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蓓蓓
(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重慶 401331)
十九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是動蕩灰暗又彰顯著弱國被命運所擒垂死掙扎的無奈。社會巨大動蕩,階級快速分化以及歷史轉型成為這個時代的標志。列強鴉片、大炮轟開了閉關鎖國的清王朝。與此同時,長期的剝削壓迫使窮困農(nóng)民同封建王朝的矛盾攀升巔峰,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應運而生。面對內憂外患,清王朝如何在飄搖的局勢中維護統(tǒng)治成為當前的難題。李鴻章是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合縱連橫的軍事思維始終盤桓于其心底。受“西學東漸”影響,李鴻章主張的外交思想始終縈繞“以夷制夷”的色彩。他的“羈縻”主張是想爭取和平環(huán)境“自強備戰(zhàn)”。李鴻章看到了中國的孱弱與自大,只得斡旋列強之中,利用他們中的利益沖突相互壓制周旋,意圖力保清朝的封建統(tǒng)治得以延續(xù)。從1871年的琉球事件以及1875年的馬嘉理事件可以發(fā)現(xiàn)李鴻章將“以夷制夷”發(fā)揮到極致,并且奉若“治病”之良藥。然而日本明治維新后制定“大陸政策”,使李鴻章一直將日本視作中國外交的心頭大患,卻忽略了俄國對中國的威脅。甲午戰(zhàn)敗后,俄國主導三國干涉還遼,讓李鴻章對俄親近感快速上升。然而處于維護清廷利益的“聯(lián)俄”卻最終被俄所制。這個慘痛結果需要我們深刻反思。
李鴻章的外交思想可歸納為“外須和戎,內須變法,以夷制夷”[1]?!昂腿帧笔腔境霭l(fā)點?!白兎ā笔莾戎蔚母痉椒?,同時也是“和戎”的立足點?!耙砸闹埔摹笔腔痉椒?。
李鴻章安徽合肥人,因天資聰慧年少便入學堂,后又拜合肥名士徐子茯為師,積下深厚的學問功底。后來李鴻章毅然北上求學。在家父“京官”蔭庇下得以遍訪名仕。后又得到呂賢基、王茂蔭、趙畇等安徽籍京官器重賞識,科場順利。1844年考中舉人,受曾國藩補習教導,1847年正式成為曾國藩學生,講求經(jīng)世之學。廣泛的交友和多元的文化積淀使李鴻章養(yǎng)成開闊的政治視野,成為其多維外交思想的形成基礎。
在曾國藩門下學習經(jīng)世之學,為李鴻章的“和戎”、“變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進入翰林院后不久,太平天國農(nóng)民起義應運而起。僅兩年有余,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qū)相繼被攻陷,全國逐漸顯露出了分崩離析之勢。在清廷安排下,李鴻章前往安徽幫辦團練,以書生之軀帶兵,讓李鴻章有了豐富的經(jīng)驗。然,功高必有人嫉恨,李鴻章一度無法立足。此時太平軍進攻上海給了李鴻章機會。上海士紳向曾國藩求援,李鴻章受命前往上海招募淮軍。與外國雇軍聯(lián)合鎮(zhèn)壓太平軍時,李鴻章見識到了外國武器軍械的極大威力,由此萌生“學得洋人一二秘法”以自用?;窜娊璐搜杆俪砷L壯大,讓李鴻章在上海站穩(wěn)腳跟,權力核心就在眼前。
太平天國失敗后,湘軍淮軍的去留便成為了困擾曾、李的一大問題。曾國藩為人謹小慎微,在攻下天京不到一個月便將湘軍就地遣散。李鴻章卻認為留下淮軍既可防剿江南北又可遠征他處,解散尤為可惜。1866年,清廷派李鴻章為欽差大臣北上剿捻,1867年任湖廣總督,“以靜制動”順利鎮(zhèn)壓捻軍。1869年任湖北巡撫成功調解天津教案,同年8月調任直隸總督,后又任北洋通商大臣。至此,李鴻章的政治生涯已經(jīng)步入了巔峰時期。不得不承認這個位置李鴻章“御辱自強”的夢想有了更為廣闊的施展空間。也為后來興辦洋務提供政治堡壘。
李鴻章興辦洋務的原因非常直觀。見識過外國的船堅炮利,面對這曠世之困局,李鴻章承繼魏源的“經(jīng)世致用”并將“師夷長技以制夷”付諸實踐。作為地方主要代表之一,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做出重要貢獻。身為外交大臣,李鴻章不管是與列強聯(lián)合鎮(zhèn)壓太平天國,還是被迫簽訂屈辱條約,西方的強大讓李鴻章的外交總是缺乏一種自信與決心。耳如目染的儒家忠君思想又使李鴻章愚昧愛國。清廷的妥協(xié)更使外求和局成為必須。其中,中俄關系顯得尤為曖昧。俄國在列強侵略中獨具一格的“朋友”形象讓清政府感恩戴德。
李鴻章的“聯(lián)俄”思想在甲午中日戰(zhàn)敗后更加顯現(xiàn)。遠東的國際形勢劇烈的變動。列強瘋狂入侵中國,日本迅速擴張,躋身帝國主義行列;俄國馬不停蹄向遠東擴張。日、英不滿俄國擴張?zhí)?,開始逐漸“親密”針對俄國。中國的廣大領土不日將被分割殆盡,中華民族陷入空前危機。
為尋求常年不凍港,沙俄想開發(fā)一條橫貫歐亞大陸的運輸線。從莫斯科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巨額的經(jīng)費、遙遠的路程讓沙皇接受了俄國財政大臣維特提出的方案——鐵路橫貫中國東北。這不僅可以解決經(jīng)濟難題,甚至可以加強對遠東地區(qū)控制。
為了達成目的,俄國以沙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儀式為由,向清政府邀派特使前往參加。本之目的是誘使清政府特使答應鐵路修筑等事宜。李鴻章成為俄國強烈要求的特使人選,這是俄國打的如意算盤。李鴻章身居高位,深受清朝皇室的信任,本人又是親俄派,對俄國提出的各項條款有更大的接受度。1896年2月10日李鴻章作為專使出使俄國。出發(fā)前,李鴻章對來訪的黃遵憲道出了出訪的真正目的:“聯(lián)絡西洋,牽制東洋,是此行要策”[2]??墒侨绻皇菃渭兊挠猛獠苛α繉で笃胶?,不尋找自身痼疾,最終只能被西方制約。
維特用“支持中國完整性”為借口提出在中國借地修鐵路,并且解釋:“本欲借路速成,藉紓倭患,今中國雖認自辦,但素習顢頇,恐十年無成”[3]。隨后又在李鴻章拜會沙皇時承諾,“不侵占中國尺寸之地,東省接路由華節(jié)制,援助中國對抗英、日”[4]。維特和外交大臣羅拔諾夫一起繼續(xù)和李談判,企圖用“華有事俄相助”來換取在中國的“鐵路修筑權”。在維特的步步緊逼與賄賂誘惑下,李鴻章步步退讓,最后于6月3日與羅拔諾夫、維特代表兩國政府在《御敵互相援助條約》(即《中俄密約》)上簽字。這種結果的出現(xiàn),一開始就源于李鴻章對俄認識太淺,他看到了俄日遠東利益爭奪,卻忽略了俄國侵略的本質。想在兩國利益之爭中尋求一種病態(tài)的平衡,卻終被欺騙性的手段簽訂了《中俄密約》。
《中俄密約》(后稱《密約》)是李鴻章“聯(lián)俄制日”的產(chǎn)物,更是沙俄對華侵略的里程碑。密約簽訂不僅對中俄兩國產(chǎn)生了直接的影響,甚至對遠東國際形勢的變化乃至20世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的發(fā)生都有著極大推動作用?!睹芗s》一共有六條款項,主要內容為:
1.在俄國遠東或中國、朝鮮領土雙方均有維護完整的責任,兩國在日本侵犯之時應共同出兵:2.中俄兩國既互訂條約,就不得在雙方未經(jīng)商議的情況下同敵國訂立協(xié)約;
3.當有戰(zhàn)爭時,中國應對俄開放所有口岸,允許俄國船只駛入且地方官員應盡力協(xié)助;
4.中國允許俄國在黑龍江、吉林兩省修筑鐵路直達海參崴;
5.當俄國應第一條款御敵開戰(zhàn)時,可用第四條款運送兵力、軍火、糧食;在無戰(zhàn)事時亦可用此鐵路運送過境兵糧,但不可做過多停留;
6.此條約以第四款合同始行之日起算,為期15年。期滿六個月前,由簽訂兩國再行商議;
1896年9月2日,中俄雙方又簽訂《合辦東省鐵路公司總章程》,實際上把鐵路的修筑權和經(jīng)營權交給了華俄道勝銀行(俄屬)。不久后沙俄又單方面出臺所謂《中東鐵路公司章程》,把中東鐵路的關稅、差別運費等都非法的掠奪,隨意解釋鐵路章程,實際上把中東鐵路變?yōu)檫M入中國的方便之門,沿線地區(qū)成為了俄國控制下的殖民地?!睹芗s》帶來的影響主要從三方面來看:
首先從清王朝來看;簽訂之后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激化,俄國從中國攝取到的巨大益處刺激到了同樣干涉還遼的德、法。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強迫清政府簽訂《膠澳租界條約》;隨后俄國以“朋友”的姿態(tài)出兵占領旅順口和大連,1898年簽訂《旅大租地條約》;4月,法國強租廣州灣;英國逼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迫于日本的壓力,清政府同意不將福建省租借給任何列強。英、俄以長城為界劃定勢力范圍。至此,中國的領土已基本被瓜分殆盡!
其次從遠東形勢來看;日俄產(chǎn)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英俄爭奪長江勢力范圍中矛盾根深蒂固,1903年英日簽訂同盟合約,借此遏制俄國在遠東的繼續(xù)擴張。1904年日本突襲旅順口,日俄戰(zhàn)爭正式爆發(fā),最終以俄國的失敗而告終,雙方簽訂《樸茨茅斯合約》,結束了俄國對東北地區(qū)的獨占局面。清政府在戰(zhàn)爭中劃遼河為兩國交戰(zhàn)地區(qū),表示“局外中立”,將國家主權與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丟棄一旁,極大引起了全國人民的仇恨。飽受戰(zhàn)爭摧殘的東北人民自發(fā)的組織反政府反侵略的斗爭,給風雨飄搖中的清王朝沉重一擊。
最后從俄國來看;侵略所獲巨額財富使沙俄食髓知味,不顧自身財政、軍事的巨大負擔加強對歐洲、遠東等地爭奪,19世紀末進一步拉大遠東戰(zhàn)線,龐大的鐵路建設、占領區(qū)重建以及軍事建設的費用,強制轉嫁給貧苦的俄國人民,造成國內局勢巨大動蕩。1904年的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給沙俄致命一擊。而其中的緣由來自于《中俄密約》簽訂后帝國主義在華利益的分配不均。
晚清名士胡思敬說李鴻章“一生功過在和戎”。其實不盡然,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推進中國近代化發(fā)展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但晚晴極富戲劇性的外交讓他其他方面的功績逐漸被世人淡略。作為“和戎”外交的主要參與者,李鴻章面對國家主權、民族利益,沒有原則妥協(xié)退讓引發(fā)了慘烈后果。但是“和戎”的失敗卻并不是李鴻章一己之過。國家衰微,列強花言巧語、強取豪奪以及國防力量的薄弱都是外交失敗的必然因素,在手無王牌的情況下談和平,談外交只能是癡人說夢。外交強大依靠的不僅是正確的外交政策,自身所具備的強大綜合國力才是取勝之道。只有變強大,才有更多的資本去更廣闊的舞臺談外交。這不僅是對晚清外交的總結,更是對于現(xiàn)代中國應對國際局勢的重要借鑒和警示。
參考文獻:
[1][英]約翰·濮蘭德,著.李鴻章傳[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2]馮天瑜,何曉明.張之洞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
[3]任金靜.李鴻章外交思想產(chǎn)生的主客觀因素[J].云南:法制與社會,2009(21):314-314.
[4]苑書義.李鴻章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