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申
?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中今文經(jīng)學問題的考辨
王申
(南陽師范學院 文史學院,河南 南陽 473061)
《廣藝舟雙楫》是康有為撰寫的一部書法理論著作。該書醞釀于1888年康有為上清帝書失敗后,1890年初完稿,稿本中并無今文經(jīng)學內(nèi)容。此后康有為受廖平以及《圣經(jīng) · 舊約》的影響,形成了以今文經(jīng)學為基礎的變革思想,今所見《廣藝舟雙楫》1893年萬木草堂本對稿本進行了重大修改。根據(jù)“兩考”的編纂時間和康有為與朱一新的書信往來內(nèi)容發(fā)現(xiàn),1890年,康有為完成了由單一的求變意識向以傳統(tǒng)經(jīng)學資源為載體的托古改制理論體系的轉(zhuǎn)變,這為戊戌變法準備了理論基礎。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今文經(jīng)學
康有為早期思想研究一直是近代學術(shù)研究的難點,主要涉及其今文經(jīng)學變革思想的形成和他與廖平的學術(shù)公案糾葛。這兩個問題相互交織,以往學界主要將視線集中于《新學偽經(jīng)考》《孔子改制考》?①以及更早的《教學通義》?②,而忽略了《廣藝舟雙楫》在康有為思想演進與轉(zhuǎn)折中的價值?!稄V藝舟雙楫》是康有為早年寫的一部書法理論著作,很少有學者注意到該書在康有為早期思想轉(zhuǎn)型中的價值和意義。以《廣藝舟雙楫》為中心探討康有為變革思想的論著主要有陳江《康有為維新變法思想的早期文本——〈廣藝舟雙楫〉的思想文化解讀》[1]和蘇全有與筆者《〈廣藝舟雙楫〉與〈孔子改制考〉之比較——論康有為的激變思想》[2]。前者主要闡釋康有為的變革思想,將該書視為康有為變法思想的早期文本,后者將該書與《孔子改制考》比較,認為激變是康有為思想體系的一貫特征。本文主要厘清《廣藝舟雙楫》的成書過程以及書中的今文經(jīng)學問題,并試圖討論康有為早期思想的形成過程和原因,以推動相關(guān)研究的深入。
《廣藝舟雙楫》是康有為于1888―1890年間撰寫的一部書法理論著作,主要圍繞“尊碑抑帖”闡述書學理論。該書流傳廣,影響大,據(jù)張伯楨所編《萬木草堂叢書目錄》載:“書成后,光緒辛卯(1891年)梓刻出版,至戊戌(1898年)八月,凡十八印,戊戌八月、庚子(1900年)正月,清廷兩次下令毀版。”[3]1112辛亥革命后,“是書又被廣藝書局、萬有文庫本等刊行,并有名為《六朝書道論》的日譯本”[4]251。
1888年,康有為上書失敗后,友人“沈子培勸勿言國事,宜以金石陶遣……擬著一金石書,以人多為之者,乃續(xù)包慎伯為《廣藝舟雙楫》焉”[5]16。包慎伯,即包世臣,著有《藝舟雙楫》,該書繼傅山、阮元尊碑后,極力提倡碑學,對清代書法風格的變革產(chǎn)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長期以來帖學興盛,明末清初碑學才得以引起人們的重視。在傅山等人的努力下,清代書風呈現(xiàn)新氣象[6]189。同時,西方繪畫等藝術(shù)在中國廣為傳播,促動中國古學復興運動興起??涤袨榈摹稄V藝舟雙楫》便是直接承繼這一書法變革思潮而作。
今所見《廣藝舟雙楫》為1893年萬木草堂本。此前,還有1891年刊本,根據(jù)康有為的記述,稿本始作于1888年臘月,1889年臘月回鄉(xiāng)后完稿[4]252。但是這段材料是康氏后來所述,到底是否可靠,我們可以參照黃紹箕的記述予以佐證。黃紹箕(1854―1908年),字仲弢,精金石、書畫,擅長書法評論,著有《〈廣藝舟雙楫〉評論》。據(jù)黃氏記載:“長素戊子游京師,遍上書貴人,無所遇,欲由國子監(jiān)督察院上封事,亦不得達,頗為多口所憎。余與子培勸其少干人,少發(fā)議論,遂鍵戶讀碑,旬月聚數(shù)百通。(余)曾至南海館訪之,見其插架琳瑯,張壁攤案,過目如電,間評騭一二,皆懸解冥會,剖析條流、顧未知其遂有斐然之志也?!盵7]167這表明康有為自述的寫作時間和原因是正確的?!丁磸V藝舟雙楫〉評論》作于1895年,此時康氏已完成《新學偽經(jīng)考》《孔子改制考》,并因公車上書聲名鵲起,而1888年康氏讀碑純?yōu)闀鴮W事,以至黃氏難以看出他有什么特別的志向。
在萬木草堂本中,康有為多次提到劉歆作偽、今文勝古文的觀點,他說:“《志》乃謂秦時始建隸書,起于官獄多事,茍趨省易,施之于徒隸。許慎又謂程邈所作,蓋皆劉歆偽撰古文,欲黜今學,或以徒隸之書比之,以重辱之。其實古無籀、篆、隸之名,但謂之文耳,創(chuàng)名而抑揚之,實自歆始。且孔子《五經(jīng)》中無‘籀、篆、隸’三字,唯偽《周官》最多,則用莊子、韓非子者,又卿乘篆車,此亦歆意也。于是篆、隸之名,行于二千年中不可破矣?!盵4]266又說:“八分之說,議論紛紜……原諸說之極紛,古今莫能定者,蓋劉歆偽作‘篆’、‘隸’之名以亂之也。古者書但曰‘文’,不止無‘篆’、‘隸’之名,即‘籀’名亦不見稱于西漢,蓋今文家本無之?!盵4]167進而總結(jié)道:“吾今判之,書有古學,有今學。古學者,晉帖、唐碑也,所得以帖為多,凡劉石菴、姚姬傳等皆是也。今學者,北碑、漢篆也,所得以碑為主,凡鄧石如、張廉卿等是也?!盵4]265若把這些言論結(jié)合在一起,似乎康有為在寫作《廣藝舟雙楫》時,已以今文經(jīng)學為武器論述變革思想,進而可論證其思想成熟于1890年前,也就撇清了其與廖平的學術(shù)公案糾葛,但事實并非如此。
根據(jù)樓宇烈整理的《康南海自編年譜》記載,康有為1888年上書失敗后:“既不談政事,復事經(jīng)說,發(fā)古文經(jīng)之偽,明今學之正,既大收漢碑,合之《急就章》,輯《周漢文字記》,以還《倉頡篇》之舊焉。”[5]16他試圖說明《廣藝舟雙楫》稿本時期已以今文經(jīng)學為變革的思想資源,但據(jù)茅海建對《我史》手稿本的閱讀分析,這則資料為后來添加。茅海建的依據(jù)是:“其第二頁前半頁以‘屠御史遣人來告云’終;該頁后半頁的頁眉已損,但可以明顯看出原來有改寫的痕跡,而‘合之急就章,輯周漢文字記,以還倉頡篇之舊焉’的終了文字,是補寫在頁邊上的?!盵8]140換言之,康氏自編年譜中提到的《廣藝舟雙楫》中今文經(jīng)學的內(nèi)容是后來改補寫成,這是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稿本時期沒有形成今文經(jīng)學變革思想的證據(jù)一。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完稿后的1890年寄書朱一新并索序,朱氏當即回信表示:“承命作序,實不敢當。余容晤罄,復請道安,不既?!盵9]90不久,朱氏就此書致信康有為:“大著兩冊讀畢敬繳。是書于字學之源流正變,厘然明晰,所論穿穴入微,多驚心動魄之語。惜鄙人素拙于書,欽其寶,莫名其器也?!秾毮稀?、《綴法》兩篇,尤為服膺?!秷?zhí)筆》篇度盡金針,而所謂腕平者,尚未深達其說,遲日容再請教……隸用篆法固可,篆用隸法似未盡可,完白山人傳至后世,恐不能無遺議。晉人楷法至魯公而盡變,漢人篆法至完白而亦盡變,故皆能鼓動一世,要其為變古則一也。君于兩家盛為軒輊,似尚非平情之論。但書為藝事,各道其心之所得,正不妨成一家言,非比辨章學術(shù),偶一過當,或恐貽禍后人也。是書用力既深,望即速付剞劂,以惠學子。弟于此事雖無所解,亦愿早得一本以為臨摹之則耳。北碑今世盛行,此則關(guān)乎運會。北碑多伉厲之氣,與南帖之琴德愔愔者異。自同治末年,都中士大夫喜聽秦聲,而南曲遂為所壓,此與重北碑同理,蓋皆北鄙殺伐之音,其機先見于百十幾年前,固莫之為而為也。鄙說未免背道而馳,然君夙喜為觀微之論,聊妄及之,以資嗢噱?!盵9]91該信即是康有為索要的序。但《廣藝舟雙楫》出版的時候并沒有收錄此序,反倒是康有為寫了個自敘,由此可觀康的心理變化。由于朱一新看到的是尚未正式刊出的稿本,其主要探討書學的源流正變、筆法、碑帖的糾葛等內(nèi)容,盡管有出奇過當?shù)牡胤剑髦既跃窒拊跁鴮W框架范圍內(nèi)??墒?,到1893年刊刻此書時,康氏將后來形成的今文經(jīng)學變革思想雜糅其中,自然就不滿意朱氏單論書學的序。
值得注意的是,朱一新對《廣義舟雙楫》稿本既有激賞,又有不能茍同的地方,這都在可控的學術(shù)討論框架內(nèi)。但當康有為將《新學偽經(jīng)考》《孔子改制考》的部分書稿給朱一新看后,兩人展開激烈的論爭,這反映了朱氏對“兩考”立論的不滿,而這些立論的基石是:劉歆作偽,現(xiàn)在人們所尊之經(jīng)典,并非孔子之經(jīng)的觀點。由于萬木草堂本的《廣藝舟雙楫》和《孔子改制考》具有內(nèi)在的一貫性,朱氏對后者不滿,當然也就不滿意前者了,這進而可以說明朱氏在《廣藝舟雙楫》稿本中并沒有看到劉歆作偽和今文經(jīng)學的言論,這是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稿本時期沒有形成今文經(jīng)學變革思想的證據(jù)二。
黃紹箕不認同康有為所言的劉歆作偽,并認為《廣藝舟雙楫》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邏輯混亂。針對康氏說“古文為劉歆偽造,雜采鐘鼎為之”,黃紹箕評論道:“《說文》中古文大半甄豐改定之字,與鼎彝多不合,謂劉歆采鐘鼎造古文,無征,吾不信也?!盵7]168緊接著,康氏又說:“鐘鼎為偽文,然劉歆所采甚古?!秉S紹箕評論道:“前言劉歆采鐘鼎為偽古文,此又似言古文為偽鐘鼎,無論如何作偽,必有一真者矣。其果孰真孰偽乎?又何從而別只乎?”[7]172可見,康氏后來在增補劉歆作偽的內(nèi)容時出現(xiàn)邏輯矛盾,這是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稿本時期沒有形成今文經(jīng)學變革思想的證據(jù)三。
由茅海建的考證、朱一新對稿本的觀點和朱紹箕的評論,加之萬木草堂本中有“古文為劉歆偽造,雜采鐘鼎為之。余有《新學偽經(jīng)考》辨之已詳”[4]253,我們可以推知:康有為在萬木草堂本添加了劉歆作偽的內(nèi)容,并將以今文經(jīng)學為理論基礎的變法改制思想雜糅到書學論著中,造成其今文經(jīng)學變革思想形成于稿本時期的假象。時人對萬木草堂本做出評價:“其本心宗旨,乃顧藉書法之變,南北派別之分,隱寓其素日宗旨,以西變中?!盵10]206此時《廣藝舟雙楫》已納入康有為的今文經(jīng)學變革理論體系。
既然康有為的今文經(jīng)學變革思想形成于《廣藝舟雙楫》稿本之后,那么他思想的轉(zhuǎn)變是受什么啟發(fā)而成的呢?房德鄰認為:“康有為于光緒十二年(1886)前后寫的《民功篇》和《教學通義》受到今文經(jīng)學家龔自珍的影響,表現(xiàn)出某些今文經(jīng)學觀點。光緒十四、十五年康在京師進一步轉(zhuǎn)向今文經(jīng)學,這是受到了喜好今文經(jīng)的當朝權(quán)臣翁同龢、潘祖蔭等的影響,也受到了廖平所著‘平分今古’的《今古學考》的影響。光緒十五、十六年之交康在廣州會見已經(jīng)轉(zhuǎn)向今文經(jīng)學的廖平,受廖平談話的影響,他完全轉(zhuǎn)向今文經(jīng)學。隨后康在弟子們協(xié)助下寫出《新學偽經(jīng)考》、《孔子改制考》??颠@‘兩考’沒有襲用廖平的《辟劉篇》和《知圣篇》,因為廣州會見時廖平并沒有給康看過他的‘兩篇’。長期流傳的康‘兩考’抄襲廖‘兩篇’之說乃是不實之詞。”[11]100我完全贊成房氏的推論。筆者也曾早于房氏對康有為剽竊廖平說提過質(zhì)疑,認為康剽竊廖平學說沒有道理[12]138??涤袨槭艿搅纹降挠绊憫强赡艿模劜簧铣u。值得進一步指出的是,康有為在1890年后思想發(fā)生變化的重要原因乃是受到《舊約》的直接啟發(fā)。1890年,康有為曾將《舊約》九冊評點后送給朱一新看。朱看后回信說:“其書半系寓言,而君以跡象求之,未免方鑿圓枘……君于其當信者疑之,而可疑者反信之,視中西為一轍,混儒、釋為同源……足下博覽西書,諒必有所本,乞?qū)⒃瓡鴻z賜一覽,以擴見聞也?!盵9]91可見,康氏閱讀了大量西書,并對基督教的《圣經(jīng) · 舊約》有過深入研究。明末傳教士來華傳播天主教,為了從學理上說服中國人相信耶穌的存在和神圣性,便于傳教工作的開展,他們積極研究中國上古經(jīng)典,推動了中國知識分子對儒家經(jīng)典的探究,疑古與考據(jù)思潮并行而起。清中期,白晉等人為研究儒家經(jīng)典甚至忘記傳教的使命,形成了傳教士中的“索隱派”,自覺地走向研究早期經(jīng)典的道路??涤袨轱@然是承繼這一學脈而來??凳弦砸d比孔子,以《舊約》比儒家經(jīng)典,認為《舊約》乃是耶穌所托[9]92。這與《孔子改制考》宣揚的孔子托古改制具有一致性。
綜上,盡管我們或多或少能在康有為《教學通義》等更早期的論著中發(fā)現(xiàn)今文經(jīng)學的影子,但康有為真正將其視為變革的思想武器的形成過程還是在《廣藝舟雙楫》稿本完成后,動手組織寫作《新學偽經(jīng)考》《孔子改制考》時,即1890年。關(guān)于康有為思想的轉(zhuǎn)向時間,梁啟超說:“有為常言:吾學三十歲已成,此后不復有進,亦不必求進。”[13]210似乎康有為的思想在1888年前后已經(jīng)定型,對此,我們可通過對《廣藝舟雙楫》成書過程的探討,確定康有為思想定型應在1890年。1888年康有為第一次上書失敗后,寄情于書學,日以讀碑消遣;1889年歸鄉(xiāng)后,便很快完成稿本;1890年早些時候,便求序于他人,待刊出;1891年梓刻出版,1893年有萬木草堂本問世。在稿本中并無今文經(jīng)學內(nèi)容,萬木草堂本則加入了今文經(jīng)學的內(nèi)容。這一修改過程,反映了康有為思想的變動趨向。
經(jīng)學是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的主體??涤袨橐越?jīng)學理論為武器實現(xiàn)托古改制的目的,反映了學術(shù)與政治的復雜關(guān)系??涤袨橐越裎慕?jīng)反對古文經(jīng)的方法路向并非得自天啟,而是有一個發(fā)展過程。他早期關(guān)于變革改制的言論更多立足于求變的心態(tài),是對現(xiàn)實不滿的直接表達。1888年上書失敗后,他的求變心態(tài)遭到打壓,便以讀碑、論書以消遣,將變革的思維運用到書法理論。1890年,由于受到《舊約》和廖平等人的啟發(fā),他的思想產(chǎn)生質(zhì)變,在京師的郁悶一掃而光,反而呈現(xiàn)宏大的氣象,著手編輯《新學偽經(jīng)考》《孔子改制考》,構(gòu)建了劉歆作偽、今學勝古學的經(jīng)學理論體系,塑造了孔子乃托古改制的祖師的形象,為戊戌變法奠定了理論基礎。康有為與廖平羊城之會在1890年春,此時《廣藝舟雙楫》的稿本已經(jīng)完成,《新學偽經(jīng)考》并未開始編纂;考慮到廖平所言他與康有為的交談過今文經(jīng)學思想[14]447,以及康氏此時對《舊約》的研究,說明康有為思想的轉(zhuǎn)向受多因素的觸發(fā),他與廖平的交談應為其中的因素之一。
近年來,藝術(shù)文本吸引了不少學者的關(guān)注,呈現(xiàn)出內(nèi)史與外史共同深入發(fā)展的趨向。就內(nèi)史而言,多關(guān)注圖像、文本本身的藝術(shù)特性,而外史就要考慮這種特性產(chǎn)生的背景、原因和思想史的意義。以《廣藝舟雙楫》為例,學界以往多關(guān)注該書在書法藝術(shù)史上呈現(xiàn)的意義,若將其納入康有為思想研究中,該書有助于解決康有為早期思想變化的軌跡,因此歷史學科背景的研究者要注重利用藝術(shù)文本,助推相關(guān)研究深入開展。
①如湯志鈞《重論康有為與今古文問題》(《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5期第49―68頁)、房德鄰《康有為和廖平的一樁學術(shù)公案》(《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4期第80―93頁)和《論康有為從經(jīng)古文經(jīng)學向經(jīng)今文學的轉(zhuǎn)變——兼答黃開國、唐赤蓉先生》(《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2期第100―114頁),均是圍繞著《新學偽經(jīng)考》和《孔子改制考》展開討論的。
②如劉巍《〈教學通義〉與康有為的早期經(jīng)學路向及其轉(zhuǎn)向——兼及康氏與廖平的學術(shù)糾葛》(《歷史研究》2005年第4期第49―68頁)和黃開國、唐赤蓉《〈教學通義〉中所雜糅的康有為后來的經(jīng)學思想》(《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1期第97―114頁)均注意到較早的《教學通義》在康有為思想轉(zhuǎn)折中的地位。
[1] 陳江.康有為維新變法思想的早期文本:《廣藝舟雙楫》的思想文化解讀[J].學術(shù)月刊,2000(7):81–87.
[2] 蘇全有,王申.《廣藝舟雙楫》與《孔子改制考》之比較:論康有為的激變思想[J].大連大學學報,2010(2):1–5.
[3] 上海書店.叢書集成續(xù)編:第68冊[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1112.
[4]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M]//康有為.康有為全集:第1集.姜義華,張榮華,編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 樓宇烈.康南海自編年譜(外二種)[M].北京:中華書局,1992:16.
[6] 白謙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M].北京:生活 · 讀書 · 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189.
[7] 黃紹箕.《廣藝舟雙楫》評論[G]//陳詒昆,陳成業(yè),朱應松.瑞安文史資料:第17輯.瑞安:政協(xié)瑞安市文史資料委員會,1998.
[8] 茅海建.康有為自寫年譜手稿本:閱讀報告[J].近代史研究,2007(4):120–142.
[9] 張榮華.康有為往來書信集[G].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10] 薛英.《廣藝舟雙楫》的最早批注[J].文獻,1986(3):206.
[11] 房德鄰.論康有為從經(jīng)古文經(jīng)學向經(jīng)今文學的轉(zhuǎn)變:兼答黃開國、唐赤蓉先生[J].近代史研究,2012(2):100–114.
[12] 蘇全有,王申.康有為剽竊廖平說質(zhì)疑[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138–142.
[13] 梁啟超.清代學術(shù)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10.
[14] 廖平.經(jīng)話甲編[M]//李燿仙.廖平選集.成都:巴蜀書社,1998:447.
〔責任編輯 趙賀〕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Modern Script of Confucian Canon in KANG Youwei's
WANG Shen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yang 473061, China)
is a calligraphy theory book written by KANG Youwei. The book was started after his failure of advice to the emperor of the Qing Dynasty in 1888 and it was completed in early 1890. There was no content about modern script of Confucianism at that time. Influenced by Liao Ping and the Old Testament of the Holy Bible, he formed a revolutionary idea based on the modern script of Confucianism. The newmade a major revision to the manuscript. According to the compilation time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letters between KANG Youwei and ZHU Yixin, it was discovered that in 1890, KANG Youwei completed the transition from a single consciousness of revolutionary to the system of reforming based on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which prepared for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KANG Youwei;; Modern Script-Confucianism
2018-04-24
王申(1988―),男,河南平輿人,講師,博士。
K250.6
A
1006–5261(2018)05–01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