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 宋耀偉 時郁文 關昊天
筆者通過多年擔任陜西省游泳隊教練發(fā)現,我國現行的訓練指導資料并沒有嚴格而科學規(guī)定青少年游泳運動員的訓練負荷。從而導致理論與實踐結合脫節(jié),使我國青少年游泳運動員訓練量及強度的安排和把握上沒有相對合理的固定模式,而多數教練是憑借經驗訓練,并沒有從科學的角度出發(fā)去進行合理的訓練,從而制約了運動員運動成績的提高。更嚴重的是一些教練照搬國內外一些成人訓練方法,生搬硬套不符合少年兒童生長規(guī)律的大負荷訓練,給我國青少年游泳運動員身體帶來不可逆的損害和傷病。本研究以《游泳年齡組訓練大綱》為標準,通過調查分析對我國部分省市青少年游泳隊教練員的訓練理念、訓練方法、訓練負荷,以及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找出制約我國青少年游泳運動員發(fā)展的因素,總結我國青少年游泳訓練特征,提出相解決方法和對策,為我國青少年游泳訓練在負荷掌控和方法手段方面提供參考。
以我國游泳教練員對13~14歲青少年游泳運動員的訓練負荷理念、訓練方法等問題作為研究對象。以19個省、市、解放軍等單位40名一線、二線教練員作為調查對象。
2.2.1 專家訪談法
查閱青少年游泳訓練相關文獻,結合青少年游泳訓練特點,設計訪談提綱,并對40名高校專家、長期從事青少年游泳訓練的教練、退役優(yōu)秀運動員進行訪談。訪談以當面訪問為主,記錄方式采用錄音筆、紙筆、電腦記錄。
2.2.2 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內容和目的設計調查問卷,問卷涉及三方面內容:調查對象基本情況;我國青少年游泳隊教練員訓練理念;青少年游泳運動員訓練負荷。發(fā)放問卷46份,回收問卷46份,有效問卷40份,有效率86.9%
問卷調查對象為來自19個省、市、解放軍等單位40名教練員。其中國家級教練4人(男2,女2),高級教練12人(男8,女4),中級教練18人(男12,女6),初級教練6人(男4,女2)。參與調查的教練所帶13~14歲運動員共127人,國家級教練所帶13~14歲運動員7人,高級教練所帶13~14歲運動員38人,中級教練所帶13~14歲運動員55人,初級教練所帶13~14歲運動員27人。
3.2.1 青少年游泳運動員在訓練中對訓練任務執(zhí)行情況
教練員在訓練中對不同訓練水平運動員的要求不同,這個差異反映了教練員訓練理念、特點的差異。在對待不同能力青少年運動員的訓練要求上,30%的教練認為應劃分快慢組,40%的教練會鼓勵隊員去完成,25%的教練會采用特殊手段促使運動員必須完成,5%的教練在運動員不能完成時不去過多計較。
3.2.2 教練員對游泳年齡組訓練大綱的評價
游泳年齡組訓練大綱(以下簡稱“訓練大綱”)是由中國游泳協會審定,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指導青少年游泳教學訓練的參考資料。調查結果顯示,10%的教練員對訓練大綱非常了解,67.5%的教練員了解訓練大綱,20%的教練員僅僅閱讀過,2.5%的教練員沒有閱讀過。對訓練大綱非常熟悉的多為一直擔任二線隊的教練員。8位閱讀過的教練一是年齡較大,二是所帶組別為一線隊。專門從事二線青少年訓練的教練員普遍對訓練大綱有一定了解,在日常訓練中會以大綱為依據來安排訓練計劃。其他教練員在訓練中基本遵循了訓練大綱的要求,但會根據不同訓練目的做出相應調整。大部分教練員認為訓練大綱是“比較合理”和“合理”的。但其中6%的教練員認為大綱的合理性為“一般”,這幾位教練多為年齡偏大、職稱較高的教練員。
3.3.1 優(yōu)秀運動員在青少年時期訓練負荷特點
游泳年齡組訓練大綱雖然對訓練量、訓練負荷進行了科學的指導安排??墒窃趯嵺`中大部分教練員會根據運動員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調查顯示,90%的教練員認為訓練量、訓練負荷的安排上應該大于年齡組訓練大綱要求的10%~25%。
3.3.2 年總量、周課次安排及執(zhí)行情況
運動員的年訓練量、周訓練次數反映了教練員的訓練理念,而年訓練總量應該科學合理的進行安排。大綱要求13~14歲組運動員年訓練總量150~200萬米,調查發(fā)現70%以上的教練與訓練大綱基本吻合,20%的教練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年訓練量,也有不到10%的教練沒有達到大綱的要求。大部分教練員在訓練大綱的基礎上增加了每周訓練次數。20%的教練員在年訓練總量上超出了訓練大綱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是否應該適時的、并且隨著環(huán)境等因素不斷變化而不斷的修改大綱,以期可以使大綱能夠更為有效的指導運動訓練。
3.3.3 課次訓練時間、訓練量執(zhí)行情況
通常每節(jié)課訓練時間應根據運動員的恢復,以及前一天的訓練量進行設計,并充分考慮運動員運動等級、年齡等情況。訓練大綱要求13~14歲運動員的每節(jié)課水上運動量為5000~7000米,調查結果顯示75%的教練員與大綱相符,只有20%的教練會超過大綱要求,而達不到大綱要求的占5%。結果表明,教練員在單節(jié)課訓練量的把握上比較謹慎。
3.3.4 磷酸肌酸供能訓練及執(zhí)行情況
磷酸肌酸供能訓練對于短距離游泳運動員至關重要,也是運動員供能訓練的基礎,訓練大綱要求磷酸肌酸供能訓練應占到單項訓練的3%。調查結果顯示,45%的教練員安排比例與訓練大綱相符,另外40%的教練員安排磷酸肌酸供能訓練占單項訓練的4~5%之間,還有15%的教練員安排在1~3%之間。調查結果表明,教練員對磷酸肌酸供能訓練理念各不相同。通過查找國內外訓練資料以及走訪我國優(yōu)秀教練員發(fā)現,磷酸肌酸供能訓練應根據運動員不同專項而區(qū)別對待并分別予以側重,單項訓練比例在3%~5%較適宜。
3.3.5 乳酸耐受能力訓練及執(zhí)行情況
訓練大綱要求青少年運動員乳酸耐受訓練應占總課時3%~5%,調查發(fā)現35%的教練員的安排僅僅占到課時的1~3%,25%的教練員安排大于5%,而25%的教練員沒有作為重點安排,只有15%的教練員安排乳酸耐受能力訓練與大綱相符。結果表明,目前我國教練員對運動員乳酸耐受能力訓練缺乏重視。
3.3.6 最大攝氧量能力訓練及執(zhí)行情況
通過調查發(fā)現多數教練員的訓練安排都達到了大綱的要求,只有少數教練員增加了最大攝氧能力的訓練比例。訓練大綱要求青少年運動員最大攝氧量訓練應占課時訓練的15~25%,92.5%的教練員都能夠按照這個標準完成,7.5%的教練員會增加比例到20~30%。這一結果表明我國教練員對最大攝氧能力訓練重視程度較高,他們認為在青少年時期進行最大攝氧量訓練將會對運動員的呼吸系統(tǒng)和改善內環(huán)境起到非常積極和重要的作用。
3.3.7 無氧閾能力訓練及執(zhí)行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22.5%的教練員安排無氧閾訓練占課訓練量的10%~20%,67.5%的教練員在訓練課中安排占總量20~30%, 30~40%的教練員安排比例占訓練量17.5%,另外有2.5%的教練安排無氧閾訓練超過40%。從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教練員安排13~14歲運動員無氧閾能力訓練占單節(jié)訓練課的20~30%左右。
3.3.8 水中專項力量及陸上力量訓練現狀
調查結果顯示,82.5%分教練員每周安排3次水中專項力量訓練,安排2節(jié)和4節(jié)水中專項力量課的教練員分別占7.5%和10%。較常用的水中專項力量訓練方法有阻力褲、阻力衣負重練習、牽引、滑水掌、腳蹼等等。陸上身體素質及專項力量訓練,28位(70%)教練員每周安排2次,6位教練每周安排1次、5位教練每周安排3次、1位教練每周安排4次陸上訓練。調查結果發(fā)現,大部分教練員注重發(fā)展運動員水中專項力量,而對于陸上基礎力量、身體素質以及核心力量重視程度不夠,訓練比重較低,練習形式單調,尤其是運動員的爆發(fā)力等無氧器械訓練方面練習較少且不夠系統(tǒng)。
3.3.9 水陸訓練比例
訓練大綱要求青少年游泳運動員的水陸訓練比例為7:3,調查發(fā)現65%的教練員安排訓練水陸的比例為8:2,只有35%的教練員安排比例為7:3。由此可見,多數教練員安排水中訓練比例大于訓練大綱要求,而陸上訓練的安排比例上則小于訓練大綱。這種重水下、輕陸上的訓練可能使運動員身體素質、肌肉力量與年齡(發(fā)育程度)不相符。
3.3.10 運動員每天休息、恢復時間情況
在對運動員睡眠時間的調查中發(fā)現大部分運動員每天的休息都在10小時以上,休息時間比較充分。表明目前教練員對運動后的休息比較重視,滿足了訓練課后運動員的恢復——超量恢復原理。
上述調查結果表明,當前我國青少年游泳運動員的訓練負荷超出該年齡段運動員的身體承受能力,影響了正常的生長發(fā)育。如果長此以往的發(fā)展下去,不僅影響運動員生長發(fā)育,更會對運動員的整個運動生涯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影響身心健康,希望引起我國教練員的重視。通過調查發(fā)現,目前我國青少年游泳訓練存在揠苗助長現象,從課次、運動量、運動負荷等方面均超出了大綱的要求。
多數教練員認為13~14歲游泳運動員訓練負荷與訓練量應大于訓練大綱。建議在訓練中做好生理指標監(jiān)控,科學制定訓練計劃。目前我國青少年游泳運動員的年訓練量、周訓練次數大于年齡組訓練要求。
建議教練員學習先進訓練理念,科學的安排能量訓練比例。我國青少年游泳水陸訓練比例失衡。建議教練員加強水中、陸上專項力量以及身體素質訓練。目前我國青少年游泳訓練中存在揠苗助長的現象。建議教練員遵循科學訓練原則,按照不同年齡青少年運動員的訓練負荷規(guī)律,科學合理的安排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