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萍 蘇州科技大學傳媒與視覺藝術學院
關于素描作為中國畫專業(yè)必修課的利弊得失,多年來爭論不休,但其在教學中的基礎課程地位至今未有改變。我們知道,由西方引入的素描教學建立在美術學通識教育基礎上,并沒有充分分析中國畫專業(yè)的特點,導致素描課程與專業(yè)課程嚴重脫節(jié),影響了日后中國畫的正常教學。本文從教學實際出發(fā),分析了各類型素描與中國畫線描的區(qū)別,以論證中國畫繪畫語言的獨特性,為中國畫的基礎教學提供可行思路。
自20世紀50年代徐悲鴻提出“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后,幾乎所有的美術院、系的中國畫專業(yè)都以素描為必修的基礎課。但徐悲鴻也意識到,蘇聯(lián)模式的素描與中國畫難以融合,又參照中國畫的“六法”提出了素描造型的“新七法”,以求融合[1]。但即使這樣,仍有人持反對意見:潘天壽強調(diào)應以傳統(tǒng)白描作為基礎,以補償素描帶來的負面影響;葉淺予也強調(diào)以線描造型為基礎的水墨人物教學,但這些努力在以西畫改良中國畫的大潮下,收效甚微。直到1979年,全國第二次素描教學座談會上的部分觀點表現(xiàn)出對蘇聯(lián)學派和徐悲鴻模式的異議,加之1985年李小山“中國畫已到了窮途末路”的疾呼,到1995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素描作品展時,蘇聯(lián)模式的中心位置逐漸改變,出現(xiàn)“結構素描”“線性素描”“意象素描”爭鳴的局面。但這些努力似乎只是讓中國畫的素描訓練較之其他專業(yè)更強調(diào)“線”而已。
時至今日,素描作為中國畫的基礎課仍備受爭議。然而沉寂中也有反響:自2002年成立的桂林中國畫院,其課程設置取消了西方引進的素描。陳綬祥在學院成立發(fā)言中講道:“我覺得中國畫教學廢除素描是一大創(chuàng)舉。素描不是要不要的問題,素描從來都是需要的,但是我們強調(diào)的素描不是西方的素描。”他強調(diào)只有通過中國畫自己的語言,才能找到自己的發(fā)展門徑。
西式素描的基礎理論是解剖學、透視學、色彩學、光學及力學等自然科學理論,通過對物象的寫生進行理性的分析,形成“畫其所見”的具象表現(xiàn)思維模式,這與中國畫的意象造型方式迥異。學生在素描基礎上進入線描課程時表現(xiàn)出以下問題:第一,以素描的觀物方式進行線描觀察;第二,以素描的造型觀念理解線描造型;第三,以素描的虛實關系理解線的虛實關系;第四,以素描的用筆方法進行線描。這導致多數(shù)學生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擺脫素描的困擾,然后重新回到中國畫的認知和修習上來,既耗時又耗力,有些學生甚至干脆以描摹刻畫為旨,使中國畫失去了應有的韻味。
除工具的差異外,素描與線描的矛盾本是中、西不同繪畫原則與不同創(chuàng)造法則之間的矛盾。中國畫“逆客體、逆科學、逆自然、逆空間,從而顯示了獨特的風采”[2],與秉持科學理念的素描完全背道而馳。二者繪畫目的的不同、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角度亦不同。無論素描類型如何改變,都不可避免地與線描產(chǎn)生形式和方法上的沖突。
蘇聯(lián)的“全因素素描”,又稱光影素描,它反對為線條而線條的畫法。全因素素描作畫過程中依賴光線對物體形成的色調(diào)規(guī)律,即“五大調(diào)子”——黑、白、灰、高光、反光,來觀察和塑造物象的立體造型。其重視和依賴的光、色、影是中國畫所忽視的,而其對中國畫不可或缺的線條又極力反對,二者從根本上是互斥的。學生在接受光影素描教學后,造型能力表面有所提高,但在訓練中只需依循物象光影、明暗,就能描摹物象的三維立體結構,自我感覺的提煉能力卻受到阻礙。等學生進入二維平面的線描時,就會對線條的應用感到陌生和手足無措。
結構素描是20世紀60年代初旅德學生從德國帶回的,是講究結構并具有現(xiàn)代意識的素描造型體系。結構素描雖然避免了光、影的困擾,回歸結構的探索有助于線條的凸顯,但因其建立在客觀寫實的基礎上,線條仍是對物象結構的科學解析,這曾是中國畫線條想要努力掙脫的束縛。在中國畫歷史上,線條從線的“描法”到“畫法”,再到“寫法”的演變,就是逐步掙脫“形”的束縛,走向自由境界的追求。物理結構的困囿不但違背中國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造型原則,也不符合中國畫線條的審美追求。中國畫雖然也有“九朽一罷”的從打稿到定稿的過程,但線條不斷調(diào)試的過程就是在逐步掙脫物形的過程。因此,結構素描所得出的線與中國畫的線在空間造型上存在差異,二者無法替換。
線性素描是20世紀90年代唐勇力結合自己的素描教學和繪畫實踐提出的,其內(nèi)涵就是把中國畫中的線和西方素描的體面相結合,以線感性的浮雕式造型形式表現(xiàn)物象。但此時的線與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壁畫和瓶畫造型中簡潔的線條面貌有著極為相似的審美特質(zhì),成了一種較為普遍的表現(xiàn)語言,中國畫對線條灌注的“理”“氣”相生理念被忽視[3]。中國畫體會到線的極致排列,在平面空間中能排擠出某種動勢;當二維平面達到極致后,因書法的啟發(fā)又向四維時間流程尋求新元素的注入,使書法用筆入畫成為必然。從這一層面講,線性素描得出的線最多只是中國畫的線在二維平面上的意義,不能涵蓋所有。
顯然,學生對已掌握的素描技法存在或多或少“先入為主”的慣性,在開始線描課程時不得不考慮用“不破不立”的方式來解決。學生應調(diào)整原有大綱中由技法訓練入手進而掌握審美特征的順序,因為只有在對線描的創(chuàng)造法則有深刻理解和情感認同的基礎上,技法的掌握才有意義。否則,會造成對線條的無效復制而不自知,對后續(xù)的線描寫生和創(chuàng)作無法起到助益作用。
平鋪直敘的理論講解很難消融學生素描能力的慣性,可運用情感與形式的“極性”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梳理,以模擬中、西繪畫不同的創(chuàng)造法則,使學生有意或無意間體悟主觀化的線描追求[4]。另外,對傳統(tǒng)畫譜“程式化”特征的歷史演變關捩和形式構成特征進行有效模擬,情感的帶入使學生能有主動選擇和認同的權利,以扭轉(zhuǎn)寫實性素描的慣性認知。這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學生在進入新課程前進行有效緩沖,明白中國畫“法”“理”的相融互通,建立牢固的傳統(tǒng)根基,同時這也是課程改革的關鍵。
“矯枉過正”的教學手段就是二維平面的“線強化”。教師可采用生態(tài)模擬的極端平面物象的造型訓練,使學生逐步清除頭腦中光影的影響,從而樂于在平面的線形中進行創(chuàng)作。例如,從樹葉葉脈的生成表現(xiàn)入手,使三維立體的造型在轉(zhuǎn)向二維平面造型的同時,改變素描的“磨畫”習慣,使主體情志在線條中灌注,從而產(chǎn)生申發(fā)的可能。因此,生態(tài)模擬的“線強化”練習,需保證學生下筆時要有形、有味、有個性,激發(fā)學生的藝術靈感和創(chuàng)造思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線的局限性中不斷探索和擴充表現(xiàn)力,逐漸塑造線描造型理念。
由于中國畫線描的審美特質(zhì)并非在“二維平面”空間就能解決,它需要在“四維動態(tài)”時間流程中才能完善,“引書入畫”的傳統(tǒng)需要借助“書法”課程的配合,通過書法用筆的手追心摹,才能使學生真正體悟到中國畫線條特有的形質(zhì)和美感,才能達成線描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由于作為中國畫專業(yè)基礎的線描課不具備很強的獨立性,在教學中也沒有被足夠的重視,學生在素描中留下的癥結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后續(xù)線描的教學。因此,建立系統(tǒng)的、有效的符合中國畫自身發(fā)展特質(zhì)的基礎教學體系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史實和事實為依據(jù),對幾種類型的素描作為中國畫專業(yè)基礎課的矛盾分析,厘清只有中國畫自己的語言才能探索屬于自己的發(fā)展門徑,意圖樹立文化自信、重塑中國畫應有的審美追求,改變20世紀初以來形成的以西方標準衡量中國畫的立場。努力調(diào)整對素描作為中國畫基礎課程“將錯就錯”的看法,從教學上及時糾錯扭偏,唯有此,才能使新的線描藝術原則和創(chuàng)造法則在學生頭腦中生根發(fā)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