的作品都粘貼在墻壁上,生怕漏掉一個,把教室里所有的空白地方都用標語、口號補滿,初看內容很充實,實則視覺很疲憊。怎樣留白呢?
設計版塊 在確定班級主題之后,可以圍繞主題設計相應的版塊,版塊和版塊之間留有一定的空白,不能看見空白就張貼,寧少勿多,寧精勿濫。
色調和諧 低年級的老師總是感覺鮮艷的顏色適合孩子,把教室布置得色彩鮮艷。其實,這樣只會刺激孩子們的眼睛,分散他們的注意力,起到反作用。展示學生書面作業(yè),但是作業(yè)紙顏色基本都是淺色,展示到白墻上很不明顯。可以利用瓦楞紙、彩色紙等美術材料,襯托在作業(yè)紙下面,四周留出一個彩色的邊框,不僅突出了作業(yè)紙,也不顯得作業(yè)紙單薄。每個版塊圍繞著主題色調設計,如鄰近色、淡雅色等,既體現(xiàn)了一定的變化,又保持了色調的和諧。
一個成熟的教育空間,必須存在與空間相吻合的教育功能,服務于師生的精神成長。合理分配和使用教室空間是教師挖掘教育價值,維系教學秩序的基本教育內容之一。任何一個教育空間都應該是一個情境的、現(xiàn)象的、經(jīng)驗的、綜合的生命體。教師要善于合理地分配和利用教室空間,讓教育多元化,讓學生的教育體驗多樣化,激發(fā)出學生深層而無聲的精神力量。
物品擺放要有所取舍 教室四周,盡量多留些空間讓學生課間嬉戲,平時不用的小黑板,多余的課桌椅,以及一些暫時擱置的教具,要清理出教室,使得空間寬敞有序,舍棄一些物品,學生就得到了一個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間;講臺一定要改掉以往高大威嚴的形象,擺放一個和學生的課桌差不多高大的桌子,從空間上架設與學生平等對話的橋梁。
變換物品要促進學生發(fā)展 變換物品要以“根據(jù)學生需要,促進學生發(fā)展”為原則。學生上好了美術手工課,可以把精美的制作予以展示,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科學課上研究石頭,就讓學生把各色各樣的小石頭一一展覽,增長見識;語文課上要寫作文,可以把可愛的洋娃娃,或者小魚小蝦,帶進教室,共同觀察,習作。根據(jù)課內外學習的需要,不斷撤換一些物品,保持了新鮮感,也帶來了活力。
在整個“最美教室”布置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其中,發(fā)揮學生的作用。比如班級公約的制定。通過學生共同商談出的公約內容,學生執(zhí)行起來會更加順暢,更有說服力。我參與了我校何老師班“夢想家的約定”這個版塊的設計,略有收獲。熱氣球外形的底板上,用同色系的橘色醒目字體展示了孩子們自己制定的班級公約。熱氣球的旁邊分別是“笑臉、平臉、哭臉”三朵不同表情的云彩,帶有學生姓名的小木夾隨時移動在這三朵云彩上。如果整體上今天做得好,就是“笑臉”;如果一般,就是“平臉”;如果有某一方面做得不到位,就是“哭臉”。整個過程由孩子們輪流記錄、操作完成。孩子們積極性提升了,笑臉上的小夾子越來越多。
一個和諧、溫馨、有特色的“最美教室”,可以陶冶師生的情操,搭建師生溝通的橋梁,而用藝術的眼光,從藝術的角度去創(chuàng)建最美教室,使其真正成為一門學問,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