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
余華,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當代著名作家。他從1984年開始發(fā)表小說,代表作有《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等。
不久,我又讀到了余華發(fā)在《收獲》上的《世事如煙》。我感覺,《世事如煙》明顯是他在閱讀古代筆記小說的背景下,對自己的又一次超越。
這個中篇中的角色都是用數(shù)字和其他符號命名的:7一病不起,算命先生說他是被兒子克的,只有離開兒子,病才能好。接生婆的兒子是司機,司機夢見軋了灰衣女人,去找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說他要大禍臨頭了,破法是以后路上遇到灰衣女人要停車。司機花了20元錢買了一件灰色的衣服,開車軋了衣服。一個灰衣女人回家就死了。司機去參加灰衣女人兒子的婚禮,在婚禮上因為屈辱自殺了。司機死后,接生婆深夜去出診,去的竟然是墳場,接生回來,她遇見算命先生的最后一個兒子,算命先生的兒子死了,接生婆自己也死了……
說余華“輕松地掠過了陳腐”,是因為他能像寫《聊齋》故事一樣,精妙地寫接生婆的陰間接生;借葛洪的《抱樸子》說算命先生的續(xù)生術(shù)和“采陰補陽”;還能不斷地脫離直接因果寫意外。在這些精彩局部的組接下,他以一個中篇,就凌駕了筆記小說的傳統(tǒng)敘述。
余華在寫司機見到接生婆洗臉時,竟能將水寫成“像一張沒有絲毫皺紋的白紙,母親正將這張紙揉作一團”。小說最精彩的段落,大約是第三節(jié)司機自殺前,新娘給他擦臉的過程和最后一節(jié)4的歌聲導引瞎子走進了江水。新娘給司機擦臉,先是“毛巾迎面而來,抹去了2的手指”,這是視線,像蒙太奇。然后,“一只手輕輕按住了他的后腦,他體會到了五個手指的迷人入侵”。當他后來變得一無所有時,新娘按在他腦后的五個手指,又變成了“五個生銹的鐵釘”;瞎子剛聽到4的聲音,“像水果一樣甘美”,“飄來時似乎滴下了幾滴水珠”,4的歌聲攜帶著瞎子走向江邊,4感覺到,江水正在給光著身子的她“穿上了一件衣服”,4的歌聲伴著江水慢慢淹沒了瞎子,瞎子又聽到了那幾顆水珠的跳動,“似乎是4微笑發(fā)出的聲音”。余華說他在寫這個中篇時,寫得很慢,這樣的文字,的確是需要尋尋覓覓的。
余華是1988年9月進入魯迅文學院的。時,魯院與北師大合辦了一個研究生班,這是魯院第一次培養(yǎng)文學碩士,當時的說法是,為了“青年作家的學者化”。
一個文學青年,因為一個短篇、兩個中篇,就讀上了研究生,也只有80年代,才可能出現(xiàn)這樣的事。我還記得第一次去魯院找余華的情景。他和奠言住一個房間,莫言是在軍藝畢業(yè)后,到這里來讀碩士的。從軍藝來的還有劉毅然,劉原是在軍藝教電影課的老師。魯院辦的研究生班似乎就這一屆,因此吸引了很多人。我的熟人中,有北京寫報告文學的沙青、寫《無主題變奏》的徐星、寫《塔鋪》的劉震云,還有部隊寫《黑峽》的王樹增。劉震云是北大畢業(yè)后,已被分配到了《農(nóng)民日報》當記者,他在《農(nóng)民日報》的宿舍就在魯院的后面,所以他是個走讀生。外地來的,我熟悉的,有吉林寫《瀚?!返暮榉?、黑龍江寫《北極村童話》的遲子建、安徽寫《心弦》的嚴歌苓等。剛到魯院時,余華還帶著海鹽的習氣:手插在牛仔褲口袋里,聳著肩,叉著腿,頭發(fā)中分,說話聲響亮。他帶我去食堂,就算是請了飯。
后來,余華成了我家的常客。那時我家有一個錄像機,找錄像帶一起看電影,就成了一項大家都很喜歡的活動。第一批錄像帶是呂梁從他秦皇島的家里拿來的,我記得有斯科塞斯的《出租汽車司機》、安東尼奧尼的《紅色沙漠》、費里尼的《放大》、雷乃的《去年在馬里安巴》,都是他自己翻錄的。秦皇島潮濕,錄像帶有的發(fā)霉了,圖像很差,有的已根本部放不出來了。然后到張曖忻那兒去借,從張暖忻那兒借到的片子印象最深的是法斯賓德的《舀利亞·布勞恩的婚姻》。再到軍藝劉毅然家里去借,劉毅然那里借到的印象最深的是貝托魯奇的《巴黎最后的探戈》和戈達爾的《芳名卡門》。我家那時房子很小,僅有里外兩間,大家都席地坐在化纖地毯上。記憶中余華最贊嘆不已的是伯格曼的《野草莓》,最討厭的是威斯康蒂的《魂斷威尼斯》。《魂斷威尼斯》他只看了三分之一,就固執(zhí)地堅決不讓看了。
那段時間余華和格非經(jīng)常在我家相聚。記憶中最難忘的是1990年夏天,他們一起在我家看世界杯。決賽之夜,我們準備了啤酒與各種吃食,余華力挺馬拉多納,我則賭德國隊,格非態(tài)度游移。那是貝肯鮑爾的德國隊,他站在球場邊,就似乎擁有無限的力量。那晚其實卡吉尼亞停賽了,馬拉多納被布赫瓦爾德鉗住,跌跌撞撞只有一腳射門,但余華就是喋喋不休地說,德國是一架陳腐的馬車。既然打賭,就會時時覺得險象環(huán)生、呼吸急促。勝負似乎是在快終場前奠定的,沃勒爾沖入禁區(qū)被絆倒,布雷默罰點球。我還記得余華當時氣急敗壞的樣子,隨后便自嘲:“阿根廷雖敗猶榮,阿根廷雖敗猶榮!”此時天色已大亮,大家伸著懶腰,方覺在地毯上坐得腰酸背痛。
剛進魯院時,余華還沉浸在古典小說的場景里,1988年年底,他在《北京文學》上發(fā)表了《古典愛情》:公子柳生趕考途中被大戶人家的花園吸引,在“吟哦”聲下,見到了繡樓上的小姐惠。隨即就佇立窗下,雨中還在等待,直到感動了惠,讓丫鬟放下根繩子,使他攀上繡樓。四更時分,惠剪下秀發(fā)作為定情物,催他離去,臨別時說:“不管榜上有無功名,都請早去早回?!钡攘浒駳w來,花園已頹敗,惠也難覓蹤影。三年后,柳生再趕考,遇饑荒年,以人為糧,在小酒館竟遇到成為“菜人”的惠,已經(jīng)被人買下了一條腿。他以盤纏贖回了惠的腿,保留了她的全尸,然后將其洗凈埋葬。有意思的是,再過幾年,柳生清明祭掃惠的墳,在墳旁搭了茅舍,惠竟在夜晚身披月光而來。第二天柳生挖開惠的墳墓,見她栩栩如生,通身長出了粉紅的鮮肉,那條斷腿也已長好,似在安睡,不久便可醒來。結(jié)尾是,惠當晚再來,悲戚地說:“小女本來可以生還,只因公子發(fā)現(xiàn),此事不成了。”
1989年年初,余華又給我寫了個短篇武俠小說《鮮血梅花》。這篇小說發(fā)表在《人民文學》上,一起發(fā)表的還有格非的《風琴》、蘇童的《儀式的完成》。
1991年春節(jié)前,余華從魯院研究生班畢業(yè)后,成為嘉興市的職業(yè)作家,分到一套30平方米的房子。在這房子里,他寫完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在細雨中呼喊》?!逗艉芭c細語》是伯格曼的電影,那段時間余華沉浸在對伯格曼的熱愛中,這電影一定啟發(fā)了他自己對呼喊的感悟。伯格曼電影開頭是穿過晨霧氤氳中的大樹的光線,不同頻率嘀嗒著時光的鐘,然后是艾格尼絲艱難的喘息,我們當時就感嘆不已。生死、隔膜、憐憫、親情,余華借了這“呼喊”的意象,斑駁的記憶如同重新曝光顯影,他將鐘聲換成了遙遠的雨滴聲,在雨滴聲中展開池塘、田埂、泥土、小橋、母親藍方格的頭巾與父親握著的長長的糞勺,展開時光荏苒中各種童年、少年情景的糾纏、悲傷,剪不斷、理還亂,難以自制、無法釋懷。這第一部長篇,余華就選擇貧困的農(nóng)村為他敘述的基點。他在1994年編輯他的第一套三卷本作品集時寫過一個自傳,自傳中說他生于杭州,一歲時,父親為了當外科醫(yī)生,從杭州到了海鹽,母親也只能放棄在杭州的生活。按他自己的說法,到海鹽后,他們一家住在一條胡同的末尾,胡同外就是農(nóng)田,父母的醫(yī)院被一條河、一座橋隔成兩半,這就是他在小說里描寫的南門。小說的第一節(jié),“我”就看到兩個城里孩子“穿著商店里買來的衣褲”,坐在樹蔭下的小圓桌邊吃早餐。這兩個城里來的孩子,應該就是余華和他的哥哥。小說里,這兩個孩子的父親是蘇醫(yī)生,而“我”父親,則是一個天天咒罵“我”祖父、半夜鉆出斜對門寡婦的被窩,再鉆回母親被窩的無賴村民孫廣才。余華說,他是從小與農(nóng)村孩子一起玩耍長大的,但重要的是,他在這部小說里回首往事時,就將“我”換成了農(nóng)民兒子的視角,這為他凝注鄉(xiāng)村中國提供了便利。他在思考這部小說的落點時,就已經(jīng)明晰了:沒有孫廣才這樣父親的童年記憶是蒼白無力的。正是因為有了這樣清晰的認識,才有了他之后越寫越深刻的《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直至《兄弟》。
(未完待續(xù))
據(jù)《三聯(lián)生活周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