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苗政 張福泉
放射性腸炎是指針對盆腔、腹腔、腹膜等位置的惡性腫瘤進行放射治療而引起的腸道炎癥性病變。它可以發(fā)生在腸道的任何部位。根據累及范圍的不同,可分為放射性直腸炎、結腸炎、小腸炎。
目前具體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幾個事件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首先,射線是通過產生電離輻射、破壞腫瘤細胞的DNA來起到治療作用的,而腸道黏膜細胞更新較快,DNA合成也比較旺盛,因此在放射線照射范圍內的腸道細胞會受到較大影響。特別是作為腸道細胞更新主力軍的腸道黏膜干細胞,治療中受到抑制,影響了黏膜的更新,導致腸道黏膜發(fā)生病變。其次,射線會影響腸道黏膜下小動脈的血管內皮細胞。這些細胞對放射線非常敏感,一旦出現損傷,可能會形成閉塞性血管炎,也就相當于掐斷了供應腸道細胞營養(yǎng)和氧氣的途徑,細胞當然就會出現糜爛、潰瘍。再次,損傷后的腸壁組織會產生多種生長因子、成纖維細胞,又會導致腸道纖維化、腸道狹窄,甚至出現穿孔等病變。這幾種因素互相影響,可能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造成病變遷延不愈、愈加嚴重。
放療過程中,僅有一部分患者會出現放射性腸炎。是否存在一些原因,導致放射性腸炎容易發(fā)生呢?的確,有一些因素與腸炎的發(fā)生有密切聯(lián)系。
放射劑量:當總照射劑量在30Gy以下時,發(fā)生放射性腸炎的概率很低,當放射劑量超過50Gy后,概率會明顯升高。而一般腫瘤的治療劑量都需要達到50Gy以上,因此,照射靶區(qū)周邊的腸道出現損傷的概率是比較大的。有研究認為,盆腔照射中,發(fā)生急性腸道反應的概率達到80%。
腸道位置:不同部位對放射的耐受程度不同。小腸比結直腸對放射的耐受性差,但由于腸蠕動使小腸不斷改變位置,避免了連續(xù)照射,小腸損傷反而相對較少。直腸、結腸位置相對固定,而且在大多數婦科腫瘤治療中,需采用腔內照射,導致結腸、直腸所接受的劑量更高,更容易發(fā)生腸損傷。
同步化療:同步化療中,藥物對腸道也會產生影響,與放療疊加后,導致腸道損傷更加嚴重。
其他因素:如有腸道粘連、基礎腸道疾病、消瘦等,均可能增加放射性腸炎的風險。
首先是要有明確的射線接觸史,并超過一定的劑量閾值。醫(yī)生會回顧患者的放射治療記錄,確定放射劑量和放射范圍,明確可能受到過量放射暴露的具體腸段。其次,需要進行相應的影像學檢查和相關實驗室檢查。將獲得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相互印證,從而獲得診斷。
需要提醒的是,放射性腸炎的一些表現與腫瘤的復發(fā)、轉移非常相似,鑒別非常困難。特別是放療后數年才出現的癥狀,在做診斷時需要特別謹慎,建議取病理明確診斷后,再指導下一步的治療。
主要以內科保守治療和支持治療為主。
出現急性放射性腸炎時,一般無須終止放療??赏ㄟ^調整飲食減輕癥狀,如避免食用刺激性、粗纖維類食物等。根據臨床表現可以服用一些對癥處理的藥物,如止瀉、止血、緩解痙攣類的藥物,中醫(yī)藥在臨床中也可發(fā)揮一定的療效。
腸道益生菌可直接或間接作用于腸道黏膜上皮,增強腸道屏障功能及調節(jié)免疫系統(tǒng),在放射性腸炎的預防和治療中均發(fā)揮重要作用。
氨基水楊酸類藥物在炎癥性腸病的治療中有良好的效果,在放射性腸炎的急性期,也能夠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使用腸黏膜保護劑,如蒙脫石散、硫糖鋁等,可在腸道黏膜表面形成保護膜,促進腸道黏膜上皮的修復。
當出現狹窄、梗阻、穿孔、腸瘺及腹腔膿腫,經內科治療無效時,就需要外科手術了。
最主要的就是改進放療技術。進入新世紀以來,放療技術得到了長足發(fā)展,以調強放射治療為代表的精準放療技術成為主流。
該技術無論在靶區(qū)適形度還是正常組織的保護上,都較以往的三維適形放療有明顯優(yōu)勢。而隨著螺旋斷層放射治療系統(tǒng)(TOMO)、質子放療等新技術的運用,放療的副反應會進一步降低。
在放療過程中也可以使用一些藥物來進行預防。以氯磷汀為代表的放射防護劑,可以清除放療引起的氧自由基,從而保護正常組織,并且不會影響放療效果,能夠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之前提到過的腸道益生菌、氨基水楊酸類藥物等,也對防范放射性腸炎有幫助。
放療技術的廣泛運用使得放射性腸炎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相信隨著對其認識的不斷深入,對它的預防和治療手段也會越來越豐富,在延長生命的同時,患者生活質量也同樣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