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莉
何謂“語文要素”?結合統(tǒng)編教材,我的理解就是將課標中提到的學段目標進行細化,然后逐一落實到每冊教材單元練習之中的學習內容。對于第一學段統(tǒng)編教材來說,其“語文要素”主要聚焦在課后習題中,包括“語文園地”,還有“泡泡”提醒等。研讀課后習題,一般情況下由識字寫字、朗讀積累、表達指導等幾個方面構成。筆者以統(tǒng)編本二年級上冊課后習題為例,借助“語文要素”走進統(tǒng)編教材。
對于語文知識來說,其基本要素是字、詞、句。對于第一學段教學來說,重要的教學任務是讓學生積累語言,幫助學生夯實語文學習基礎。課文的課后習題,也是從字、詞、句等不同角度幫助學生積累語言。但與傳統(tǒng)教材有所變化的是,統(tǒng)編教材中增加了不同結構的短語類型。短語是聯(lián)結字詞、句篇的中心部分,是第一學段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教師應明晰編者意圖,重視字詞語句訓練,為進一步夯實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奠定基礎。
課后習題中的短語類型有動賓短語,如《我是什么》課后練習中的“灌溉田地”“發(fā)動機器”……有數(shù)量詞,如《場景歌》課后練習中的“一()魚塘”“一()稻田”……有偏正短語,如《媽媽睡了》課后練習中的“明亮的眼睛”“水汪汪的眼睛”……從出現(xiàn)形式來看,主要采用“讀一讀,記一記”“說一說,看誰說得多”等方式,以便有效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拓展遷移。具體教學中,教師不應機械講解,而是應引導學生進行廣泛閱讀,并在閱讀中進行語言積累,繼而形成一定的語感。
課標明確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睂τ诮y(tǒng)編教材來說,往往在同一單元中不同課文編排都圍繞閱讀方法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訓練。如第七單元為想象單元,單元目標為“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但在具體不同課后練習中,要求也有所變化。比如《古詩兩首》課后習題為“讀詩句,想象畫面”,《霧在哪里》課后習題為“仿照課文,想象說話”,逐步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
這種階梯訓練不僅體現(xiàn)在單元內的課文編排,還體現(xiàn)在不同單元之間。針對“借助詞句,了解課文”這一“語文要素”,在該冊教材不同單元課后習題中都有所體現(xiàn)。比如第一單元要求“借助圖片,了解大意,講述課文”,第三單元要求“借助詞句,提取信息,理解文意”,第六單元要求“借助線索,講述故事,練習表達”。這樣將“語文要素”中閱讀方法指導分階梯落實在不同單元課后習題中,層層推進,螺旋上升,繼而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對于第一學段教學來說,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學習借鑒典范語言,并進行理解運用。為避免機械訓練,統(tǒng)編教材則在課后練習中進行集中訓練,不僅范例豐富,形式多樣,還注重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表達。針對“理解內容,學習表達”這一“語文要素”,在不同的課文中有不同的練習形式,在《我是什么》課后練習中為“讀一讀,體會加點詞的意思,再用它們各說一句話”,在《霧在哪里》課后練習中為“讀句子,照樣子說一說”,在《狐假虎威》課后練習中為“說說‘狐假虎威’這個成語的意思”……
由此可見,統(tǒng)編教材中課后練習緊扣語用,注重從模仿開始進行拓展訓練。因而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具體文本語境,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方式,讓學生的學習能力螺旋上升,推促他們對書本語言進行內化,最終形成自己的語言結構。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課后習題的作用,并積極與編者進行對話,將變化要求了然于胸,使“語文要素”真正成為教師使用統(tǒng)編教材的重要工具,成為學生學好語文的抓手,以便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