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少才
到德國旅游,晚上趕到法蘭克福一家郊外旅店住宿,早起拍片,推開旅店大門時,就見院內(nèi)有一個東方長相的小伙子,跳下自行車并用標準的華語與我打招呼:“早晨好!”、沒想到在這富得流油的車輪上的國家,竟然有人騎著單車。小伙子見我疑惑,趕緊自我介紹:“我姓張,是你們的地導,歡迎你們來法蘭克福?!薄暗貙А钡娜Q就是當?shù)貙в危綒W洲旅游,多數(shù)國家的名勝古跡及旅游景點都有地導,他們是領(lǐng)隊事先與當?shù)芈糜喂韭?lián)系好,由旅游公司安排的。為中國旅客當導游的地導多是華人,而且多是近幾年到國外的大學生,除會說流利的英語外,還要會說流利的當?shù)卣Z言。經(jīng)過專業(yè)旅游知識的培訓,才能掛牌上崗,獨立當導游。
我在張導的陪同下拍過幾張風景照后,好奇心又回到自行車上。張導說,他的住地到這騎行很近很方便。在德國,政府官員、高級白領(lǐng)、大學教授等各階層人士都會騎自行車上下班,并把它當成一種時尚。平坦的自行車專用道和具有科技感的變速自行車,保障了安全和時速。
騎自行車出行實際上也反映了德國人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這就是真實的德國。德國人寧可將汽車入庫,也響應號召騎自行車出行,這不是掉價,也不是貧窮,而是“從我做起”的環(huán)保。
德國多數(shù)人認為汽車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根源,因此盡管人均收入很高,他們?nèi)詴x擇盡量不開車或少開車。張導說,現(xiàn)在德國上下班及短途出行,一般不超過一個小時的騎行路程,大家都會選擇騎自行車,這是對環(huán)保認識的一種態(tài)度。媒體會積極宣傳騎自行車的好處,政府也在不斷加大投資修建或延長自行車專用道。
地導說,這里自行車與機動車肇事率幾乎為零。這在城市人口密度大,且道路狹窄的德國,的確令人不可思議,這也得益于德國交通對自行車騎行者的保護。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消費和環(huán)保意識的變化,自行車也從最初的代步工具演化成重要的健身器材。德國有一家公司曾對35000名成年人做了運動種類方面的訪問調(diào)查,結(jié)論是:27%的成年人經(jīng)常使用自行車健身,44%的人把騎自行車作為一種體育鍛煉,騎自行車已成為德國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