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本文從孔子文質彬彬盡善盡美的審美標準、禮樂興邦仁德治國的政治理想和禮崩樂壞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三個方面,對此句進行理解和闡述。
關鍵詞:韶樂;孔子;儒家;禮樂
韶樂,亦稱舜樂,為中國傳統(tǒng)的宮廷音樂,記載于多部史籍。關于韶樂的創(chuàng)作,《尚書·舜典》中引帝舜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辟鐬榈鬯礃氛?,韶樂的制作者為夔,《史記·夏本紀》曰:“聆是夔行樂,祖考至,群后相讓,鳥獸翔舞,《簫韶》九成,鳳皇來儀,百獸率舞,百官信諧…… 放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shù)聲樂,為山川神主?!鄙貥纷杂黹_始,用于歌頌舜平治天下之功,《史記·五帝本紀》曰:“四海之內(nèi),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興《九招》之樂,致異物,鳳皇來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辟缰粕貥贰⒂砼d韶樂,目的就是歌頌帝舜的九功九德。
周初在周公旦的主持下,制禮作樂,建立了一整套的禮樂制度,宮廷也設置了專門的樂舞機構,掌管禮樂事宜。記入史冊的用于祀天地、祖先和朝會、宴享時使用的正統(tǒng)音樂有《六舞》:“一、《云門》,相傳是黃帝時的樂舞,周代用于祭祀天神;二、《咸池》,相傳是堯修訂黃帝時的樂舞,周代用于祭地神;三、《大韶》,相傳時舜時代的樂舞,周代用于祭祀四望(即四方神,亦說祭日、月、星、海);四、《大夏》,相傳是夏禹時的樂舞,用于祭祀山川;五、《大濩》,相傳時商湯時的樂舞,用于祭祀先妣;六、《大武》,是歌頌周武王伐紂的樂舞,用于祭祀先祖?!盵1]
“韶樂為虞、夏、商、周四代帝王處理軍國大事時演奏的重要樂舞,秦漢以降則演變?yōu)辄S帝專用以祭祀先帝之廟樂,稱為宗廟制度、皇帝制度的一個重要成分。”[2]據(jù)《通典·樂》,知秦始皇于古樂中僅用《韶》《武》二樂:“秦始皇平天下,六代廟樂惟《韶》、《武》存焉。” 據(jù)《隋書·何妥傳》曰:“……秦始皇滅齊,得齊《韶》樂。漢高祖滅秦,《韶》傳于漢,高祖改名《文始》……”。
孔子的時代,經(jīng)歷了周王室標準禮樂制度得以在魯國完好保存,又從正統(tǒng)古《韶》傳向齊國。《論語·述而》中提起“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一方面因為韶樂的美,使孔子沉浸其中,反應了孔子對音樂的熱愛,從韶樂的美得知孔子對音樂的審美評判標準。一方面由于韶樂表現(xiàn)的內(nèi)容,體現(xiàn)出孔子的政治理想。而筆者認為,這里還體現(xiàn)了孔子借此語來抒發(fā)的憂患意識。憂患意識是先秦儒家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它闡發(fā)了對國家、民族和人生的關懷為價值取向。
1 文質彬彬、盡善盡美的審美標準
《論語·八佾》中子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nèi)缫?,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此為孔子認為的音樂的形式美。音樂中的音色要輕純,節(jié)奏要鮮明,旋律要豐富,各樂器之間要和諧,音樂從審美角度來講應該和儒家中庸思想是一致的,不偏不倚,音調中和。作為“形式美”的韶樂,因古時無影音技術和記譜法,我們無法還原,但可以從一些文獻中或多或少看出其形式之美,如《尚書·益稷》中:“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群后德讓。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間。鳥獸蹌蹌;簫韶九成,鳳皇來儀。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蔽闹兄形覀兊弥摌肺鑸雒婧甏?,樂器種類豐富且,舞蹈角色眾多,音樂舞蹈先后有秩,音調和諧、節(jié)奏鮮明,完全符合孔子形式美的標準。
《論語·八佾》中還提到:“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矣,謂《武》盡美矣,未盡善矣?!笨鬃訛槭裁唇o予韶樂如此高度評價?僅有美的形式是不夠的,還要有內(nèi)容的善,由內(nèi)在的善透出形式的美,內(nèi)外一致,文質彬彬,才能稱為優(yōu)秀作品。韶樂為表現(xiàn)舜的文德,以仁治國,又禪讓王位,不僅音樂舞蹈優(yōu)美動人,而且又符合儒家的道德標準??芍^藝術形式完美,思想內(nèi)容至善。而武樂則是表現(xiàn)武王的武德,武王伐紂滅商,靠武力征服,雖是正義之戰(zhàn),但不是儒家推崇的以仁得天下的“善”。正是因為欣賞了盡善盡美的韶樂,孔子心靈滿足,超出了對美食物欲的追求。
2 禮樂興邦、仁德治國的政治理想
《論語·泰伯》中記載:“子曰:興虞詩,立于禮,成于樂”??梢娍鬃訉σ魳返闹匾暢潭???鬃訉ΧY樂的重視,一方面是為了實現(xiàn)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借以實現(xiàn)政治理想,而二者又是相輔相成的。“……禮樂不在外表,非外在儀文、容色、聲音,而在整套制度,特別是內(nèi)心情感?!盵3]音樂用于表現(xiàn)人類情感最為直接深刻,而反過來又直接作用于人的心靈。而通過禮樂,一方面規(guī)范了等級制度,維護社會政治秩序;一方面又對欣賞者有直接的教育功能,基于這些目的,要對音樂的題材有著非常嚴格地要求。
韶樂是表現(xiàn)舜帝的音樂,《中庸》中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孔子之所以借韶樂來抒發(fā)感慨,是因其時為春秋末年,天子不得人心,各諸侯征戰(zhàn)不斷,各自稱霸??鬃涌释兴吹垡粯拥氖ベt之君,以文德來統(tǒng)領天下;渴望天下和平,反對戰(zhàn)爭和霸權??鬃游⒀源罅x,借此抒彼。盡善盡美的韶樂使孔子對舜帝的仁德崇敬到“廢寢忘食”的地步,而通過對韶樂的稱贊來闡明自己的政治理想。
3 禮崩樂壞、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
魯為周公后,保存了完整的周代禮樂。據(jù)《左傳》記載,昭公二十五年至三十年,魯國發(fā)生政變,魯昭公亡命齊國?!捌鋾r,魯國君位虛設,政在大夫乃至陪臣,魯君所用之天子禮樂崩壞,樂官四散?!盵4]
試想,孔子與魯太師背井離鄉(xiāng),在顛沛流離中“語樂”,賞“韶音”,除了對韶樂美妙的曲調之動情之外,怎能沒有對故土的思念?對家鄉(xiāng)的憂患?所以,“三月不知肉味”并非一種單純的對美妙樂音的癡迷。韶樂,本為周天子專用,但平王東遷后,“王室衰微,禮崩樂壞,樂官四散,學在四夷,何國不可聞《韶》?何事不可用《韶》?……”[5]試想孔子在看到“八佾舞于庭”時都氣憤不已道出:“是可忍孰不可忍”之語,難道在齊聞韶就沒有這樣的憤慨嗎?而“三月不知肉味”,正是孔子為禮崩樂壞擔憂到“茶飯不思”,如何恢復至“天下有道”?這正是孔子借音樂而抒發(fā)自己的憂患意識。
4 結語
孔子熱愛音樂,承認并享受音樂帶來的感官愉悅。同時,他也深深地理解音樂所蘊含地巨大力量。一句“三月不知肉味”,同時蘊含了音樂和非音樂的不同內(nèi)涵。我們研究孔子的儒家思想,一定要重視他對音樂的觀點見解。而我們要理解孔子的音樂思想,也必須將其放在孔子整體思想框架中,并且要了解他對音樂觀點闡述的時代背景和語境。
參考文獻
[1]王克芬.舞蹈知識叢書——中國古代舞蹈史話,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年版.
[2][4][5]《韶樂考論》,韓玉德,《學術月刊》1997年第3期。
[3]《論語今讀》李澤厚。
作者簡介
陳四雨(1984-),女,河南鶴壁人,碩士(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