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昌芹
竇圌山,又名圌山,位于四川省江油市城北20公里的涪江東岸。唐代時一個叫竇圌的小官兒曾隱居于此,山因之而得名。圌山景致向來為昔人稱頌。謫仙李白游歷此地時曾留有“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的詩句,其恬淡雋秀的風光,閉目可現(xiàn)。但我這次游圌山時見到的卻是和謫仙所繪截然不同的景象,別有一番味道。
初秋的一天清晨,我從江油市區(qū)出發(fā)去圌山,天很低,滿目陰霾。沿途的田園竹林村舍都淹沒在茫茫白霧之中,公路兩旁不知名的樹上不時飄下幾片落葉,給川北山區(qū)添上了一絲蕭瑟的秋意。
一下車,一片空蒙映入眼簾。沒有參天古柏,沒有蔽日綠蔭,也不見山在何處。
隨著空中索道的緩緩上升,腳下山坡上的茵茵綠草慢慢地往下滑去,漸漸地,草叢朦朧起來,繼而模糊了。但見云氣蒸騰,霧海茫茫,悠悠忽忽像是飄在云中?;秀遍g仿佛覺得自己也迷失在這云霧之中了。
凸凹不平的山道濕漉漉的,兩旁是山石還是叢林,是峭壁還是深澗,我沒看清。只覺得眼前有柔柔細紗,輕拂著我的面頰,清芳柔潤,沁人心脾。山,清幽寂靜,沒有鳥鳴蟬噪,沒有流水汩汩,只有那無聲的霧靄默默地飄,讓人不忍去踏破它的靜謐。忽然,隱隱約約傳來“叮當”聲,聞聲尋去,霧中漸漸地露出一角帶鈴的飛檐來,走近才知已來到云崖寺。
這座始建于唐初的古寺,在朦朧中透出古樸與典雅;香案上的裊裊青煙與茫茫山霧融在一起,又使它憑添了幾分神秘。寺內(nèi)的文物極豐,尤以我國現(xiàn)存最大最完好的宋代木雕建筑“飛天藏”木塔最令人著迷。這個直徑4米多、高度9米多的龐然大物竟是那樣精巧地建在一間大屋子里;塔分7層,層層穿木結拱,勾心斗角。塔身封閉,兩人輕輕一推便轉動起來,真讓人不知是人力所為還是佛力所及!
我游寺廟的興趣向來不濃,照例匆匆游過,便沿著寺后一條清幽的林間小道拾級而上。兩旁翠竹林梢紫煙盤旋,云氣氤氳;茂密蔥籠的叢林經(jīng)蒙蒙煙雨的滌抹越發(fā)顯得蒼翠欲滴,嫵媚誘人。
林蔭下,兩塊描紅刻字石碑分外醒目。一為書法大家于右任手書李白為圌山的題詞:“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币粸闀腋呶牡牧ψ鳌板羞b徑”三個大字。那太白盛贊圌山,怕是與這一帶的景色有關:想當年竇圌的隱居處也該是這兒了吧?只可惜我此時只能在迷蒙中憑想象去領略它的韻致了。
猛一抬頭,忽見一堵絕壁橫豎在面前,直朝云天里插去。仰望良久,才看見建在山崖上的亭廊飛檐,隱約在云霧之間,宛如仙境。游人告訴我,那就是圌山之巔。
經(jīng)由峰石突兀,幽壁陡峭的山道,我攀上了圌山頂峰,這里又是一番景象。絲絲縷縷的云霧,遮掩著山石與草木,不見天,不見地,南北東西亦渾然莫辨。憑欄遠眺,蒼茫霧色中偶爾有幾個峰巔依稀可見,宛若沙漠中的綠洲;卻又隔著一層薄紗,若隱若現(xiàn),似有似無,縹緲朦朧。這遠遠近近,是怎樣的一幅撲朔迷離的妙景啊!我想,就是那高明的繪畫大師,恐怕也難臨摹其萬一吧。
山,還是那么寧靜;霧,還是那么迷蒙。只是恍然間我已成了樵夫耕者,布衣木履,荷鋤提籃,在如畫的圌山飄飄然,悠悠然。
啊!神秘的竇圌山,我雖然未見到你的真面目,但這不比你在晴空麗日下更顯得秀美迷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