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娟
(河南省鄭州市中原區(qū)建設路第二小學,河南 鄭州 450000)
關于“樂舞飛歌”微信公眾平臺建立和開發(fā)的原因有很多,最初只是為了解決循環(huán)用書導致的回家沒有教材復習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實踐了各種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最終,將微信公眾平臺作為了問題解決的切入點。
“沒有條件就想法創(chuàng)造條件”這句話,在初期階段一直激勵著我勇往直前。研究初期,關于互聯(lián)網(wǎng)軟件的開發(fā)一竅不通,后來通過在網(wǎng)上查閱資料和向專家老師請教,得出的結論是在微信公眾平臺上開發(fā)歌曲檢索功能是有可行性的,但是工作量會很大,過程也比較繁瑣,需要耗費很多得精力,但方法總比問題多,我們帶著問題開始慢慢摸索公眾號關于音樂教學的開發(fā)和運用。
我們把研究重點集中在了微信公眾平臺的自動回復功能上,通過這個功能,可以實現(xiàn)歌曲檢索功能,輸入歌曲名稱,系統(tǒng)自動將歌曲的音頻和樂譜回復到手機上,小學生也可以自行操作完成。在開發(fā)過程中,意識到想要完成這件事并非易事,需要把小學人音版教材1——6年級中12冊教材光盤中的每首樂曲都要導出來,并且上傳至微信公眾平臺,然后再一首一首設定自動回復功能,每首樂曲需要設置三個回復內容:樂譜、伴奏、范奏,但是這個平臺也有它的限制條件:例如只能設置500條自動回復,只能上傳60秒之內的音頻文件,針對這些限制條件,需要提前進行文件的篩選工作,最終選出了490首樂曲,用了490條自動回復。
在“樂舞飛歌”微信公眾平臺的試運行階段,先從親朋好友進行測試,之后再收集他們的反饋信息,不久之后,我們就發(fā)現(xiàn)了一個致命的問題,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的網(wǎng)頁終端,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使用者輸入的歌曲名稱一旦有錯別字,系統(tǒng)就無法自動回復音頻,針對這一問題,我們絞盡腦汁地思考解決辦法,終于找到了解決方案。
音樂教育的問題研究本來就是一個越挫越勇的過程,出現(xiàn)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針對新的問題沒有提出任何解決措施。為了解決新的問題,我們想到了用提前預設好的“四位數(shù)字編號”來代替要輸入的“歌曲名稱”,之所以是四位數(shù)字,也是有原因的,以四位數(shù)字“4105”為例,“4”表示四年級,“1”表示上冊,“05”表示第5首樂曲,樂曲的自動回復一旦出現(xiàn)問題,在平臺上進行修改和設置的操作也更加方便。進入到“樂舞飛歌”的公眾號之后,可以在歌曲目錄中查看所要搜索歌曲的數(shù)字編號,只需要輸入四位數(shù)字的編號,就可以收到系統(tǒng)自動回復的語音音頻和樂譜。
通過對微信公眾平臺一次又一次的改進,學生和家長都給出了滿意的反饋,平臺目前主要服務的對象有小學音樂教師、學生和家長、師范類在校生,農村教師等社會群體,除此之外,平臺還加入了人音版教材中的音樂欣賞資源,也成為鄭州市教科研課題的一部分研究內容,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價值。
通過微信公眾平臺與小學音樂課本資源、課下拓展資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藝術素養(yǎng),具體意義主要在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方便學生的預習和復習。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的歌曲檢索功能,可輕松解決學生對歌曲預習和復習問題,實現(xiàn)了“課上課下,教學同步”的學習模式,打破了不能隨時隨地復習演唱歌曲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彌補了農村音樂教育資源的不足。和城市小學相對比,農村小學在教學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較為薄弱,音樂學科的配套設施也更是不足,有了微信公眾平臺,教師在課堂上,只需要一部手機就可以滿足音樂教學的需求。
綜上所述,該平臺在未來的開發(fā)過程中,將對小學音樂教育中的課堂資源、課下資源和課后評價三個方面的有效性應用研究,將會進一步推動小學音樂教育的發(fā)展,為學生和老師的音樂教學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