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規(guī)范校外培訓機構發(fā)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緊接著,教育部舉行2018年首場教育金秋系列發(fā)布會,會上部署了《意見》落實工作。如今,各地相應的整治工作已緊鑼密鼓地展開。
《意見》的出臺可謂合大計,利民生。熙攘雜亂、讓學生及家長怨聲載道的校外培訓局面絕不是我們立德樹人的愿景想要的,也不是望子成龍的家長們想要的,更不是希望“輕裝”求學、快樂成長地學子們想要的。不夸張地說,這項工作關乎教育大計,關乎民生福祉。
亂象叢生的校外培訓之現(xiàn)狀的形成,有著復雜的成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教育越來越重視,有能力支付更多教育費用,教育支出在家庭開支中的占比大幅提升;優(yōu)質教育資源相對不足,家長們希望通過校外培訓彌補子女在校內攝取不足的“虧損”;與就業(yè)競爭緊密相聯(lián)的升學競爭日益“慘烈”,家長們希望通過校外培訓慣常采取的“先修”“惡補”“強化訓練”等手段,讓子女在學習方面“填谷筑峰”,從而在升學競爭中取得理想結果;校外培訓機構在營銷中大肆宣傳參加校外培訓的必要性,夸大其效果,誤導家長;部分在職教師在成績考核的壓力下,默許甚至暗示班內學生參加校外培訓,以求讓自己所帶的班級成績排名趨前,從而利于自己評優(yōu)評先;少數(shù)在職教師欠缺師德,與校外培訓機構隱勾暗掛,課內不講課外講,掙黑心錢。
因而,規(guī)范校外培訓機構必須“治外”與“理內”并重,“殺無赦、斬立決”與“釜底抽薪”相結合,讓校外培訓機構駛入正軌,走上正道。
首先,設置門檻,嚴格審批,不達標或證照不全者,堅決拒入或責令停業(yè)。對那些知名度高、招生規(guī)模大、“門店”多的大型培訓機構,要逐一排查,逐項核驗,確?!暗甑辍痹趦裕楉椷_標。對眾多隱匿在居民區(qū)內,以“小餐桌”“托管”等為名,行開班培訓之實的,要多下幾“網(wǎng)”,確?!皳啤北M。不合條件的,堅決予以清理,合條件的督促其辦證辦照。
其次,要按《意見》要求,明確教育、市場監(jiān)管、人社、編制等各部門職責,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常態(tài)化的監(jiān)督管理機制,暢通舉報通道,確保將校外培訓機構的招生、培訓等動作全程納入監(jiān)管。對那些備案的是持證教師、上課的則是另一套無證人馬的,或者頻繁更換授課地點、打“游擊”逃避檢查的,一旦查出,決不姑息。要通過傳統(tǒng)媒體和網(wǎng)絡信息發(fā)布工具(如官方微信),及時公布檢查結果,發(fā)布黑白明單。
第三,校內教育要自清自正,斬斷與校外培訓機構的瓜葛。中小學校須按國家課程標準,開足、開齊、開好每門課程。要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讓各層次學生都能“吃”得飽、“吃”得好。堅決查處“課上不講、課后到校外培訓機構講”“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結果與中小學校招生入學掛鉤”等行為。
《意見》要求,校外培訓機構中從事語文、數(shù)學、英語及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培訓的教師必須具有相應的教師資格,這個硬約束必然使得一些校外培訓機構向在職教師拋出“橄欖枝”。是以,各學校要管好自己的教師,曉以利害,勿使“踩雷”。各位教師也要權衡利弊,潔身自好,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最后,各方齊努力,形成正確輿論導向。讓“榜上無名,腳下有路”“搶跑者未必致遠”“欲成才必先成人”等正確的成才觀、育人觀成為主流價值觀念。在評價學校、教師、學生時,堅決摒棄分數(shù)壓倒一切的做法。引導廣大家長正確認識子女的成長,合理設置預期目標,調整心態(tài),不要攀比和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