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娟暉
(浙江農(nóng)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浙江 臨安 311300)
特殊家庭大學生由于受到父母離異、父母再婚、父母一方或者雙方喪失等導致社會壓力驟然增加,而擁有的社會資源卻可能相對減少,個體的發(fā)展受到制約以及由于經(jīng)濟上的貧困帶來的影響,他們心理的正常發(fā)展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心理狀態(tài)的調(diào)整相比其他同齡人更顯困難,因而比較容易產(chǎn)生心理問題。和其他的學生一樣,特殊家庭子女的心理調(diào)節(jié)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強,但是,即使到了大學階段,不完整的家庭帶給他們的消極影響仍然存在,而且,隨著自我意識的提高,新的心理沖突的產(chǎn)生,心理健康問題通常會顯得更為嚴重。所以,探討這個群體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共性和個性,探討引發(fā)這些問題的原因,以及了解這些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尤為重要。
根據(jù)作者大量的走訪、調(diào)查及對相關數(shù)據(jù)的整理,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
對于來自特殊家庭的大學生而言,他們的心理通常會有一種潛在的自卑感,顯得不自信,普遍表示“我會在同學朋友面前抬不起頭”、“誰同我提父母的事我就跟誰急”、“我和別人是不一樣的”、“我寧可一個人呆著”、“我不愿意和別人多交流”等等。由此可看出,不管過了多久,特殊家庭由于父母一方或者雙方的缺失對于孩子的影響一直存在。
特殊家庭子女在自責傾向上通常比完整家庭子女要更明顯,他們常常對自己偏向于負面評價,認為自己比不上別人,從而悲觀失望。正因為對自身評價偏低,他們傾向于把平時生活或?qū)W習上的失敗進行內(nèi)歸因,如歸因于自己的無能、無價值等,從而產(chǎn)生內(nèi)疚、焦慮、憂郁、失落等消極情緒,導致心理失調(diào)。長久如此,慢慢的將對自己失去信心,甚至對那些只要努力后明明可以達成的目標,也會輕而易舉的放棄。不少特殊家庭子女在經(jīng)受挫折或者受到批評后,總習慣于內(nèi)歸因,認為是自己做得不好,對自己做過的事請抱有擔憂和害怕的心理[1]。
特殊家庭的大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家庭的變故,心靈壓抑,容易形成逆反心理,對人生以及社會的認識容易產(chǎn)生偏差,也容易形成焦慮、抑郁、敵對、孤僻的性格,缺乏安全感,由于對他人不信任,不容易向別人袒露自己,沒有知心朋友,很難和人友好相處,在學習生活中不容易與人合作。在和人相處的過程中,來自特殊家庭的大學生,通常會抱著較強的戒備懷疑心理,與老師以及同學的關系相處困難,人際關系存在種種困惑。
特殊家庭的大學生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被父母、被社會疏遠而容易產(chǎn)生抑郁情緒,甚至把自己封閉起來,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走出來,不愿意同外界接觸,對身邊以及周圍的人與事抱著不耐煩、戒備的心理,自信心缺乏,表現(xiàn)出神經(jīng)過敏的癥狀。學生會出現(xiàn)抑郁情緒,做事情提不起精神,對生活缺乏激情,對未來無望,總是生活在陰影里。
在中國傳統(tǒng)的觀念中,特殊家庭的孩子意味著其經(jīng)歷了不完整的或者不健康的家庭,在這種家庭中的大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受到這種不健康因素的影響,人們帶著偏見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學生很難成長為好學生[2]。另外,一些不良的傳統(tǒng)社會認知觀念使得這些特殊家庭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經(jīng)常碰壁、甚至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從而使得他們更加的自卑敏感孤僻,嚴重的還會心靈扭曲,仇視社會。
由于這些學生家庭的特殊性,能得到親情的關愛更少,從而缺乏精神依托和心理依靠,容易導致精神空虛、自卑、敏感等,這些學生在家庭結構發(fā)生變化后,家庭原有的完整的支持系統(tǒng)被打破,相對弱化,同時他們要面對很多以前沒有面對過的問題,比如,經(jīng)濟、情感、今后的人生發(fā)展將如何選擇等,容易導致情緒的困繞和認知行為的偏差,從而導致心理的不平衡。由于家庭的變化,使這些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較好的生活習慣培養(yǎng)和學習上的正確指導,在日常生活各方面往往會有著和其他學生不同的表現(xiàn),比如一定程度的行為障礙,偶爾的情緒失控等。另外,家庭經(jīng)濟狀況也會隨著家庭結構變化而發(fā)正改變,有些大學生會通過兼職等來減輕家庭負擔,家庭關系的破裂,使得他們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形成不自信甚至自卑的心理,常常獨來獨往,自憐自艾[3]。
高校中與學生打交道比較多的班主任和輔導員,往往要管理的學生數(shù)量較多,對于外在情感行為未出現(xiàn)特別異常的來自特殊家庭的學生,他們往往也不容易關注到,這些學生在長時間得不到關注以后,導致學生在學校有失敗感和挫敗感,心理困惑逐漸積累成嚴重的心理問題,有些由于精神壓力過大,出現(xiàn)焦慮抑郁癥狀,嚴重的甚至會出現(xiàn)自傷、自殺等極端行為。
大學生正處在特殊的生理發(fā)育期,相對其他成人而言,他們往往缺乏正確的自我意識、意志相對薄弱等。特殊的生理發(fā)育階段使得大學生普遍沒有形成對自己的準確認知,由于認知的片面化,他們?nèi)狈ψ约喝鏈蚀_的評價,而特殊家庭成長起來的學生,心理則相對更加脆弱,存在有比較多的不合理信念,對自我的評價往往過低,如,認為自己是不可愛的,自己是沒有價值的,自己是無能的這些負面的信念。
大一新生進校后,高校一般會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開展其他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心理健康講座、心理素質(zhì)拓展活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等,以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通過對自我認知、挫折應對、情緒管理、人際關系、生命教育等內(nèi)容的講解,讓學生了解大學階段心理發(fā)展的特點以及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識別,并探討解決心理問題的措施,讓學生學到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掌握維護自身心理健康的方法、提高適應環(huán)境的技能,幫助這些特殊家庭學生順利度過大學這一重要的人生歷程[4]。
大一新生進校后,高校通常會進行心理測試,利用此機會可以全面的掌握特殊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為其中心理健康處在異常水平的大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這樣也有利于教育者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幫助特殊家庭學生健康的成長成才。心理檔案主要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影響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基本資料,如學生詳細的人口學資料、童年是否有寄養(yǎng)經(jīng)歷、家庭教養(yǎng)方式、既往病史、對學生身心發(fā)展產(chǎn)生影響的重大生活事件等。二、反映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發(fā)展特點的資料,如癥狀自評量表(scl-90),大學生人格問卷(UPI),MMPI-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自評焦慮量表(SAS),自評抑郁量表(SDS),家庭環(huán)境量表(FES)等相關量表的結果,通過對上述量表結果的分析與定量描述,能較為全面細致地分析特殊家庭學生心理的各個側面。三、通過與特殊家庭學生的會談,還了解其擇業(yè)期望、自我意象、學校心理中心的專業(yè)老師根據(jù)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個性心理特征提出關注或干預建議等。
隨著網(wǎng)絡的普及,借助網(wǎng)絡平臺對這些特殊家庭的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學校可以通過建立心理網(wǎng)站,設置包括趣味性強、參與性強的心理健康教育文章、影片、視頻、書籍、心理測試或游戲等,內(nèi)容涉及心理基礎知識、心理問題調(diào)適方法、如何尋求心理援助、通過哪些渠道獲取心理知識等[5]。還可以開設專門的心理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發(fā)布當前心理方面的最新動態(tài),學校的各種心理活動等,大學里,一般都開設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此課程也可以借助網(wǎng)絡平臺發(fā)布于課程內(nèi)容密切相關的課外知識,還能及時和同學們互動,作為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補充,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效果[6]。
對心理問題嚴重的特殊家庭學生實行重點關注,建立和完善特殊家庭大學生學校家庭密切聯(lián)系與溝通機制,并根據(jù)情況設計針對性的應對方案等。對共同存在的問題進行批量處理,對個別的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方案,并聯(lián)系相關學院的輔導員配合開展實踐。鼓勵特殊家庭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交往,引導學生在團體活動中探索自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悅納自我、實現(xiàn)自我、展示自我,從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zhì),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zhì)。對于個別嚴重的來自特殊家庭的學生則建議個別心理疏導,與其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后,有針對性的幫助其疏導心理困惑,打開心結。
另外,特殊家庭學生的監(jiān)護人也要及時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減少因為家庭不完整給他們帶來的負面影響,要多鼓勵他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和信心??傊?,家長和學校以及社會共同承擔起教育責任,幫助這些學生盡快走出心理困境。
[1]鐘霖.淺析特殊家庭大學生的心理狀況[J].企業(yè)科技與發(fā)展,2015(11):118-120.
[2]童蒙.網(wǎng)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途徑[J].教育探索,2011(8):143-144.
[3]藍瓊麗,熊少青.完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百色學院學報,2012(3).
[4]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J].時代報告,2016(16).
[5]楊蕾.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特征及健康教育對策[J].陜西教育(高教),2014(10):78-80.
[6]辛屾淼,戎媛媛.加強高校不完整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