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克麥堅時
中國的對外投資總額在2016年達到2000億美元,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對外投資中有近一半資金投資于北美和歐洲的資產,反映了中國在向中等收入經濟體轉型的過程中從以商品購買為主到以技術和服務業(yè)收購為主的成功轉型。
2016年,中國對北美的直接投資增長了近兩倍,對歐洲的直接投資增長了一倍,這兩個區(qū)域的投資總額達到942億美元,較2015年的410億美元猛增130%。而在2008年之前,中國在這兩個區(qū)域的投資每年均不足10億美元。
雖然2016年中國在北美和歐洲完成的交易總數為330宗(北美155宗、歐洲175宗),數量與往年基本持平,但由于大中型交易所占的比重更高,單宗交易的平均交易額達到2.9億美元,較2015年的1.2億美元增加了一倍多。
中國的私有企業(yè)在這一投資趨勢中領先于國有企業(yè),2016年完成的交易價值占中國對外投資總額的70%。這表明隨著政府追求新的增長模式并激勵中國企業(yè)購買先進技術、消費品牌和避險資產,中國企業(yè)在世界經濟的大舞臺上繼續(xù)崛起。
中國對北美和歐洲的直接投資翻一番
中國在北美和歐洲已達成的對外直接投資交易總價值超過942億美元,較2015年410億美元的基數猛增130%。隨著中國企業(yè)尋求走出放緩的本土市場以及多元化發(fā)展,他們對發(fā)達經濟體的尖端技術、消費品牌和避險資產的渴求度有增無減,促進了投資的大幅增長。
收購交易刺激了這一增長,占2016年總投資額的97%。而在寫字樓、倉庫、制造設施和研發(fā)設施領域的綠地投資僅占總投資額的3%,低于過去五年10%的平均值。
全年完成的交易總數保持在330宗,其中北美洲155宗,歐洲175宗。相比之下,中國投資者在2015年完成的交易總數分別為347宗(北美186宗、歐洲161宗),2014年為363宗(北美184宗、歐洲179宗)。
中國在北美洲和歐洲的投資的單筆平均交易價值均達到2.9億美元,較2015年的1.2億美元翻了一番多。其中在北美,單筆平均交易規(guī)模為3.1億美元(2015年為9000萬美元),而在歐洲,這個數字為2.6億美元(2015年為1.5億美元)。
若非由于被取消、撤銷或延遲交易的數量大幅增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總額還會更高。其中包括中國化工擬以430億美元收購瑞士農化巨頭先正達的交易因面臨多個司法管轄區(qū)的反壟斷審查而被擱置。2016年,被取消的交易數量為30宗(美國10宗、歐洲20宗),價值740億美元。
按交易額計北美超越歐洲成為中國投資者的頭號目標市場
盡管歐洲在2014年和2015年吸引的中國投資更多,但北美在2016年以480億美元的投資額處于領先地位,而歐洲為460億美元。中國在北美的對外投資交易中,以美國資產為目標的交易額占北美投資總額的94%。
中國對加拿大的投資增長120%,達到28億美元,為近三年的峰值,但在北美總投資的比重僅為6%,遠低于2007年到2013年能源投資熱潮期的交易總量。
總體而言,自2000年代初以來,中國在北美和歐洲投資的增長軌跡非常相似,兩者投資額的差異形勢隨各年大額交易情況而波動。統(tǒng)計自2007年開始以來的中國投資,中國在這兩個區(qū)域的直接投資差額平均每年僅為6.3億美元。
在北美,中國投資者主要瞄準房地產、交通運輸和消費品;在歐洲,中國投資者投資目標是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和工業(yè)資產。
在北美投資的行業(yè)特點
中國投資者最大的目標行業(yè)有房地產(174億美元)、交通運輸、公用工程和基礎設施(60億美元)、消費品和服務(57億美元)和娛樂(48億美元)。中國在這些行業(yè)的投資額占其對北美投資總額的近70%。
中國對電子行業(yè)的投資(43億美元)也大幅增長,主要是得益于艾派克科技(Apex Technology)以36億美元收購打印機制造商利盟(Lexmark),這是迄今為止中國企業(yè)在美國最大的一項電子行業(yè)收購。
中國在保健和生物技術領域的并購活動實現10億美元的交易總額,又一年創(chuàng)下行業(yè)新高,保持了中國投資自2014年以來在該行業(yè)快速增長的勢頭。
中國投資跌幅最大的行業(yè)是能源(從2015年的19億美元跌至6億美元),這反映了中國從2008年至2013年期間以大宗商品交易以及金融服務(從2015年的30億美元跌至19億美元)為主的對外投資模式轉型。雖然中國仍然對金融業(yè)保持著良好的投資興趣,但2016年該行業(yè)沒有大額交易完成。
在包括安邦以55億美元收購美國策略酒店、海航集團以20億美元收購卡爾森酒店和中國人壽保險以20億美元收購喜達屋精選服務酒店在內的數家大型酒店收購的驅動下,北美區(qū)域在吸引中國房地產投資方面遠遠超過歐洲。中國的出境游熱潮推動了中資對酒店和旅游企業(yè)的收購,而美國商業(yè)地產已成為頗受尋求多元化發(fā)展的中國投資者歡迎的避風港。
北美在消費品(海爾以56億美元收購通用電氣家電業(yè)務)和娛樂業(yè)(萬達以35億美元收購好萊塢頂級電影制片企業(yè)傳奇)方面也比歐洲略勝一籌,這反映了美國在這些領域的實力優(yōu)勢。
在歐洲投資的行業(yè)特點
中國投資者最大的目標行業(yè)是信息與通信技術(137億美元)、交通運輸、公用事業(yè)和基礎設施(122億美元)和工業(yè)機械(62億美元)。2016年這三個行業(yè)占中國對歐洲投資總額的70%,中國買家追逐的資產包括芬蘭視頻游戲開發(fā)商(騰訊以78億美元收購Supercell)、愛爾蘭飛機租賃公司(海航以25億美元收購Avolon)和瑞士地勤及貨物服務商(海航以28億美元收購瑞士空港)。
隨著中國投資者追逐歐洲實力強勁的時尚品牌、足球俱樂部和相關資產,中國對歐洲娛樂業(yè)(從2015年的10億美元增長到29億美元)以及消費品和服務業(yè)(從2015年的3億美元增長到19億美元)的投資也大幅攀升。
中國在歐洲的房地產投資出現下滑(29億美元,而2015年為74億美元),特別是在英國,因為脫歐公投增加了英鎊匯率和英國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對汽車行業(yè)的投資也大幅下降(10億美元,而2015年為84億美元),主要是因為2015年的一宗巨額交易抬高了當年的交易總價值(中國化工以70億美元收購意大利輪胎制造商倍耐力)。
在中國的信息與通信技術投資方面,歐洲首次超越美國,這主要得益于對軟件公司的大規(guī)模收購,包括騰訊以74億美元收購Supercell和在線旅行服務公司攜程以17億美元收購英國售票網站天巡(Skyscanner)。技術收購,例如中資財團以30億美元收購英國數據中心運營商Global Switch,也帶動了歐洲信息與通信技術交易價值的提高。
在吸引中國對工業(yè)機械和技術投資方面,歐洲繼續(xù)領先于美國,例如美的以47億美元收購德國機器人制造商庫卡和中國化工以10億美元收購德國工業(yè)機械制造商克勞斯瑪菲。
歐洲在交通運輸、公用事業(yè)和基礎設施行業(yè)吸引的投資也更多,其中包括海航在航空物流領域的三宗收購,北京控股以16億美元投資德國垃圾能源公司EEW,以及Firion Investments以16億美元收購西班牙公用事業(yè)公司Urbaser。
可再生能源資產也是中國投資的一大目標,例如中國三峽以7億美元收購BCP Meerwind,中廣核以4億美元買下愛爾蘭Gaelectric的14個風電場。
中國私有企業(yè)在北美和歐洲大舉進行收購
2016年,中國私有企業(yè)在北美和歐洲的投資占兩大地區(qū)投資額的比重均達到70%,從2015年的214億美元增長至670億美元。私有投資的增長幅度大大超過了國有投資的增長,國有投資從2015年的194億美元增長到275億美元。私營部門收購的主導地位是最近幾年趨勢的延續(xù),同時也體現了美國和加拿大對中國國有企業(yè)審查力度的加強。
2016年最活躍的中國買家既有海航、海爾、騰訊、安邦和萬達等老牌投資者,又有中國家電巨頭美的、打印耗材制造商艾派克科技和中國最大的在線旅行服務公司攜程等新晉投資者。
國有企業(yè)保持了在歐洲比北美投資更多的勢頭,占2016年中國在區(qū)域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24%,而在北美的比重僅占20%。這主要是因為歐洲在中國國有企業(yè)占主導地位的行業(yè)(例如,機械、汽車、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yè))擁有更多具有吸引力的資產。
中國金融投資者——主要投資諸如主權基金和私募股權企業(yè)等以賺取財務回報的收購所占比重在2016年出現下降,一改此前的增長趨勢。自2013年以來,中國金融投資者的交易增長迅速,占北美交易總額的53%,歐洲交易總額的27%。但在2016年,該類投資分別僅占北美和歐洲交易總額的29%和26%,反映出中國政府近期為抑制金融屬性投資的資本外流所采取舉措的影響。
2016年中國金融投資者超過一半的收購的目標是房地產和酒店業(yè)。其他的主要目標包括信息與通信技術、交通運輸和基礎設施以及娛樂業(yè)。雖然中資財團和私募股權企業(yè)的投資近年來有所上升,特別是在信息與通信技術行業(yè),但大多數的重磅交易仍然涉及個人投資者。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yè)在歐洲和北美為增長其核心業(yè)務領域的戰(zhàn)略性投資翻了一番多,其中對北美的戰(zhàn)略投資額增加到342億美元,對歐洲的戰(zhàn)略投資額增加到333億美元,2015年對北美和歐洲投資額分別為143億美元和124億美元。
加利福尼亞州、肯塔基州和伊利諾伊州的資產是中資在北美最大的投資目標;德國、英國和芬蘭的資產是中資在歐洲最大的投資目標。
在北美投資的行業(yè)特點
2016年,加利福尼亞州以超過160億美元的交易額成為北美接收中國資本最多的一個地區(qū),反映了中資對信息與通信技術、交通運輸和基礎設施、娛樂和房地產等關鍵行業(yè)的興趣。
紐約也繼續(xù)吸收大量的中國資本,交易總值達53億美元。商業(yè)地產交易占交易總值的90%,包括酒店投資組合和寫字樓,例如第六大道1221號和美洲大道1285號。
美國數個州首次吸引了中國的大額投資,主要是因為中資對總部設在這些州的企業(yè)的大規(guī)模收購??纤菀?0億美元的交易額成為北美接收中國資本第二多的州(?。?,這主要歸因于海爾以56億美元收購通用電器(消費品)和艾派克科技以36億美元收購利盟(電子產品)。
在歐洲投資的地理特點
2016年,中資在德國和英國的交易占對歐洲總投資額的46%。在對德國工業(yè)機械、房地產和基礎設施資產的大規(guī)模收購的驅動下,中國在德國的收購交易額較2015年的13億美元增長了近十倍,達到121億美元。盡管在房地產行業(yè)的收購有所下降,英國吸引了90億美元的中國投資,是2015年總投資額的兩倍多,這主要得益于中國買家追逐信息通信技術和娛樂資產。
芬蘭和瑞士也是2016年中資青睞的主要投資目的地,分別吸引投資76億美元和48億美元。騰訊以74億美元收購游戲開發(fā)商Supercell,占中國對芬蘭對外直接投資的絕大部分。海航收購瑞士空港(28億美元)和Gategroup(14億美元)推動了瑞士的交易價值;此外,若非中國化工擬以430億美元收購先正達的交易因有待監(jiān)管部門的審批而延遲,瑞士本應成為去年中國投資最大的接收國 。
愛爾蘭首次入圍歐洲五大中國投資目的地之一,投資流入總額達29億美元。這主要得益于海航以25億美元收購都柏林飛機租賃公司Avolon和中廣核以4億美元收購愛爾蘭風電場。
中國對意大利(較2015年下降85%)和法國(下降40%)的投資降幅最大。2016年的下降主要是由于2015年的多宗大額交易拉高了當年的交易價值,例如中國化工以77億美元收購意大利輪胎制造商倍耐力和復星以11億美元收購法國度假村品牌地中海俱樂部。
在中國政府采取減緩資本外流的舉措以及美國和歐洲加大審查力度之后,取消和撤銷的交易數量飆升
在歐洲,中國投資者取消或撤銷了20宗總價值163億美元的交易。在北美,中國投資者停止了10宗總價值590億美元的交易。
盡管被取消交易的增加可以部分歸咎于2015年和2016年宣布的交易量大幅增加以及純粹的商業(yè)原因,但中國、北美和歐洲的監(jiān)管和政治審查收緊也是導致增加的因素之一。
在中國,隨著匯率變動的預期鼓勵中國投資者利用境外投資將資金轉移出中國,監(jiān)管機構在2016年加強了對外投資的行政控制,以穩(wěn)定資本流出。雖然這種審查收緊預計將是短期做法,卻已經妨礙了中國企業(yè)在某些類型的交易中(包括房地產、娛樂和金融投資)將本土貨幣兌換為外匯的能力。
在北美和歐洲,政府當局出于國家安全考慮采取干預措施阻止中國投資者的技術收購。最引人注目的例子是半導體行業(yè),在監(jiān)管對轉讓敏感技術給中國的關注下,中國買家不得不中止一些交易。
中國投資屢創(chuàng)記錄,也促使人們擔心歐美和中國之間的雙向投資流不平衡,美國和德國的一些決策者更是呼吁市場準入互惠。美國國會預計將考慮相關立法建議,以加強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對技術交易的審查,并在審查過程中考慮投資者的原籍國是否提供市場準入互惠待遇。
在過去五年中,中國企業(yè)以驚人的速度增加了對歐洲和北美的投資。中國在這兩個區(qū)域的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幾乎翻了一番,從2011年的250億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410億美元。然后,在僅一年的時間內再次翻番,到2016年達到942億美元,占中國境外投資全球總額的近一半。
展望未來,隨著去年宣布的大額交易即將陸續(xù)達成,2017年很可能又是一個中國對這兩個區(qū)域對外直接投資表現搶眼的年份。如果中國化工以430億美元收購先正達的交易能在第二季度按照預期順利進行,幾乎僅憑這一宗交易就將刷新中國對歐洲投資的紀錄。其他待定的收購包括海航以65億美元收購希爾頓酒店25%的股權,忠旺以23億美元收購美國鋁業(yè)公司愛勵,以及樂視生態(tài)以20億美元收購美國電視制造商Vizio。
在今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演講中,習近平主席預測,未來五年中國對外投資總額將達到7500億美元。由于歐洲和北美具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和頗有吸引力的資產,這兩個區(qū)域將繼續(xù)吸引未來投資流中的相當大的份額。中國企業(yè)目前在全球的投資力度仍然不夠大,在政府追求新的增長模式的支持下,他們的追趕將是一個長期趨勢。
與此同時,政治和監(jiān)管的不確定性為看好201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盡管中國減緩資本外流的臨時措施似乎并不代表摒棄其鼓勵中國企業(yè)海外擴張的“走出去”政策,但卻給中國企業(yè)向海外轉移資金和完成交易的能力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中國的短期控制措施還可能阻礙針對政府監(jiān)管加強的領域的新投資,包括超過100億美元的巨額投資項目、金融投資、房地產和娛樂交易、以及投資者在其核心業(yè)務以外的行業(yè)收購。
在美國,中國買家的風險偏好也可能受到特朗普總統(tǒng)的外國投資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可能出臺擴大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職權(不再僅限于國家安全)的新立法的潛在影響。對與投資相關的國家安全風險的關注不僅僅限于美國,比如最近德國政府決定撤銷其對中國投資基金收購愛思強(Aixtron SE,一家在美國開展有業(yè)務的德國芯片設備制造商)投標的初步審批;該投標現已中止。
在這種審查力度加大的背景下,中國投資者需要在交易初期對外國投資審查風險進行管理,即使是通常與國家安全風險不相關的行業(yè)。在涉及多個司法轄區(qū)的資產交易中,中國投資者還需要制定協調一致的監(jiān)管應對策略,以應對政府之間日益增加的協調合作。
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初新近宣布的中國在北美和歐洲的并購數量已經出現下降,今年上半年可能繼續(xù)低迷。但從長遠來看,如果能通過雙邊投資協議和其他政策消除政府當局、商業(yè)領袖和廣大公眾對市場平等準入問題的顧慮,中國企業(yè)在北美和歐洲將會延續(xù)擴張的足跡。而如果不實行改革以強化市場的作用并為外國企業(yè)在中國提供平等的競爭環(huán)境,中國對北美和歐洲的直接投資面臨更大范圍抵制的風險將繼續(xù)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