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洪波
?
古汴遺珍——開封圖書館藏寶卷版本述略
韓洪波1, 2
(1. 鄭州大學 文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2. 商丘師范學院 人文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開封圖書館藏寶卷版本共9種,包括8種刻本和1種石印本,皆刊于清光緒至宣統(tǒng)年間,其中有6種版本未被《中國寶卷總目》著錄。整理研究中原地區(qū)遺存的寶卷,有助于中國民間信仰、民間宗教和民間風俗研究,為研究中原文化與江南文化的交融提供重要的文獻支撐。
開封圖書館;寶卷;版本;《中國寶卷總目》
寶卷既是民間宗教用來宣揚教義的經(jīng)卷,又是俗文學文獻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浙江、江蘇、河北、山西等地農(nóng)村至今仍有宣卷活動。自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寶卷研究一直受到海內(nèi)外學者的密切關注,并由冷門而漸成熱門。搜集著錄各圖書館及民間散佚的寶卷藏本,無疑是整理研究寶卷的基礎性工作。目前,南方吳方言區(qū)寶卷以及北方河西地區(qū)寶卷的整理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中原地區(qū)寶卷的整理研究卻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中原地區(qū)寶卷遺存數(shù)量可觀,河南省圖書館、鄭州圖書館、鄭州大學圖書館以及各縣市圖書館均藏有寶卷,但車錫倫《中國寶卷總目》(下簡稱《總目》)僅著錄了鄭州大學圖書館的寶卷,其他館藏情況未曾提及。筆者赴開封圖書館查閱資料時發(fā)現(xiàn)該館藏有寶卷版本9種(下簡稱“汴圖本”),不為學界所知。故本文擬對其加以介紹,以促進《總目》的進一步完善,推動民族文化傳統(tǒng)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刻本,1冊,框13.4 cm×15.6 cm。半頁9行,每行24字。四周雙邊,有烏絲欄,白口,黑單魚尾。版心題“達摩寶卷”。封面題“達摩寶卷”。扉頁A面右上題“宣統(tǒng)己酉年孟夏月重刊”,中題“達摩寶卷”,右下鈐紅色字兩行“自許施舍/不許便賣”;B面中欄篆書大字豎題“為善最樂”。卷首題“達摩老祖度聰宏”。卷末附“信士弟子”人名若干。
這部寶卷主要講述的是達摩成道后度脫聰宏的故事:
列國之時,香至國王三殿下達摩太子,看破紅塵出家修行。如來傳達摩三皈五戒無極一竅一字大道不二法門。達摩依法行持修成祖師,位登蓮臺。佛告達摩曰,有自左通王佛降生山東白云山,名叫聰宏,未遇明師,不能成正果。達摩聞佛說,情愿下凡度之,先拜聰宏為師,借機傳其真空大道。聰宏服,拜達摩為師。達摩為其講《胎骨經(jīng)》,并傳其內(nèi)丹修煉之法,以脫離輪回之苦,救母親出離地獄。后聰宏苦修三年而得道飛升。
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其事跡在《洛陽伽藍記》《續(xù)高僧傳》《楞枷師資記》《南宗定是非論》《歷代法寶記》《曹溪大師別傳》《祖堂集》《宗鏡錄》《景德傳燈錄》《傳法正宗記》等中都有記載。明朝時又有《達摩出身傳燈傳》《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掃魅敦倫東度記》等神魔小說敷演達摩故事。
《總目》0178條著錄有《達摩寶卷》15種版本,但未著錄汴圖藏宣統(tǒng)己酉年(1909年)本?!哆_摩寶卷》又有《達摩祖卷》《達摩寶傳》《達摩祖師寶卷》《達摩西來直指單傳返本還源歸根復命破惑指迷寶卷》等異名,可見其流傳非常廣泛。而且,不同版本的《達摩寶卷》在內(nèi)容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之《民間寶卷》第11冊收錄有《達摩祖卷》舊刻本和《達摩寶傳》排印本。其中《達摩祖卷》舊刻本的內(nèi)容與《新編中國民間宗教辭典》所述一致,即“每一種達摩經(jīng)卷,都應包括四個內(nèi)容:一、達摩來到東土,與梁武帝相見,問答不協(xié),梁武帝將達摩逐出或殺死;二、達摩離開梁武帝后,與神光論法,神光不解,怒提素珠打落達摩兩顆門牙;三、神光因達摩化出十殿閻王的指點,追趕達摩,并拜他為師;四、神光向達摩問法,二人問答”[1]61。《達摩寶傳》排印本上卷內(nèi)容與《新編中國民間宗教辭典》介紹相同,但下卷增加了達摩度宗橫的故事,超出了上述的范圍,其卷首有《達摩寶傳敘》曰:“初度武帝不識,由宿孽以未盡。次指神光大悟,幸續(xù)燈而有人。受胭脂以偈言,因釣坎陽,必用離陰為導引。收宗橫而改正,凡度后學,全賴先生以曲成?!盵2]115汴圖本與此排印本下卷內(nèi)容較為接近,但又不盡相同。汴圖本沒有敘述達摩與梁武帝的對話以及與神光辯論之事,而是敘述達摩成道之后又奉佛之命度脫聰宏。比較汴圖本及上述排印本可知,“聰宏”是“宗橫”之訛,蓋因字音相近?!熬蛢?nèi)容來看,民國排印本《達摩寶卷》受青蓮教或其支系的影響明顯,是其教義的通俗表現(xiàn)形式?!盵3]185故汴圖本與排印本當屬同一系統(tǒng)。前述寶卷中提到的《胎骨經(jīng)》,全稱《佛說父母恩重胎骨經(jīng)》,列舉母親十月懷胎之痛苦,當為勸孝的偽經(jīng)。
刻本,1冊,框11.0cm×16.8cm。半頁8行,每行21字。四周雙邊,烏絲欄,白口,黑單魚尾,版心題“皇極經(jīng)”,分上下卷。封面題“皇極金丹九蓮歸真寶卷/敬惜字谷”。扉頁題“元始天尊化身黃九祖師著/皇極金丹九蓮歸真寶卷/大清宣統(tǒng)元年春王正月鐫”。卷首有“皇極經(jīng)啟文”,曰:“元始天王……化身九祖,德輝姓黃。奉命普度,釣取賢良??嘈木裙?jié),著經(jīng)闡揚。皇極金丹,寶筏流芳……青陽山人,寶鼎焚香。叩謝九祖,默佑道場。捐貲刊卷,萬古流芳?!毙蚝鬄椤笆鑫摹?,曰:“黃九祖,諱德輝,元始天尊化身。大清康熙年間二月初八降誕于江西饒州府……著有《皇極金丹》,又名《九蓮歸真》,闡明道法,以作收圓之準繩焉。”述文末題“西蜀曉川山人吉靈氏沐手拜撰”。正文前題“皇極金丹九蓮正信皈真還鄉(xiāng)寶卷上/元始天尊化身黃九祖師著/中一老人鑒定/青陽山人易南子沐手拜閱校正”。
《皇極金丹九蓮歸真寶卷》全卷二十四品,講述古佛(老母)命彌陀下界度化九十二億認景迷真、不想皈家認祖的仙佛菩薩,使其免遭末劫之苦,免墮三災之難,其基本思想就是三教應劫、救度群迷?!豆欧鹛恃萁唐返谝弧份d:
世尊言曰:當初因為乾坤冷凈,世界空虛,無有人煙萬物,發(fā)下九十六億仙佛星祖菩薩,臨凡住世?;F(xiàn)陰陽,分為男女,匹配婚姻,貪戀凡情,不想皈根赴命,沉迷不醒,混沌不分。無太二會下界,收補四億三千原初佛性歸宮掌教。今下還有九十二億仙佛祖菩薩認景迷真,不想皈真認祖。你今下界,跟找失鄉(xiāng)兒女,免遭末劫,不墮三災。
這部寶卷的異名甚多,如《皇極經(jīng)》《皇極寶卷》《皇極寶卷真經(jīng)》《皇極還鄉(xiāng)經(jīng)》《皇極還鄉(xiāng)寶卷》《皇極金丹九蓮寶卷》《九蓮經(jīng)》《九蓮正信寶卷》《九蓮如意皇極寶卷真經(jīng)》《金丹九蓮經(jīng)》《金丹九品正信歸真還鄉(xiāng)寶卷》《皇極金丹九蓮正信皈真還鄉(xiāng)寶卷》等。
《總目》0369條著錄有該寶卷11種版本,現(xiàn)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二年(1523年)重刊折本,《民間寶卷》第3冊收錄的是明刊本影印本。汴圖本與明刊本內(nèi)容一致,惟末尾刪落“無為暗隱真消息,大地賢良幾個通。去時雪滿江山地,春雷動處現(xiàn)天真”四句。另外,汴圖本無插圖,卷首題名亦不同,明刊本曰“武當山玄天上帝經(jīng)”。
附錄列舉某地某人捐資若干,名單長達25頁,共305人。捐資人所在地理區(qū)域遍布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qū)。可見這部寶卷流傳得非常廣泛,對于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民間信仰的傳播影響十分深遠。
關于這部寶卷的作者尚有爭議,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詳細考證后認為,作者并不是“皇極經(jīng)啟文”和“述文”中所說的“黃九祖”黃德輝,而是東大乘教(又稱聞香教)創(chuàng)始人明代王森的弟子[4]451,寶卷中的彌陀就隱指王森。東大乘教源于羅清的無為教,后來的龍?zhí)扉T教、大乘圓頓教、金幢教、青蓮教、燈花教、清茶門教、先天道、一貫道、同善社等,均與其有關[5]163。大乘圓頓教經(jīng)卷《古佛天真考證龍華寶經(jīng)》就是在《皇極金丹九蓮歸真寶卷》的基礎上寫成的。乾隆至嘉慶年間,清茶門教在河南滑縣、新野縣、孟縣、涉縣等地傳播較為普遍[4]459。據(jù)清廷檔案記載,乾隆二十三年在河南洧川縣就搜出過《皇極寶卷》[6]394。
刻本,1冊,框11.5cm×16.6cm。半頁9行,每行23字。四周單邊,無烏絲欄,黑單魚尾,黑口。存下卷首題“觀音濟度本愿真經(jīng)下卷”,正文開頭即是“還陽山中伏虎第五”。《民間寶卷》第10冊收有同治本《觀音濟度本愿真經(jīng)》,亦分上下卷,共12品,其中下卷即是從第五品開始,可見汴圖本所藏下卷是相對完整的。正文倒數(shù)第2頁有挖改,導致文意斷裂,挖改處增加“河南眾信善敬刊”幾個大字。這一改動表明這部寶卷應是河南眾信善出資重新印行的。正文后繪有護法韋陀像。卷末有跋,曰:“濟度本愿真經(jīng),乃觀音古佛所著之原本也……后得廣野老人,出其所藏真經(jīng),參訂校正,復成完璧……鐫刻告成,因跋數(shù)語于后云。東陽主人薰沐敬跋?!薄坝^音古佛所著”云云,顯系偽托。實際上,這部寶卷的作者即是“廣野老人”,亦即先天道支派青蓮教教首彭德源[7]549。
《總目》0318條著錄有該寶卷10種版本,現(xiàn)存最早的版本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刊本?!睹耖g寶卷》第10冊收錄有清刻本。因汴圖本有挖改,可知汴圖本當為清刻本的重刊本。但二者亦有差異,如《民間寶卷》所收清刻本挖改頁第3行曰“逍遙受用無窮矣”,汴圖本對應之處則為“逍遙受無窮矣”,顯然汴圖本刊刻有誤,但這也恰恰說明這部寶卷的版本非常之多,尚應有一些版本待發(fā)現(xiàn)。
刻本,1冊,框12.8cm×20.0cm。半頁7行,每行16字。四周雙邊,白口,黑單魚尾,魚尾上題“高王觀音經(jīng)”。無封面,首即“觀音圣像”半頁。圖后為“齋期”。“齋期”后為“高王觀世音菩薩真經(jīng)序”。序后依次為“凈口業(yè)真言”“凈身真言”“安土地真言”“奉請八大菩薩”“開經(jīng)偈”“佛說高王觀世音經(jīng)”“白衣觀音大士神咒”“大悲咒”“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解冤咒”“太陽寶經(jīng)”“太陰尊經(jīng)”“往生神咒”“往生錢”“觀音救苦經(jīng)”“佛母大準提神咒”“觀音保嬰稀豆(痘)神方”“神效洗眼仙方”。此后題曰“光緒二十六年二月印送四方壹仟叁佰卷”。由此可知,此本當為1900年本?!犊偰俊返?00條僅著錄民國上海大觀書局石印本,則汴圖本較之更早。題記后又有“高王觀音經(jīng)感應十一條”,實際上多于11條,涉及山西、河南、北京、河北、浙江、江蘇、安徽、山東等地。其中載:“河南許昌三祝堂葛王氏在蘇,同治十一年許愿刊刻印送壹千本。”可見,最遲在同治年間河南即已刊刻這部寶卷。
序曰:“昔五代時,有高歡國王,為相州郡王,好殺。適寶藏官孫敬德,犯法囚禁,專持《觀音普門品》,日夜不歇。忽夢一僧曰:‘汝持此經(jīng),不能免死。我勸汝誦《高王觀音經(jīng)》一千遍,當脫刑名。’敬德曰:‘今在禁中,安得《高王經(jīng)》?’僧曰:‘吾口授汝?!X驚書,便無忘失,志心誦念,得九百遍,文案已成,事須呈押,王遂令赴市斬之。敬德畏懼,問監(jiān)使遠近幾何。監(jiān)使曰:‘問何故?’敬德曰:‘時夜夢一僧,令持《高王經(jīng)》千遍,當?shù)妹馑?。今尚欠一百遍。請求緩行,當隨路急念滿數(shù)?!O(jiān)使從之,至市,乃宣敕斬之。身首不損,刀折三段。呈王,王駭,喚問曰:‘汝何幻術?令得如此。’敬德曰:‘實無幻術。在獄中畏死,持誦《觀音普門品》,夢見一僧,教持《高王觀音經(jīng)》一千遍,獲福如是。’王謂敬德曰:‘汝勝于我,與佛何異?!鯁镜洫z者書是經(jīng),令諸罪合死者,各持誦千遍,斬之取驗,悉應。王遂敕民普誦,用證福果。蓋感應之理,誠至斯乎?謹述其緣起,并載其征應,俾齋心向善者,有所勸云?!薄队^音普門品》出自大乘經(jīng)典《法華經(jīng)》,常以單行本流通,流傳極廣,歷久不衰。在該寶卷的序中,《高王觀音經(jīng)》的地位遠遠高于《觀音普門品》,其原因是這部偽經(jīng)具有極其神奇的效力,并有“可信”的靈驗記作證明,而且靈驗記的當事人又是地位極高的“高歡國王”。
此經(jīng)今知最早經(jīng)文刻于西魏大統(tǒng)十三年(547年)都邑主杜照賢造像碑?!段簳?· 盧景裕傳》載有此經(jīng)的由來,《大唐內(nèi)典錄》《續(xù)高僧傳》《法苑珠林》《開元釋教錄》《佛祖歷代通載》等佛教典籍也均載有其事,敦煌遺書P.3920和俄藏敦煌遺書Дx.00531亦為此經(jīng),《大正藏》第85冊也有收錄。可見,此經(jīng)在民間備受歡迎。
汴圖本《高王觀世音菩薩經(jīng)》與上文《高王觀音經(jīng)》為同一寶卷的不同版本,《總目》第300條未著此版本??瘫?,1冊,框9.7 cm×13.2 cm。半頁7行,每行18字。左右雙邊,有烏絲欄,白口,黑單魚尾,版心題“高王經(jīng)”。頁眉有音釋,如“沒,音母”“唵,音庵,上聲”等。封面左上題“高王觀世音經(jīng)”。扉頁題“光緒庚寅桂月重鐫/高王觀世音經(jīng)/敬惜字紙/板存北興街中間路東聚文齋刷印鋪”?!肮饩w庚寅”指1890年,故此本較上文所列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本《高王觀音經(jīng)》要早。清末民初,開封“北興街有刻字業(yè)六、七家,字號如聚文齋、繼文齋等,聽起來與集文齋易于混淆,馬志超因將其姓冠于字號之前,稱‘馬集文齋’”[8]98。聚文齋是當時開封最為著名的書坊,“開設于道光年間,停業(yè)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經(jīng)營雕印圖書業(yè)達一個世紀之久,為晚清時期開封全城刻印業(yè)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家。所刻的書籍以醫(yī)書、‘善書’和宗教類書為多,印刷數(shù)量大,暢銷一時”[9]109。另,《總目》0679條著錄咸豐五年(1855年)開封聚文齋刊本《靈應泰山娘娘寶卷》,可資旁證。
扉頁后為“高王觀世音菩薩”畫像。畫像后為“高王觀世音經(jīng)齋戒日期”,與上文所列光緒二十六年本相同。日期后有“高王觀世音菩薩經(jīng)原序”,序末較光緒二十六年本多若干句,曰:“誦高王經(jīng)儀,每逢開經(jīng)加持一遍。大慈大悲憫眾生,大喜大舍濟含識。相好光明以自嚴,我今至心歸命禮?!毙蚝鬄椤皟艨跇I(yè)真言”“凈身真言”“安土地真言”“奉請八菩薩”“開經(jīng)偈”“觀世音經(jīng)”“白衣觀音大士神咒”?①。神咒后題“佛說高王觀世音經(jīng)應感記終”。此后為“高王觀音經(jīng)證驗”。卷末題“武安伯延鎮(zhèn)翟子和敬送”。武安伯延鎮(zhèn)在今河北邯鄲?!熬此汀比藶楹颖焙惾说宰雍?,刊刻地卻在開封,感應事跡又發(fā)生在河南,這對于研究寶卷的傳播有重要的意義。
《總目》1022條僅著錄清抄本一種版本。汴圖本為石印本,1冊1函,框11.3cm×18.4cm。半頁10行,行24字。四周雙邊,無烏絲欄,白口,黑單魚尾。扉頁題“壽生經(jīng)”。全書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首題“禪門日誦,六十甲子看受生經(jīng)欠錢數(shù)目”,曰“甲子欠錢五萬三千貫,看經(jīng)十八卷,納第三庫,曹官姓元。丙子欠錢七萬三千貫,看經(jīng)二十五卷,納第九庫,曹官姓王”等。第二部分為“佛說壽生經(jīng)”,假托此經(jīng)為唐三藏法師自西天取得,世人念《壽生經(jīng)》,燒壽生錢,能免除十八般橫災,免地獄之罪。尾題“商丘縣南大街路西義聚魁石印”。
此篇為寶卷中的科儀卷。據(jù)此經(jīng)正文“《壽生經(jīng)》,又名《受生經(jīng)》”,即可知“《受生尊經(jīng)》,又名《佛說壽生經(jīng)》。用于‘還曹’,附‘出生年、欠錢貫、看經(jīng)卷、繳庫、曹官姓’”[7]414,在民間廣為流傳。此經(jīng)為宋代偽經(jīng),歷代均無著錄,一般亦不收入藏經(jīng)之中,惟日本《卍續(xù)藏經(jīng)》有收入。汴圖本與《卍續(xù)藏經(jīng)》本文字有異,但內(nèi)容基本相同。宋代民間流傳舉辦受生齋會,如杭州每年春天“建受生寄庫大齋會”[10]300,焚寄冥財,以消罪愆。河南人李綠園所著《歧路燈》,故事背景為開封,第63回寫地藏庵尼姑范法圓請其他尼姑前來為譚孝移念經(jīng)超度,她說:“一向承山主多情,無可補報,一定要與老山主念兩天《受生經(jīng)》,靈前送幾道疏兒。”[11]460可見中原地區(qū)普遍存在受生寄庫信仰。
從尾題可知,《受生經(jīng)》印行于商丘,為石印本。石印本成本低,價格便宜,內(nèi)容又僅僅6頁紙,可以推想當時《受生經(jīng)》的印量應當較大。寶卷的印行往往又是借助集資助刊、免費發(fā)放的方式流通,因此這部寶卷在中原地區(qū)的流傳應該是比較廣泛的。
《總目》0347條著錄東北師范大學圖書館藏本與澤田瑞穗藏本,與汴圖本同,但記錄簡略。刻本,1冊,框11.7cm×15.1cm。半頁8行,每行23字。四周雙邊,白口,無烏絲欄,單黑魚尾。版心題“何仙姑寶卷”。
封面題“修真治病良藥/潘惟一題簽”。封面后有圖半幅,繪有呂祖和仙姑像。圖后有兩序,一序題“大清宣統(tǒng)三年歲次辛亥端陽日冠五氏易南子薰沐拜”;二序為“何仙姑寶卷序”,題“大清宣統(tǒng)辛亥年冬至日青陽山人易南子謹啟于養(yǎng)真仙苑”。此二序均為偽托?!犊偰俊?739條著錄清宣統(tǒng)三年李正旺捐資重刊本《麻姑菩薩寶卷》和上文所列《皇極金丹九蓮歸真寶卷》等均題“青陽山人易南子”。正文前題“呂祖師度何仙姑因果卷。晚學王正心募印,潘惟一校評,李明正幕(募)印,張觀一敬閱,蔣正貴敬刊?!本砟└接小皠袷栏琛?。
序曰:“京東玉邑個友蔣子,父女好道樂善,囑刊寶卷?!本〇|玉邑當指今河北唐山玉田縣?!豆饩w玉田縣志》中康熙甲寅《舊志序》記載:“九塞之重,莫過薊門,而玉邑乃其沖要,內(nèi)拱神京,外接奉天遼海?!盵12]95神京,即京城,清代京城是指北京。奉天為沈陽舊稱,遼海亦指遼寧?!杜f志序》這里顯然是說玉邑在北京與遼寧之間,即指“京東玉邑”。
可以說,《何仙姑寶卷》是經(jīng)過先天道徒改編刻印的。在《中國寶卷研究》一書中,車錫倫說:“這些寶卷是民間宗教家編寫或改編的,其間多插入教派教義的宣傳,但均不標出教派名?!盵7]262,如該寶卷中說:“六門緊閉是真常,四相掃除見西方。見性高超三界外,都斗云宮伴法王。”“都斗云宮”是民間教派所說的無生老母或古佛所居之地。再如“三華聚頂家和散,五氣朝元順氣湯。內(nèi)轉真經(jīng)消毒飲,戒律精嚴化氣方”,又是先天道等民間教派內(nèi)丹修煉的話頭。卷中還記載了一些民間宗教經(jīng)卷篇目如《彌陀經(jīng)》《日光經(jīng)》《普蓮經(jīng)》《圓覺經(jīng)》《血盆經(jīng)》《法華經(jīng)》《涅槃經(jīng)》《華嚴經(jīng)》《目蓮經(jīng)》《地藏經(jīng)》《金剛經(jīng)》《心中經(jīng)》《無字經(jīng)》等,其中《圓覺經(jīng)》又見于明代羅教經(jīng)卷《巍巍不動泰山深根結果寶卷》第二十四《受持神鬼耳報知人好歹來品》;《法華經(jīng)》《涅槃經(jīng)》《無字經(jīng)》又載于明末圓頓教經(jīng)卷《古佛天真考證龍華寶卷 · 東西取經(jīng)品第十二》;《金剛經(jīng)》為清代三乘教、羅祖教、長生教及收源教等民間教派念誦經(jīng)卷篇目。
《總目》0155條僅著錄光緒9年刊本一種版本。刻本,1冊,框10.8cm×17.4cm。半頁7行,每行20字。左右雙邊,白口,無欄,黑單魚尾。
扉頁題“宣統(tǒng)元年歲次己酉重刊/地母真經(jīng)/后附五谷經(jīng)/眼光經(jīng)/仁親堂銀三元/周繼善銀二元/板存永州府三一堂”。由此可知,此本原刊刻于湖南永州,后流傳至中原地區(qū)。
首繪地母圖像,題“九天敕封/地母元君”。圖后為“凡例”,載誦《地母經(jīng)》的儀軌、禁忌和效果:必于每月戊日,必供奉牌位“無上虛空坤后地母元君”,必先齋戒,禁殺生動土,這樣終將“永免患難”云云。凡例后為“地母經(jīng)序”,曰:“《地母經(jīng)》降自陜都,流傳海內(nèi)?!毙蚰╊}“同治甲子歲貢生候選教諭李愈禎敬跋”。同治甲子為同治三年(1864年),此本成書當在此之前。
正文前題“無上虛空地母玄化養(yǎng)生保命真經(jīng)”。題后為“香贊”“地母寶誥志心皈命禮”及“地母真經(jīng)”正文。正文分為上下卷,記述內(nèi)容為:地母懷胎十年生子六人,分別為天地人皇和伏羲、軒轅、神農(nóng)氏。另外,天地萬物、諸佛神靈、菩薩眾生等所有一切皆由地母造就,人類生活所需全憑地母所賜。地母偶爾打盹,天下大亂,人們忘卻地母教誨,墮落萬劫之中受苦。地母傳于后人《地母經(jīng)》,世人念誦,可消災得福。
正文后附有“太上老君說五谷妙經(jīng)”“五谷經(jīng)下卷”“眼光真經(jīng)”。卷末曰:“無上虛空地母玄化養(yǎng)生保命慈尊大慈尊?!?/p>
刻本,1冊,框12.7cm×21.9cm。半頁8行,每行15字。四周雙邊,白口,無魚尾,版心上題“地母經(jīng)”,下題“萬華閣印”。封面題“地母經(jīng)”。首有序曰:“大清光緒九年正月初九在陜西省漢中府城固縣地母廟飛鸞傳經(jīng)?!庇袑W者認為此版本為“最早的《地母經(jīng)》定型本”,則上文所述三一堂本屬于尚未定型的早期版本。《地母經(jīng)》不但最早產(chǎn)生于陜西,而且“被認為最先在陜西漢中府城固縣地母廟飛鸞傳經(jīng)”[13]82。
《地母經(jīng)》與《地母真經(jīng)》為同書異名。萬華閣本與三一堂本均為兩卷,但萬華閣本未標明卷次,上卷末有“無上虛空地母玄化養(yǎng)生保命慈尊大慈尊。香結寶篆,地母焚香,寶結傳宣,三十六戊忌完全,福祿壽綿綿,逢戊忌五谷豐收年,國泰民安”句,三一堂本無“香結……民安”句。
正文后附“太陽星君圣經(jīng)”和“太陰星君圣經(jīng)”以及靈驗記。
地母觀念起源于史前時期,與中華民族宗教意識的形成密切相關,影響極其深遠。反映地母觀念的《地母經(jīng)》是一部民間宗教經(jīng)典,“吸收了部分道教神靈,吸收了道教的戊忌、道教的玉京山神話,使用了內(nèi)丹語言”[14]52,而且還“宣傳忠孝,維護皇權”,又有八大金剛、四大天王等佛教神靈,所以可以說它實際上融合了儒釋道三教的思想,能為一些民間宗教教派如普度道等所利用。
汴圖本寶卷對于寶卷文獻整理與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其一,汴圖本寶卷可以補充《總目》之缺。關于寶卷編目,鄭振鐸《佛曲敘錄》著錄有37種,惲楚材《寶卷續(xù)錄》著錄有100多種,傅惜華《寶卷總錄》著錄有349種,李世瑜《寶卷綜錄》著錄有600余種;車錫倫《總目》是用力最勤而且收錄寶卷篇目和版本最多、最全的寶卷目錄,其中著錄寶卷篇目1500多種,版本5000多種,著錄收藏機構多達96家,是民間宗教以及俗文學研究必備的參考書。但是,仍有一些寶卷篇目或版本未被《總目》著錄,《總目》列出的96家收藏機構名單中并無汴圖。汴圖本寶卷版本共存9種,包括刻本8種和石印本1種,其中6種《總目》未著錄版本?!陡咄跤^音經(jīng)》和《高王觀世音菩薩經(jīng)》是同一寶卷《高王經(jīng)》的不同版本,《地母經(jīng)》有兩種版本(《地母真經(jīng)》《地母經(jīng)》),皆可補《總目》所缺。整理研究中原地區(qū)遺存的寶卷,對于充實民間宗教研究資料庫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其二,整理研究中原地區(qū)遺存的寶卷,有助于我們對中國民間信仰、民間宗教和民間風俗的研究。汴圖本寶卷與中原地區(qū)民間宗教密切關聯(lián),清末民初時期中原地區(qū)有刊刻寶卷的歷史事實,如《觀音濟度本愿真經(jīng)》由河南眾信善敬刊,《高王觀音經(jīng)》在同治年間即在河南刊刻,《高王觀世音菩薩經(jīng)》刊刻于開封,《壽生經(jīng)》印于商丘。據(jù)《中國民間宗教史》載,先天道等民間宗教在中原流傳廣泛,如虞城、洧川、鹿邑、信陽、永城、涉縣、柘城、唐縣、開封等地均有民間宗教的活動。但這些民間宗教的活動又并不僅僅囿于中原地區(qū),如先天道的影響幾乎是遍布全國的。
其三,整理研究中原地區(qū)遺存的寶卷,可為研究寶卷的流傳與變異、研究中原文化與江南文化的交融提供重要的文獻支撐,更有助于我們研究“中華文化”“中華文學”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汴圖本《皇極金丹九蓮歸真寶卷》的捐資人分布于黃河中下游地區(qū),這是寶卷流傳的區(qū)域性表現(xiàn)。研究寶卷傳播的區(qū)域性特征,對于研究民間信仰的地域性特征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寶卷流傳又具有廣泛性特征。如誦讀《皇極金丹九蓮歸真寶卷》的清茶門教,其活動區(qū)域不但包括直隸、河南、山西等北方地區(qū),還有南方的湖北以及江寧、泗州、溧水、淮安等地。
總之,整理研究包括汴圖本在內(nèi)的中原地區(qū)寶卷,對于中國俗文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對于研究中原地方民間信仰的流傳分布情況,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均有重要價值。
①“觀世音經(jīng)”經(jīng)文比光緒二十六年本少“高王觀世音,能救諸苦厄”句。
[1] 濮文起.新編中國民間宗教辭典[K].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61.
[2] 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編纂委員會.民間寶卷:第11冊[M].黃山:黃山書社,2005:115.
[3] 侯沖,楊凈麟.《達摩寶傳》與清末民初民間宗教派別:以其對“祖師西來意”的理解為中心[J].宗教學研究,2007(1):185.
[4]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5] 馬西沙.民間宗教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63.
[6] 車錫倫.中國寶卷總目[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394.
[7] 車錫倫.中國寶卷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8] 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河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河南文史資料:第9輯[G].鄭州: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河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4:98.
[9] 海繼才,溫新豪.河南出版史話[M].鄭州:文心出版社,1996:109.
[10] 孟元老,等.東京夢華錄(外四種)[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300.
[11] 李綠園.歧路燈[M].鄭州:中州書畫社,1980:460.
[12] 上海書店.光緒玉田縣志[G]//上海書店.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上海:上海書店,2006:95.
[13] 侯沖.《地母經(jīng)》的演變:以經(jīng)眼刊印本為中心[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82.
[14] 朱越利.《地母真經(jīng)》的宗教定性[J].中國道教,2014(3):52.
〔責任編輯 趙賀〕
A Brief Review of Versions of Baojuan in Kaifeng Library
HAN Hong-bo1, 2
(1.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2.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Shangqiu 476000, China)
Thereare9 versions of Baojuan (an account of tales by the monks) including 8 block-printed editions and 1 lithographed edition in Kaifeng library. They were publish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mong them, there were 6 versions have not catalogued by. All these versions of Baojuan provides valuable historical data and materials for studying Chinese folk belief, religion and customs as well a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entral culture and South culture.
Kaifeng library; Baojuan; version;
2018-04-12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6BZW053)
韓洪波(1975―),男,河南駐馬店人,講師,博士,鄭州大學文學院博士后。
G256
A
1006–5261(2018)05–01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