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璐
如果你不常下廚,還真有可能“不認識”赤小豆。這里說的不認識,其實應該叫分不清。赤小豆又叫“紅小豆”,有的地方還喊它“紅豆”,這本身已經(jīng)夠復雜了,更遑論平日里人們吃的“紅豆”也不是“紅豆生南國”的紅豆,這真紅豆、假紅豆、紅小豆、赤小豆一圈繞下來,要說不暈還真是難。
不如我們一起靜下心來,就先從這“真、假紅豆”開始捋捋思路。
王維于安史之亂前作一首《相思子·江上贈李龜年》,以“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贈予好友、著名宮廷樂師李龜年。
王維這首詩作原本是要抒發(fā)對朋友的思念、對他們一起經(jīng)歷過的盛世的追憶,卻因為詩中用到了“紅豆”,被后世男女頻頻用于寄托愛人間的相思之情,還被樂師譜成曲子廣為流傳。那么,這詩中的紅豆,到底有何不尋常之處?
首先,詩作里的“紅豆”肯定不是廚房里常見的、用來吃的紅豆,而是一種叫作“海紅豆”的植物。海紅豆色澤全紅、艷麗如血,形狀猶如一顆跳動的心臟,極為漂亮。它屬于紅豆屬,植株是一種高大的喬木,其木材相當堅硬,且花紋漂亮有光澤,以前常被用來做家具。
紅豆和赤小豆同屬于豇豆屬,有些地方又叫飯豆,說明了它們無毒可食用的特性。其植株都開黃色的花朵,結(jié)出的豆子從外形、口味上也都比較相似,不過想要區(qū)分倒也容易,只需稍加觀察,記住二者特征即可。一方面,赤小豆身形瘦長,而紅豆顆粒更圓,個頭也稍大于赤小豆;另外,相對來說赤小豆比紅豆更加難煮,如果不提前浸泡,常常會久煮不爛,而紅豆煮久了之后口感會變得黏稠,所以更常被人們用來做粥,或制成豆沙餡兒。
赤小豆和紅豆這兩種豆子除了外形相似,還都屬于藥食同源的食物,它們的食療功效也接近,都有祛濕的效果,因此經(jīng)常被人們混用。
事實上,要論幫助人體祛濕、利水腫、解毒排膿等藥用功效,赤小豆遠勝于紅豆。
古代醫(yī)家在許多疾病的用藥中也更偏愛赤小豆,《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赤小豆以緊小而赤黯色者入藥,其稍大而鮮紅色淡者,并不治病?!闭f的便是赤小豆與紅豆的藥效有別。
赤小豆甚至一度被用于咒術(shù)避邪,由此可見人們對其治療功效的認可。
不過古時候赤小豆最令人稱道的藥用功效并非現(xiàn)代人推崇的祛濕利水,而是解毒消腫、清熱排膿。
據(jù)醫(yī)籍《朱氏集驗方》記載,宋仁宗還做太子時,忽有一天染上痄腮,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急性腮腺炎,紅腫疼痛不止。御醫(yī)聚集商討方案,幾天內(nèi)方子開了不少,湯藥也灌了許多,就是不見癥狀改善,于是便命一位道長診治。這位道長一番作法施咒后,用一把赤小豆研成粉末,和其他幾味中藥一起敷在趙禎的病患處,沒想到竟很快痊愈了。
人們起初皆以為是道長法術(shù)了得,后來有位目睹了治療過程的臣子自己患上惡瘡,也嘗試著用赤小豆研粉敷上,也很有效。
大家這才明白,發(fā)揮治療效果的并不是道長的咒語,而是這不起眼的赤小豆。
民間關(guān)于“趙禎痄腮”的故事版本很多,也有說是御醫(yī)治療無效,皇室無奈張榜求醫(yī),最終被一民間郎中所救。但無論哪個版本,故事的主角赤小豆從未缺席。
拜趙禎這次急病所賜,不僅治好他的醫(yī)者從此名揚天下,赤小豆也被各路醫(yī)家和老百姓熟知,甚至被譽為外科神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