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教師 高林生
于永正老師走了!我想,他一定是鼓動形象思維的翅膀,飛往小學語文教學的天堂去任教了。
早在20世紀80年代,《翠鳥》閱讀教學的現(xiàn)場,于永正老師伴隨著孩子們“它的顏色非常鮮艷。頭上的羽毛像橄欖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衫。它小巧玲瓏,一雙透亮靈活的眼睛下面,長著一張又尖又長的嘴”清亮的讀書聲中,用那支神奇的粉筆在黑板上勾畫了一只有頭、有背、有腹、有眼、有嘴的翠鳥。有人說,于老師這節(jié)課是他憑借著來自心底的對孩子的喜愛,通過體驗與思考的融合而獲得的。他的成功既歸因于非凡的天分,也來自于對教育崇高使命的領悟和消化。還有人說,他鼓動形象思維的翅膀,將抽象的文字變成了活靈活現(xiàn)的圖畫。
隨著公開課《翠鳥》的成功,于老師更加自覺地運用形象思維去規(guī)劃、設計課堂教學。那段時期,他最具代表性的課例是古詩《草》的課堂教學。“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闭n堂上,于老師一邊吟誦詩句,一邊勾畫著簡筆畫。離離小草、一枯一榮、一場大火、春風又生,轉(zhuǎn)眼間,一幅精巧的“詩配畫”完成了,詩句的意境和繪畫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相互映襯、相互生發(fā),學生在讀詩中看畫、在看畫中悟詩。這節(jié)課的“復習鞏固板塊”的設計更加令人稱道:教學現(xiàn)場,于老師系上了藍圍裙,扮演在家等候放學歸來的小孫女的老奶奶,開始了以背誦、理解這首詩為內(nèi)容,以“祖孫”之間對話為方式的“情境教學”:“我的小孫女,放學了。今天的語文課,學的是什么呀?”“奶奶,今天的語文課學的是古詩?!薄?/p>
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為落實教學目標所設定的適合學習主體并作用于學習主體,產(chǎn)生一定情感反應的教學情境,能夠營造出特有的學習氛圍,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參與對所學知識的探索、發(fā)現(xiàn)和認識過程??梢哉f,于永正老師深得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真諦,并成功地運用于課堂教學。古詩《草》的教學“名噪一時”。
之后,于老師先后推出了運用形象思維的一系列課堂實例。尤其是《小稻秧脫險記》巧設情境理解詞語的教學設計,更是獲得了大家的一致稱贊。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一課中的 “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一擁而上”等詞語,于老師讓幾名學生扮演雜草,自己扮演小稻秧。隨后他讓“雜草”把他這棵“小稻秧”團團圍住,并要求“雜草”把腰掐起來,大聲地、兇惡地向著“小稻秧”喊:“快把營養(yǎng)交出來!”全班學生一下子明白了這一組詞語的意思,哄堂大笑。這段經(jīng)典的課堂教學再次證明:詞屬于第二信號,只有當它與第一信號——它所代表的客觀事物聯(lián)系起來時,這個詞才有意義。應該說,于老師借助現(xiàn)場表演,給詞語的理解以形象的支撐,學生興趣盎然,輕松愉快,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了語文。
于老師精彩紛呈的教學實例雪崩式涌現(xiàn)出來:《狐假虎威》《廬山的云霧》以及提倡“言語交際”的系列作文課……像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在小學語文教壇。
如今,于老師真的走了,他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他的一樁樁往事清晰可數(shù)。滿滿當當?shù)脑捳Z充塞了我的胸膛,無法再說了。我只能發(fā)自肺腑地吶喊一聲:于老師,走好!愿您鼓動形象思維的翅膀飛得更高,一直飛達小學語文教學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