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志娟
(安徽大學,安徽 合肥 230601)
皖西大別山地處安徽省西部,行政地域包括六安市,以及轄區(qū)內的金寨縣、舒城縣、霍邱縣、霍山縣、壽縣。所轄之境被山地、平原、丘陵三種地貌覆蓋,兼屬淮河、黃河流域,風光秀麗。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皖西大別山地區(qū)形成了豐富多彩、數(shù)量繁多的漢族民歌種類,包括山歌、小調、秧歌等。
2007年,大別山民歌入選安徽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因此,為了更有效、合理的發(fā)展、保護大別山民歌,筆者通過對搜集到的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整理出皖西大別山民歌的研究現(xiàn)狀及其傳承保護狀態(tài)。
本文以“皖西民歌”“大別山民歌”為關鍵詞,通過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超星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庫進行研究搜集,采用文獻分析法對檢索到的有關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
其中,以“皖西民歌”為關鍵字進行搜索,總共有31篇文獻資料,資源類型全部為期刊類型。以“大別山民歌”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總共有61篇文獻資料,按照資源類型分類,期刊49篇,碩士論文3篇,報紙3篇,學術輯刊1篇,國內會議1篇。
在與之相關的文獻資料中,以文化屬性這一角度撰寫的文獻資料有8篇,內容涉及到皖西別山民歌的地域文化、社會功能、物質民俗、文學價值、歌詞美學特征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屬性分析。
皖西大別山民歌的文化屬性表現(xiàn)在地域特點上,諸如地形、地域語言、審美特征方面,而民俗則為該地區(qū)的民歌提供了表現(xiàn)的題材,成為皖西大別山民歌的物質基礎?!锻钗髅窀柚械奈镔|民俗事象考察》一文中明確提到:由于民歌源于生活、歌唱生活的特點,民歌中又大量保留和體現(xiàn)了一個地方的民俗特點。因此,考察一個地方的民歌,非常有助于我們了解該地的民俗特點,對于民歌中民俗的考察,也有助于我們深入地把握當?shù)孛窀璧奈幕卣?。這一類文章還包括王安潮《皖西民歌的文化屬性研究》、陳有才《從大別山民歌看民歌與民俗的關系》等。
由此可見,在探索皖西大別山民歌的過程中,民間文學逐漸成為各學術領域關注的重要話題,因此,對于皖西大別山地區(qū)的民歌研究內容上也出現(xiàn)了不同的題材。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皖西大別山民歌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經(jīng)過不斷地傳承和演變,在社會發(fā)展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么在現(xiàn)代社會,探究皖西大別山民歌的文學價值也就對理論研究以及實踐和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具有重要價值。
以皖西大別山民歌的結構、風格、形態(tài)特征為主要內容的文獻資料有18篇,內容上均是以地理環(huán)境是造就皖西地區(qū)民歌種類眾多的原因這一依據(jù)進行闡述,并且主要以“慢趕?!边@一民歌類型作為分析考察的重點。文章《淺析大別山民歌的演唱形式及結構特征》中就闡述了大別山民歌的演唱形式分為:獨唱、對唱、一唱眾和、表演唱、特殊演唱方式這五類。而關于皖西大別山民歌的結構特征的文獻資料包括了喻林《皖西民歌風格特質研究》、趙敏《皖西民歌的類型及風格特征研究》等文章中闡述了皖西大別山民歌的調式特征是:五聲調階居多,民歌調式多為徵調式和羽調式。曲式結構特點:皖西大別山民歌多呈現(xiàn)七言五句的形態(tài)。通常稱為“五句頭”。旋法特征:高腔民歌,以“掙頸紅”為代表,曲調音域不太寬,僅在八度或十度之內,真假聲并用;除此之外的平腔山歌、民間小調音域都較窄,旋律舒緩,以四度、五度以內的音程跳進居多,旋律進行舒緩。
探究皖西大別山民歌的研究現(xiàn)狀及傳承保護的文獻資料有8篇,內容涉及到文化邊緣區(qū)的傳承與傳播、民歌的創(chuàng)新傳承、民歌的保護及其保護策略、皖西大別山民歌的地位以及對紅色歌曲的傳承等。
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啟動,眾多學者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工作不斷做出努力。根據(jù)文獻資料的記載,皖西大別山地區(qū)的民歌現(xiàn)狀有歌曲搜集不足、保護力度不夠、原生態(tài)的民歌唱法保留較少、傳承人未獲得大力支持等問題。相應的,在這些文章中對于如何解決問題也提供了建議,文章《文化邊緣區(qū)大別山民歌的傳承與傳播》一文就提出利用傳播學的知識突破對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使學者更自由的在音樂文化的傳播領域中獨立觀察與思考;《皖西民歌傳承創(chuàng)新之途徑探究》提出了加強對該地區(qū)文化生態(tài)的保護,因為在傳承皖西大別山民歌的過程中,它們的民俗、語言、生活方式等是民歌賴以生存的基礎;秉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與之相關的文章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別山民歌的保護問題及根源分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別山民歌的保護策略研究——以皖西大別山民歌為例》等。
關于皖西大別山民歌在教育方面的文章僅有3篇,均是關于地方高校聲樂教學的內容,即:喻林《本土民歌在地方高師音樂教學中的現(xiàn)狀調研:以皖西民歌為例》,馬雯《地方高師音樂特色教學的實踐與創(chuàng)新—以大別山民歌在高師聲樂教學中的應用為例》,趙敏《高校聲樂教學在傳承與發(fā)展皖西民歌中的作用研究》這三篇文章,內容上均闡述了長期以來,我國高師聲樂教育是以歐洲體系為中心,教學中偏重于西方美聲唱法,教學內容多是歐洲古典藝術歌曲以及歌劇詠嘆調為主,而我國優(yōu)秀的民間傳統(tǒng)聲樂資源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綜上所述,筆者所搜集到的關于“皖西大別山民歌”的文獻資料涉及到論文、期刊、報紙等不同資源類型。
根據(jù)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大多數(shù)學者對于該地區(qū)的民歌研究都是將其放在皖西、大別山這一大的地域性環(huán)境下展開,內容主要是集中在形態(tài)特征、文化解讀以及傳承與保護方面。隨著不同研究方向的出現(xiàn),學者們對于該地區(qū)民歌的研究內容也不僅是結構特征的分析,還包括了對皖西大別山民歌的文化解讀、傳承保護、歌詞美學特征、社會物質功能、高校聲樂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為后續(xù)的研究奠定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
隨著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加大,使得眾多學者在傳承、保護皖西大別山民歌中也付諸了更多熱情,為后續(xù)考察提出了許多能夠實踐的觀點與方法。使得更多學者能夠更自由地在音樂文化領域獨立的思考與觀察,為皖西大別山民歌帶來新的活力與新的發(fā)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喻林,劉艷.皖西民歌中的物質民俗事象考察[J].哈爾濱學報,2015,09∶123-126.
[2]郭德華.文化邊緣區(qū)大別山民歌的傳承與傳播[J].當代音樂,2016,03∶53-54.
[3]黃梅.皖西大別山民歌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性分析[J].蚌埠學院學報,2014,03∶50-53.
[4]黃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別山民歌的保護問題及根源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2015,04∶122-124.
[5]喻林.皖西民歌風格特質研究[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03∶90-94.
[6]趙敏.皖西民歌的類型及風格特征研究[J].宿州學院學報,2014,06∶70-73.
[7]喻林.本土民歌在地方高師音樂教學中的現(xiàn)狀調研∶以皖西民歌為例[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4,02∶68-72.
[8]趙敏.高校聲樂教學在傳承與發(fā)展皖西民歌中的作用研究[J].皖西學院學報,2012,0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