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麗 張 慧
(1.長春市九臺區(qū)城子街中心學校,吉林 長春 130000;2.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美術界,隨著星星美展、85思潮等一系列帶有濃郁西方現(xiàn)代藝術觀念的本土美術運動打破了30多年來革命現(xiàn)實主義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這種本體理論和形式語言上的全方位革命率先出現(xiàn)在各大美術學院的畫室中。那個時代美院的青年學生們面對突如其來的新觀念、新語言、新手法,內心始終孕育著一股躁動不安的情緒,他們渴望用更為內省的方式實現(xiàn)真正自由暢快的表達,用全新的藝術觀念解構和思索藝術的本體問題,并力圖將這些思考體現(xiàn)在自己的作品中。這種回歸個人性表達的先鋒姿態(tài)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美院學生們共有的藝術氣質,也可以說是整個80年代中國美術的群體性特征。而與此相對的是,彼時的中國藝術青年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意識形態(tài)的禁錮,但從大的體制層面來說,官方學術界依舊將具有實驗性和先鋒性的前衛(wèi)藝術排斥在外,以寫實主義為主導的體系依舊占據(jù)著美術學院的教學大綱,這些80年代的藝術學子也只能用一種較為隱晦和委婉的語意呈現(xiàn)方式在官方與非主流之間游離徘徊。畢業(yè)于東北師大油畫系的王洪章正是在那個觀念沖突與融合的時代背景下的一員,在他三十幾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始終都可以看到大時代變遷所賦予的厚重印記。
由于文革動亂的影響,50年代末出生的王洪章求學生涯并不順利,文革開始時學校停課鬧革命,小學以及初高中停止招生,王洪章失去了接受完整學校教育的機會,但他硬是憑著頑強的毅力、刻苦的鉆研精神以及對藝術的執(zhí)著熱愛在恢復高考之后順利考上了東北師范大學美術系,師大美院一直推崇蘇聯(lián)的寫實主義繪畫,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素描造型能力,盡管蘇聯(lián)繪畫略顯僵化的創(chuàng)作觀念與語言束縛了學生的個性表達,但其科學牢固的繪畫教學體系卻培養(yǎng)了王洪章深厚的造型基本功,為他今后藝術生涯的階段性轉折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其駕馭畫面的能力確實令人嘆服。其作品的沖擊力,蘊含于他畫面凝固的激情之中。那奪目而出的精神張力,立刻會使你融進畫面并隨之心潮澎湃,細細品味之余,卻說不清打動人的是情感,還是哲理。
王洪章的的油畫作品盡管每一時期風格不盡相同,但貫穿其作品的始終是表現(xiàn)與寫實相容,張力與嚴謹并存的綜合性藝術面貌。每一幅作品似乎都在陳述著一種生動而有冷峻的個性語言。他對對象的把握有著超乎常人的敏感,能夠抓住模特最為感人的剎那瞬間表現(xiàn)在畫面上,他所追求的已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形似或神似,而是在看似對稱與合理的表象中尋找不對稱的藝術法則,并尋求略有稚嫩的偏移。
王洪章的作品中也透溢出對個體生命的深層思考,《我的父親1945 1975 2007》這幅三聯(lián)畫作品便是他對自己父親一生中幾個重要時間節(jié)點的個人感悟——青年、中年、老年三段生命歷程的精神狀態(tài)進行主觀意寫,表達出國家意志下個體生命所作出的巨大犧牲及革命年代父親寬廣博大的胸懷。
王洪章作品藝術風貌的巨大轉變發(fā)生在2000年留學俄羅斯歸來之后,留俄期間他反思過去自己作品中透露出的種種缺失,決定運用全新的語意表達方式實現(xiàn)自己的藝術理想。《記憶俄羅斯-勝利日》正是王洪章留俄之后對二戰(zhàn)歷史和俄羅斯文化情結的一次深刻禮贊,無論是從主題精神還是創(chuàng)作觀念上都是他對自己過去作品的一次強烈顛覆,俄羅斯每年的5月9日都要舉行衛(wèi)國戰(zhàn)爭勝利的一系列紀念活動,這個日子里總統(tǒng)以及所有俄羅斯民眾都會走上街頭進行宏大的慶祝,這幅作品正是勝利日活動的真實寫照,作品中王洪章刻意淡化了家國敘事的宏大主題,而力圖發(fā)掘出生命個體在國家意志面前的存在價值,透露出一個普通人對于世界和平的真實向往。長白山八里坡寫生中,王洪章充分表現(xiàn)了形式與觀念的完美結合,他不僅僅是對形式的把握,更多時強調作品的精神訴求。由垃圾堆演變而來的是對原始文明的遺棄。強烈的畫面感將金字塔的形式運用于垃圾堆結合。
縱觀王洪章到目前的藝術創(chuàng)作,他雖處于體制內,卻并沒有囿于體制的束縛,也沒有隨波逐流追逐所謂的前沿性藝術,他僅僅是只遵從自己內心的感受,但是從藝術的本質上來說,他已經成功,他的創(chuàng)作是獨屬于他自己的生命體驗,絲毫不摻雜功利性因素,冷靜想想,潮流藝術終究會隨潮流而去,類似于梵高、夏加爾、馬列維奇,此類的藝術家并沒有進入那個年代的潮流,與這些藝術家一樣,王洪章關注的也是自己的語言呈現(xiàn)方式和本體意識,只因為他相信心靈感受對藝術刻骨銘心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