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捷
2017年9月開始,全國小學起始年級統(tǒng)一使用部編語文教科書。教材受到熱議的變化是“先識字,后學拼音”。一年級上冊教材第一單元就是“識字”,共安排了五課,分別為:《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口耳目》《日月水火》和《對韻歌》。第二單元,開始學習漢語拼音。
深入研讀教材,體察編者意圖,我們會發(fā)現(xiàn):部編教材這一設計并不是簡單的順序更換。一年級上冊的整體編撰體系是:先認識一些簡單的獨體字,再學拼音,之后進入閱讀板塊,之后又是識字,然后是閱讀。這一編撰序列有著更為深刻的用意。倘若僅僅是簡單調整順序,那么有兩個問題難以得到合理的解答,繞不開,說不通:其一,既然先識字,識字單元為什么要分離,第五單元依然是“識字”?按理說應緊跟第一單元之后,徹底做到“先識字”;教材卻在第一單元后安排了“漢語拼音”與“課文”三個單元。這樣的間斷,不利于識字教學板塊的完整性。其二,同樣是識字,第一單元所識的字不太需要動用所謂的“識記”方法,或者說不太仰仗“教學施與”。第一單元中出現(xiàn)的字,基本能做到“不識已識”。小學生入學前,結合生活已經(jīng)多次接觸這些字,甚至已經(jīng)能在各種形式的表達中使用這些字,不存在“零起點”教學。所以,這一單元中,除了《對韻歌》和《金木水火土》,都是“就字識字”或“借圖識字”,教學目標純粹;而第五單元的識字與之相比,有明顯差異。如第6課《畫》、第 7課《大小多少》、第 8課《小書包》、第 9課《日月明》、第10課《升國旗》,都是先讀文,隨文識字。很多教師操作時,分不清“讀文”和“識字”哪個更重要??梢姡扔跐h語拼音的“識字”單元,并不是簡單的“前置”,不是為“降低難度”而做出的順序調整。這一改變的背后,有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
福州市于2016年9月已率先使用部編本一年級教材,經(jīng)過一年實驗,我們對使用學校學情進行跟蹤調研與歸納梳理,發(fā)現(xiàn)這一調整蘊含了五個較為深遠的意義:
第一,確保傳統(tǒng)文化“先入為主”。兒童一入小學就識字,學習從接觸漢字開始,這是讓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先入為主”。漢字,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魂,保存著祖先的智慧,延綿著中華文化氣息。特別是先識的這些字中,如“木、水、火、土、口、耳、目、日、月”等象形字,保留著中華民族祖先的生活痕跡,透露著造字的智慧,是中華文化的“根”與“源”。一入學,就接觸這些古老而活潑的漢字,意味著“一開始就擁抱傳統(tǒng)”。如認識“日”,聽關于“日”的傳說,了解上古先民對“日”的崇拜,就會對祖先心生向往,就能遷移到對中華文化的虔誠信奉。學習語文,也就是傳承文化。
說到傳統(tǒng)的學習,識字無疑是“老傳統(tǒng)”?!秾W記》追述西周的學制為“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綿延2000多年的私塾教育,正是從識字入手的。私塾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搖籃,與“官學”相輔相成,共同為傳遞中華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人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49年10月中國文字改革協(xié)會成立。這個協(xié)會的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準頒布《漢語拼音方案》。其間,還有多次“取消”和“鞏固”之爭。無疑,相對漢語拼音而言,對漢字的識認,更具傳統(tǒng)文化傳承意味。
第二,培養(yǎng)學習意識。老百姓口中的 “學習”,無非是“讀書”與“寫字”。曾經(jīng),會識字的人就叫“文化人”。葉圣陶先生也回憶說,當年在私塾被允許“開筆”時,其父欣喜不已。在福建農村,至今遇到紅白事,“能寫字”的都會被恭恭敬敬請到祠堂去執(zhí)筆。兒童一入學就開始識字,符合民眾對“學習”的認識,傳遞給小孩的是對“學習”的美妙感覺,“學習”的意識也于“第一時間”建立。入學就學中國漢字,接觸中華文化,非常符合中國人對學習的心理預期——我是中國人,我要學中國字。同時,識字過程也適合大眾對學習的審美——中華漢字真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如小孩學了《對韻歌》中的“蟲、云、山”,配合著朗朗上口的“對韻歌”誦讀,很自然能聯(lián)系生活,感受到自然界的奇趣。倘若先學以拉丁字母為基礎設計的拼音,之前所說的“美感”就缺失了,只留下“彎曲的符號”“古怪的線條”。而且,拼音學習長達一個月,持續(xù)接觸各種拼音字母,識記各種拼音方法,對小孩而言是枯燥且陌生的,即便配了圖,設計為游戲,學習內容本身的吸引力也不如漢字。在中國娃的日常生活中,接觸更多的是漢字,漢字是構成其生活的常見元素,是親切的學習環(huán)境。隔離漢字先學拼音,與每個中國娃深植于骨髓中的“讀書”意識,自然漸行漸遠了。
第三,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入學時的識字單元,部編教材對學習提出了明確要求,有助于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皩W習即習慣養(yǎng)成”,通過識字特別適合養(yǎng)成教育的實施,有助于養(yǎng)成目標的達成。如,第一單元要求寫的字雖然少,但每次寫都要做到“三端正”:握筆姿勢端正,書寫坐姿端正,字體端正。又如,每個要求會寫的字都有筆畫筆順的示范,多處涉及“認識豎中線的書寫位置”“注意先橫后豎”等書寫技巧的指導,意在養(yǎng)成精益求精的實踐態(tài)度。再如,配合圖畫認識“日、月、水、火、山”等象形文字,滲透了聯(lián)想的學習方法,鼓勵大膽猜測,提倡聯(lián)系經(jīng)驗的學習策略等,都有助于兒童在初次接觸語文這一學科時,在起步階段就具備應有的學習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這些通過漢語拼音學習不能說不起效,但明顯不如識字的效果更全面、集中、有效。
第四,把握語文學習脈絡。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就是一種文化。如,認識了“天”,就可以衍生出對“天象”的好奇與探索,對“古人敬天”的了解與繼承等。識字就是識文化。兒童第一次接觸語文學科的學習從漢字入手,無疑切中了語文學習的重點。對比而言,漢語拼音的工具屬性更為凸顯,人文含量明顯不足,無法帶來對“語文”內涵的體驗。拼音本身就是“應急替代品”,是暫時性的學習內容,很少有人終身借助拼音閱讀、寫作的。而漢字,許多人是將其作為終身課題,長期浸淫其中的。此外,漢字在閱讀、寫作這兩項重要的語文實踐中,是實實在在用得上的“部件”。從實效性來看,優(yōu)先識字,優(yōu)化識字,也是讀寫同步發(fā)展的需要,體現(xiàn)了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多識字,才能盡快閱讀;閱讀的需求,反過來會促進識字。所以,抓住“識字”,就是抓住語文的“脈絡”。
第五,遵循兒童學習規(guī)律。太多小孩反映“拼音難”:難在“外形陌生”,相對于生活中常見的漢字,拼音的造型是陌生的;難在“文化差異”,相對于中華文化,拼音帶有異域色彩;難在“表達習慣”,兒童從會說話起就是直接說話,如今要轉到“兩拼”“三拼”“直呼”等,很不習慣。入學后集中進行拼音教學,還會讓兒童以為“學拼音”就是目的,迷失了“為識字與讀寫而學”的方向,學了半天不知道干什么用。從學習漢字入手,符合兒童認知的規(guī)律。漢字是人們熟悉的,學習因熟悉而易于接受;漢字是有趣的,學習因趣味而充滿活力;簡單的漢字,學了就能認,就會寫,就有用,學習因體驗成功而更具動力。與長時間學習拼音不同,每一天的學習都能有所得,有新收獲,兒童從開始就有可能愛上學語文。
部編教材“先識字”的真相,值得我們在實踐中用心體會。編者匠心獨運的設計,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好好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