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會航+宋昌澤
摘要:在對兩漢期間的歷史研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便是王莽改制。在其改制過程中,“私屬”政策不僅能夠使政府從地主手中爭奪勞動力,以此來提升自身物質力量,而且還蘊含著較強的儒家思想情懷,體現(xiàn)出王莽利用社會心理來鞏固政權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內涵。本文將對王莽改制中的儒家思想進行分析,并對王莽“私屬”政策中的社會文化內涵加以闡述。
關鍵詞:王莽改制;私屬政策;社會文化內涵
引言:
在兩漢之間的特殊歷史時期中,王莽作為一個頗具爭議的歷史人物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其實施的“改制”之事,古往今來,對其的看法和評論都各有千秋,但是在通史類書籍著作當中,卻對此的涉及較少。其實,王莽改制中的私屬政策不但具有濃厚的儒家思想,同時也具備著一定的社會文化內涵。
一、王莽改制中的儒家思想
統(tǒng)治者要想對社會進行有效的控制,首先應做到思想上的統(tǒng)一,如果未能夠擁有統(tǒng)一的思想,則難以實現(xiàn)法令、政策以及制度方面的連貫性,百姓的行為將不知所循,對社會穩(wěn)定也會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自從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以后,儒家思想便成為了封建社會中的正統(tǒng)思想。到了王莽改制時期,其對儒家思想十分感興趣,在《漢書》中曾經對其這樣描述:“勤身博學,被服如儒生”。在《王莽傳》中,對其當大司馬時的事跡撰寫不超五百字,但是對其如何侍世父、養(yǎng)孤兄子的內容占了整篇傳記的三分之一,這將與儒家思想中的孝悌之道充分符合。同時,在其改制的過程中也有眾多舉措是在儒家思想基礎上制定的,如將天下的田地改名為“王田”,奴婢為“私屬”,皆不能夠進行買賣、安車迎人、廣招孝賢等等。
二、王莽“私屬”政策中的社會文化內涵
在對王莽改制中“私屬”政策方面的研究中能夠看出,政府有權對奴婢進行赦免,使其能夠以普通百姓的身份被編入到齊民體制當中,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在與地主之間爭奪勞動力,這與政府通過辦法詔令的形式賞賜民眾爵位是同樣的道理。其中不難看出,奴婢身份上的轉變與政權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轉變具有較大的聯(lián)系,當租戶成為固定生產單位之后,國家將不允許其掌握過多財富,因此國家通常會與地主或者私屬生產者之間爭奪財產,希望能夠將地主手中的私屬都變成普通的民眾加入到齊民體制當中。這將能夠通過在南北朝時期政府頒布解放奴隸詔書中充分體現(xiàn)。此種情況主要發(fā)生在具有較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之前,當國家需要大批量的兵源時,便將奴隸解放擴充到軍中。有時在國家經濟較為緊張的時期,也會解放奴隸,使其能夠以普通百姓的身份為國家提供賦稅,或者將地租轉變?yōu)槎愂铡?傊瑢τ谒綄俚慕夥胖饕c政府與地主、國家與地方之間對勞動力的爭奪具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在王莽改制的過程中,除了包括上述觀點之外,還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內涵[1]。
由于奴婢的人數(shù)本身較少,加之政府經常頒布解放奴隸的詔書,因此從某種角度上看,奴婢對社會整體的影響并不大。但是,在封建社會當中,奴隸又屬于一個十分普遍的現(xiàn)象,在《漢書》中有所記載,孝元皇后“五候群弟,爭為奢侈,后庭姬妾,各數(shù)十人,僮奴千百數(shù)?!笨梢姰敃r在貴族中奴婢的數(shù)量依然較多,并且在社會身份方面具有十分顯著的差別,主人能夠掌握奴隸的生殺大權,雖然政府會頒布詔令,將其赦免為普通百姓,但是無論如何,其始終屬于一個社會集團,具有較強的身份依附性,其在人身自由方面是受到限制的,并且屬于社會賤民中的一部分。
但是,在王莽的眼中,奴婢如同牛馬一樣的任人生殺、買賣,這將與儒家思想嚴重背離,不符合“天地之性人為貴”的思想。后來光武帝劉秀也因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奉行“天地之性人為貴”,對于殺死奴婢之事,不能減輕罪過。這將充分說明在儒家思想中主張人人平等,要注重仁義道德,無論自身在法律中處于何種地位,都應具有一定的社會現(xiàn)實性。事實上,在王莽篡位之前,在政治局勢方面屬于較為穩(wěn)定的局面,其中的對王權產生較大威脅的原因是外戚專權,而并非是奴隸問題。在王莽的改制中,實施解放奴隸政策,不允許對土地、奴隸進行買賣,這將是儒家平等思想的充分體現(xiàn)。
王莽由于熟讀經書,因此無論是在處理政務或者日常事件中都能夠從儒家思想出發(fā)來看待問題。除了在上文中所提到的他侍奉父母,撫養(yǎng)兄弟之子之外,在《漢書》中還提到,王莽私自買下了奴隸,其弟弟聽聞后問他緣故,他說:“朱子元將軍亡故,但是沒有兒子,我應為他留后,因此買下了他?!笔聦嵣希谕趺Ц闹浦小八綄佟闭咴谏鐣幕瘍群邪趺夂竦娜寮仪閼选恼涡睦韺W的角度來看,至今為止,能夠對人類的行為產生支配作用的只有感情和信仰,其中政治信仰與宗教信仰又將受到神靈的支配,理性幾乎不會對其產生過多的影響。在當時的歷史時期,社會中充斥著強烈的儒家風氣,王莽便借用此種社會心理以儒生的方式進行處事,加之在漢代時實施的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觀點,使得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對其的崇拜和效仿成為一種社會思潮。王莽對于此種社會思潮十分了解,并且采用各種手段對此種思潮進行引導,如越裳氏獻白雉黑雉,都屬于社會心理對政治的一大反應內容,甚至與后來王莽政權的衰敗,都屬于社會心理影響的結果。由此能夠看出,對社會心理的合理利用,成為王莽改制中的一大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在“私屬”政策中社會文化內涵的充分體現(xiàn)[2]。
結束語:
綜上所述,“私屬”政策不僅能夠使政府從地主手中爭奪勞動力,以此來提升政府自身的物質力量,而且還蘊含著較強的儒家思想情懷,體現(xiàn)出王莽利用社會心理來鞏固政權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內涵。雖然當時社會中奴隸的人數(shù)較少,不屬于對政權產生較大威脅的主要原因,但是對于奴隸的販賣和殺伐與儒家思想中的人人平等相背離,因此在王莽“私屬”政策中充分展現(xiàn)出了儒家情懷,并且也達到了利用社會心理體現(xiàn)文化內涵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光霽.論王莽改制的歷史背景和失敗原因[N].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48-52.
[2]孫文麗.銅鏡銘文反映的王莽改制與歷史現(xiàn)實[J].理論界,2013,09:126-1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