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澤
財政部日前在《關于堅決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guī)舉債遏制隱性債務增量情況的報告》中透露,將研究出臺地方債終身問責、倒查責任制度,堅決查處問責違法違規(guī)行為。這是對地方政府盲目舉債當頭棒喝,是對地方黨政官員片面追求政績的嚴厲警告。
長期以來,一些地方黨政領導干部政績觀不正確。有的地方黨政領導干部沒有認真貫徹新發(fā)展理念,過度舉債謀“政績”,超出財力可能鋪攤子,無序舉債搞建設。有的地方政府建設項目缺乏統(tǒng)籌規(guī)劃和長遠考慮,急于超前發(fā)展,只管舉債建設、不考慮還錢。這些違法違規(guī)或變相舉借的債務缺乏預算約束,“借、用、還”管理脫節(jié),形成企業(yè)借債、政府使用、償債資金無法落實的局面。
這其中隱藏著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沒有建立問責制,黨政領導干部盲目舉債透支財政,指望中央財政“買單”,留下一地雞毛后拍拍屁股走人,還可以易地做官。
我國現(xiàn)行《預算法》規(guī)定:“地方各級預算按照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編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國務院另有規(guī)定外,地方政府不得發(fā)行地方政府債券。”
對此,地方政府總是“哭窮”,通過各種游說渠道,請求有關部門松綁。如今眼看針對地方債的法規(guī)條款趨嚴,舉債的路被堵上,地方官員坐困愁城,一懷愁緒,心里堵著幾塊石頭。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認為不舉債就辦不成大事。毫無疑問,靠發(fā)行政府債券融資是個省力的活。許多地方推行行政命令,向公務人員強行攤派債券,一夜之間就堆積起巨額銀兩。由于錢來得太輕松太方便,使用起來也就不太珍惜,決策靠拍腦門,少數人說了算,不走民主科學的決策程序,導致決策失誤,盲目投資的錢打水漂。事實證明,凡是靠舉債過日子的地方領導,都是一些懶官、庸官、太平官,沒有創(chuàng)造性,沒有吃苦精神,也沒有群眾基礎。地方領導要破除依賴發(fā)債搞建設的懶政思想,穩(wěn)增長不能單純指望發(fā)行地方債,應當積極開動腦筋,挖掘地方資金資源,構建正規(guī)的融資平臺,爭取不拿債,多還債。
“舉債論英雄”。一些地方號召公務人員為政府拿債,并給予重獎,有的甚至還用官帽作獎品,能借到巨額款項的還能升官。而招商引資也走左道旁門,優(yōu)惠政策太離譜,聲稱不問白貓黑貓,能借到錢的就是好貓,竟讓一些“病貓”伺機得逞,鉆了空子。華東地區(qū)某鄉(xiāng)一個平日游手好閑的懶漢,與一個詐騙團伙勾結,以一張銀行卡為誘餌,謊稱卡里有數千萬元,要尋找好項目投資,將當地官員哄得團團轉,在縣城為其開了幾個高檔房間,還有美女伺候,騙吃騙喝,結果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該鄉(xiāng)沒引到一分錢資金,還倒貼了幾萬元招待費。
“新官不理舊事”。新官走馬上任,另砌爐灶,重開鑼鼓,不問前朝舊事,任由債務叢集?,F(xiàn)在地方官員喜歡做錦上添花的事,而對于處理前任包括債務在內的遺留問題不上心、不用心、不專心,能躲則躲,能拖則拖,能賴則賴,因而激化社會矛盾,怕作繭自縛,結果還是惹火燒身。這是因為他們帶著偏頗的政績觀上任,認為為前任還債,看不出自己的政績,是為他人作嫁衣裳。而上級考察干部也往往是看干部有形的政績,對于替前任還債這些政績則很少贊賞。于是大家都搞擊鼓傳花的游戲,把債務一任一任傳下去,甚至越傳越多,一紙調令就開溜,留下一堆爛攤子。
在上述種種灰色動因驅使之下,地方政府盲目舉債,地方債撐起地方經濟一張張浮腫的臉,華麗的樓堂館所都是地方債包裝而成,經濟缺少后勁和持久力,一旦資金鏈斷裂,則債務糾紛四起,引起社會動蕩。
有鑒于此,《報告》以嚴厲的措辭提出,堅持中央不救助原則,做到“誰家的孩子誰抱”,堅決打消地方政府認為中央政府會“買單”的“幻覺”,堅決打消金融機構認為政府會兜底的“幻覺”。這些用詞在此前的官方文件中前所未有,可謂是危機前的警告,也是最后的通牒。
其實在這之前,地方債收緊的信號已經非常明顯。今年5月份開工的包頭市總投資305.52億元的地鐵項目,之前已經通過了發(fā)改委審批,但8月突然被叫停。停建原因是包頭今年一直處于財務困境中。
包頭項目停工不是個案。12月22日,財政部通報了江蘇、貴州兩省對部分縣市違法違規(guī)舉借地方債的整改處分情況。截至目前,重慶、山東、河南、湖北等多省市陸續(xù)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問責處分。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防范金融風險列為今后三年經濟工作三大攻堅戰(zhàn)之首。當前,我國金融形勢總體良好,但金融領域存在的風險不可忽視,特別是宏觀杠桿率偏高、金融監(jiān)管體制不完善、違法集資等問題不容忽視。在一系列嚴監(jiān)管政策下,我國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已有成效,但防風險的壓力仍然較大。
在此情勢下,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guī)舉債遏制隱性債務增量意義重大。父不還子債,并對地方債問題終身追責,不失為一個釜底抽薪的良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