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姍姍
湖南弒師案震驚全國,為什么一個周圍人眼中的“好學生”卻殘忍地將水果刀對準了對自己關愛有加的班主任?這個不幸的事件說明了應試教育背景下教育本質被異化,即學校、家庭、社會對生命教育研究和實踐的欠缺以及學生生命意識的薄弱。雅斯貝爾斯的《什么是教育》提到:“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标P注學生成長、潤澤靈魂是當前教育亟需關注的問題。地理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思維方面以及形成正確的人口觀、環(huán)境觀、資源觀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在地理教學中實施生命教育,引導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感悟生命意義、實現生命價值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有靈魂的教育以培養(yǎng)人格健全、和諧發(fā)展的人為目標,是“使兒童帶著整個的身體和心智來到學校,又帶著更圓滿發(fā)展的心智和更健康的身體離開學?!保窃诎l(fā)展學生智力的基礎上發(fā)展學生的情感、意志品質、性格和道德修養(yǎng)。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最早提出了“生命教育”的理念,認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社會關懷的一種事業(yè)。因此生命教育應該關注生命成長,潤澤靈魂,培養(yǎng)人格健全、和諧發(fā)展的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近年來教育功利化導致人們只看重分數,以分數來評論學生的好差,以至于漠視學生的生命體驗和感受,忽視了生命教育,即教師眼里除了分數還是分數。這樣一種忽視生命個體的教育沒有給予生命個體極大限度的尊重。就終極目標而言,當代教育應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基礎上,調動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內在潛力,淋漓盡致地發(fā)揮其個性,不斷提升其價值與地位,最終形成敢于嘗試、敢于拼搏、敢于創(chuàng)新的活生生的個體。
初中是學生發(fā)展的快速時期。這時候的學生是矛盾的集合體,表現為生理功能進入早期成人化,自我意識向獨立成熟方面發(fā)展,在心理上表現出成熟和幼稚共存、獨立性和依賴性共存、自尊心增強、片面性和表面性共存的特點。這一時期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教育必須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教育內容與方式應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征。學校、家庭和社會必須把握好規(guī)律,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生命教育。同時讓學生認識到任何生命都是需要尊重的,而且尊重是相互的。一旦不尊重生命個體,就得不到生命個體的尊重。弒師案以及案后學生的“淡定”“漠不關心”的狀態(tài),跟我們日常教育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生命教育不僅要教會青少年珍愛生命,更要啟發(fā)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義,積極創(chuàng)造生命的價值;生命教育不僅要告訴青少年關注自身生命,更要幫助青少年關注、尊重、熱愛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僅要惠澤人類社會,還應該讓青少年與具有生命的其他物種和諧地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生命教育不僅是關心今日生命之享用,還應該關懷明日生命之發(fā)展。
自2002年開始新課程改革以來,教育從過去的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進行轉變,教師需要做的不是過多講述有關知識,而是更多引領學生去體驗、感悟自己的生命經歷及經驗。羅杰斯認為,教育就是一種整體人的學習,這種學習是在認知上、情感上和需要上的一種統(tǒng)一性質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情緒生活,還要關注學生的人格養(yǎng)成和道德生活?!吧L和教育完全是一體的,伴隨著學科知識的學習,學生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修養(yǎng),越來越有責任感?!彼?,課程改革需要生命教育理論做支撐,教育需要回歸生命。
湖南弒師案值得教師反思的是:教育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的教育功能,教育的目的到底是獲得分數還是引導個體生命的成長?答案是:學生不是教師或者學校獲取名利的工具,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不僅要育人,更重要的是要關注生命成長。現行的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為本,但在實施的過程中揮散不去應試教育的陰影。在初中教學中仍然偏重智育、考試科目、分數,導致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學生在沉重的書包、繁重的作業(yè)、繁雜的考試、過高的期望重壓下,心理承受力低下,難以應付挫折,陷入較嚴重的心理不平衡狀態(tài)中。長此下去,有些學生就會無所事事,虛度年華,有的則會自暴自棄、輕生,甚至產生仇恨的心理。生命教育的開展,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生成長氛圍,有利于教師、家長和青少年的溝通,促進師生關系、親子關系的和諧。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欄目主要有“閱讀材料”“活動”,其中閱讀部分是對正文內容的有益補充,具有選擇性和層次性,體現了教材的彈性;“活動”往往針對一個地理現象、事實或原理,引導學生探究,主要有資料分析、動手、辯論等活動形式。在地理教材的各類專欄中蘊含豐富的生命教育材料,對學生珍愛生命、敬畏生命、思考生命的價值有很重要的啟示意義,對于培養(yǎng)學生情感,塑造學生心靈,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很大的現實意義。例如,在七年級《地理》上冊“人口與人種”這節(jié)閱讀欄目中探討人種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除了讓學生了解炎熱與寒冷的環(huán)境對人種膚色、發(fā)色、鼻子形狀的影響外,還教會學生無論什么膚色的人種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要學會尊重他人。進而引導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對待成績不好的學生或者身體有缺陷的學生要一視同仁,不能用“有色眼鏡”來看待他們,更不能用語言暴力去攻擊他們,讓學生學會珍惜他人生命,喚醒生命意識。
一方面,地理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有助于開展生命教育。地理教師不僅擁有扎實的地理專業(yè)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技能,而且比其他教師有著更強烈的環(huán)境觀、人口觀、資源觀和人地觀。這些觀念是開展生命教育的基礎,能在不知不覺中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例如在教授“板塊運動”時,教師可以結合汶川地震,展示一系列救援圖片,在學生感受到地震給人們造成的巨大危害時,緊接著展示出“‘地震無情,人間有愛’之全國對汶川地區(qū)的關注和支持”,讓學生體會到在災難面前生命的脆弱與真情的偉大。最后,教師模擬地震發(fā)生的情境,讓學生掌握地震逃生技能,強化防災、抗災意識,同時播放視頻,讓學生感悟生命,珍惜生命。教師通過真實案例的解說并結合地理知識內容開展教學,很好地將生命教育寓于教學之中,促進了學生捕捉新知識的能力的發(fā)展。
另一方面,地理教師的野外實習經歷有助于開展生命教育。地理教師在大學期間都有野外實習的經歷,在實習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會學習野外定向、野外給養(yǎng)、野外避險等生存知識和技能,這為在地理教學中實施生命教育提供了直接經驗,這是其他學科教師所不具備的。例如,課堂上講解滑坡泥石流時,教師結合自己實習時的所見所聞,分享自己的實習經歷,引導學生分析滑坡發(fā)生的自然條件和人為條件,讓學生知道什么樣的情況下易發(fā)生滑坡以及滑坡發(fā)生時應該如何選擇逃生路線、運用逃生技巧。
初中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內容,地理教師應充分挖掘這些素材來開展生命教育。
生命意識的喚醒是指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認識生命現象和生命規(guī)律,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誕生,意識到生命的存在,認識生命的來之不易和成長的艱辛。生命意識主要包括尊重生命、珍愛生命和保護生命。在地理教學中喚醒生命意識可以采用研究性學習法和體驗感受法。
研究性學習法,側重強調在地理教學中,要突出學生主體性,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強調學生的親身體驗,能為學生營造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氛圍,讓學生養(yǎng)成實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實現生命成長。例如,在講到水資源時,學生通過每年我國水資源浪費和水污染的狀況,知道我國水資源浪費與污染的嚴重性。通過問卷調查,學生深切了解家庭用水狀況以及農業(yè)用水情況,了解水資源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知道水資源對人類非常重要,進而喚醒學生珍惜水資源、珍愛生命、保護生命的意識。
體驗感受法,主張教師要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生命教育的素材,讓學生參與到與生命有關的體驗感受中,強調在地理學習之余,用眼去觀察,用耳朵去傾聽,用嘴巴去表達,用雙手去體驗,在身體與外界接觸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用心去感受周圍環(huán)境中每一種生物都是有生命的個體,強調自我認知過程,強調對生命的尊重。例如,在講到三江源大量的野生動物被殺戮時,教師播放紀錄片《可可西里》,讓學生感受藏羚羊被大量獵殺并換位思考:假如自己是三江源地區(qū)的藏羚羊,談談對人類大肆屠殺自己同伴的看法,并將想法寫出來,同伴之間進行交流。這樣以動物的視角體驗生命無高低貴賤之分,動物也有自然界賦予的生存權,延伸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應該做到自尊與尊重他人,喚醒尊重生命的意識。
強化生存技能即通過知識和實踐的學習提高一個人有效處理生活中的各種挑戰(zhàn)的能力,以及個人在與他人、社會和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中的適應和積極的行為能力。生命教育中的生存技能主要包括挫折應對能力和逃生技能。初中階段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隨著生理機能的成熟以及獨立意識的逐步形成,這一時期學生表現出獨立性與依賴性并存、自制性與沖動性并存,對挫折或逆境缺乏必要的忍受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若沒有得到及時指導,往往會做出不理性的行為。地理教學中可以滲透關于如何處理挫折的教育,比如在講非洲的糧食、人口、環(huán)境問題時,可以讓學生了解非洲南部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經濟條件的現狀,了解面對如此落后的狀況,非洲人仍然通過各種方式發(fā)展本民族的狀況。因此,教師可以滲透這樣的觀念:有的學生可能成績不太好或者學習負擔過重,不要自暴自棄,眼前的困難或者挫折不是什么大事,保持好的心態(tài),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是更重要的。
逃生技能的強化可通過課內專題教育的形式開展。地理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與生存技能相關的主題知識,積極探索課堂內外主題教育的形式,如黑板報、演講、模擬演練等,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逃生技能。比如,模擬地震、火災、滑坡、泥石流等場景,教會學生必要的逃生技能。
實現生命價值即通過教育來實現生命個體的存在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生態(tài)發(fā)展的意義。讓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準確定位并找到生存的價值。地理教學中生命價值的實現可以運用課堂滲透和榜樣示范兩種對策。
課堂滲透側重通過地理課堂的知識教學,將知識與學生生命意識聯系起來,將較為抽象的生命價值觀融入其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例如,在講到我國農業(yè)時,季風氣候對農作物而言能實現雨熱同期,但季風的不穩(wěn)定也是導致旱澇頻發(fā)的“罪魁禍首”。那么從這個案例可以推出:在人的生命成長的過程中,既有順境,也有逆境,我們應當正確看待,找到自我的閃光點,最終實現自我的生命價值。
榜樣示范在教學中經常運用,主張通過身邊好人好事,引導學生吸取正能量,改善自身的行為,為社會發(fā)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實現社會價值。例如,在講到日本捕鯨業(yè)時,可宣傳綠色和平組織為保護鯨魚所做的努力,讓學生明白這是無私奉獻的大愛,體會到生命的價值在于讓自己和他人活得更美好;在講到巴西熱帶雨林氣候時,可適當滲透熱帶雨林里瘧疾嚴重,來自世界各地的無國界醫(yī)生為了改善當地的醫(yī)療環(huán)境和醫(yī)療技術,放棄了優(yōu)厚的待遇,冒著危險去幫助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當地人,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教師在開展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最大限度地關注生命個體的成長。當前的教育應該回歸教育本質,而回歸教育本質應指向生命教育,關注生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