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月 燕曉軒
(1.河南師范大學數(shù)學與信息科學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2.河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文化遺產是我們的祖輩先賢們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結晶,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的象征?!胺沁z”有著濃厚的以文華人的內涵,我們曾一度忽視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而給它們帶來不可磨滅的傷害。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認識到了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而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作為黨和國家未來的接班人,更需要去了解和學習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qū)、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xiàn)形式、知識、技能及其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chuàng)造,為這些社區(qū)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xù)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的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大體上有以下幾種:口頭傳統(tǒng)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jié)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tǒng)美術書法;傳統(tǒng)手工藝[1]。
目前我國已經(jīng)有很多非遺項目加入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還有很多非遺項目處于瀕臨消失的情況。其中較為嚴重的要數(shù)傳統(tǒng)技藝和口頭傳統(tǒng)了,主要由于本身表達的困境,本身表達包含著復雜的記憶程序傳統(tǒng)舞蹈、戲劇曲目遺失嚴重等等。雖然國家在提升非遺的地位,但現(xiàn)狀依然不容樂觀。
大學生對于非遺的了解很大程度上都僅僅局限于互聯(lián)網(wǎng),而在真實的日常生活中卻很少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有的學校有保護非遺讓大學生接觸非遺的行動,所以學??赡軙邢鄳呐c非遺有關的組織,比如說社團,或者圖書館等等,而有的學校則根本沒有這些。雖然社會在發(fā)展,電子產品飛速發(fā)展,可能現(xiàn)實生活中能看到的網(wǎng)上也可以,但現(xiàn)實生活中能感受到的通過電子產品卻不一定能感受到。這就要求我們在非遺的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更加注重現(xiàn)實的接觸與了解。
(一)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的資源
高校圖書館是一個強大的文化資源庫,擁有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豐富資源,擁有現(xiàn)代化的設備、技術和人才。高校圖書館往往擁有比公共館所更為先進的數(shù)字化設備、技術和人才,這對于保護那些無形的、活態(tài)的、多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2]。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從那些有據(jù)可查的歷史文獻中去了解、學習進而傳承和保護我們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很多,可能有時候也會由于太多而使自己很迷茫,不知從何開始,而圖書館就給我們縮小了范圍——地方文獻。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也更能讓我們了解所處地區(qū)的風土人情。
(二)積極參與學校有關非遺的社團活動
一般學校有與非遺有關的社團,社團就會有一些品牌活動,這些活動會教給一些簡單些的非遺工藝或者其他的。而授這些工藝的往往都會是一些藝人,通過參與這些課程的學習,既能學得知識,了解文化,還能和藝人接觸,感受她們身上那種特別的對文化的敬重與熱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身心,加深對非遺的理解。
(三)積極參與有關的社會實踐活動
地方高校在非遺傳承人的培養(yǎng)、資源開發(fā)、利用研究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3]。大學生只有走出校門,深入民間,對非遺傳承人的生存狀況、傳承情況進行實地調研,深入基地對非遺文化進行親自體驗,才能讓他們真正感受到非遺文化的神奇魅力。同時,社會實踐獲得的圖片、音視頻、文字則是非常珍貴的資料,可以作為圖書館文獻資源收集整理的重要補充[4]。做調研跟著學校里的老師的話會更好一些,學校做非遺調研的老師在這個方面比較有經(jīng)驗,知道要做些什么,要怎么做。與老藝人交流的過程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親身去接觸也會有更多別樣的感受。
[1]周唐梅.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型地方文獻的保護[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2(05):77-78.
[2]孔凡娟.高校圖書館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注意的問題[J].蘭臺世界,2011(15):74-75.
[3]布莉華,孫玲玲,姜新.承德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中的傳承實踐與思考[J/OL].河北軟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04)[2018-03-28].
[4]葉福軍.高校圖書館參與地方非遺保護的實踐——以浙江傳媒學院為例[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7,37(01):54-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