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俊
(華南師范大學,廣東 廣州 510631)
中國音樂金鐘獎是我國國內(nèi)音樂界的權威獎項,同時金鐘獎也是國家級的文藝獎項與地方文化建設相結(jié)合的成功范例。第十一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是國家評獎改革后的首次比賽,本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設立的比賽內(nèi)容包括聲樂(美聲、民族唱法)與器樂(鋼琴、古箏),所有項目均在廣州進行。由于筆者專業(yè)性的原因,因此筆者觀摩了中國金鐘獎鋼琴組全國總賽的三輪賽事(復賽、半決賽、決賽),目睹了所有進入全國總賽選手的精彩演奏,并且獲益良多。
本屆金鐘獎的評委團都是由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和四川音樂學院與星海音樂學院的鋼琴系主任或著名教授組成,一共十一名。本屆的賽事與以往的比賽有所不同,距離金鐘獎上一次有鋼琴比賽項目的是四年前的第九屆中國金鐘獎,那時的筆者是懵懂的本科生,雖沒有如這次一樣目睹全程,不過也有幸觀摩其中幾場賽事,因此能大致了解本屆與第九屆中國金鐘獎的一些差別。
本屆的金鐘獎本著注重惠民與市場化運作相結(jié)合的宗旨,所有的演出票都通過票房的銷售,并以標價的形式官方銷售每次賽事的觀眾票。這樣有利于更多的大眾能夠通過購買門票的形式去觀摩到每一場的比賽。而第九屆的中國金鐘獎沒有設置銷售門票的形式,而門票是由中國金鐘獎的主辦方或中國音協(xié)發(fā)放,而門票數(shù)量也是非常有限,而需求的觀眾卻很多,因此那一屆金鐘獎一度出現(xiàn)了暴力搶票的行為,甚至決賽的門票被一些不法的“黃牛黨”炒到了五六百的高價賣給想聽的觀眾,影響十分惡劣。而本屆金鐘獎設置了惠民票,因此便利了許多觀眾,讓觀眾更多地參與到本次的賽事之中。不過依然有部分的門票落入到了不法的“黃牛黨”之中,不過所幸的是,由于大部分觀眾都能買的心儀的場次,因此本次在“黃牛黨”手中的票價也沒有成為天價。
中國金鐘獎鋼琴組的比賽采用的模式與國際頂級賽事的模式大致一致,從每一輪的選曲要求與每輪對選手考察的著重點幾乎一致。在復賽中,著重于考察選手的對技巧把控的能力,復賽要求每位選手準備20分鐘的演奏,從而體現(xiàn)選手技巧的穩(wěn)定性與完美性。半決賽則通過觀察選手在50分鐘的音樂會中,對大型樂曲的把握與理解,樂感的體現(xiàn)。選曲要求是古典與浪漫時期的曲目各一首,加上一首中國樂曲。決賽則從規(guī)定的8首鋼琴協(xié)奏曲中挑選一首,與交響樂團協(xié)奏完成。而在本屆金鐘獎開始,復賽開始采用拉簾盲聽的方式,這就意味著從復賽開始變得特別的嚴苛,因為能進入金鐘獎全國總賽的選手,基本都是每個分賽區(qū)或十大音樂學院的佼佼者,而拉簾盲聽,杜絕了評委的人情分,直接聆聽選手的技術水平,基本有失誤便直接落選了,最后僅有十六名完美無瑕的選手進入到半決賽當中。
很多人都認為,中國人在演奏鋼琴的技術都是完美無瑕,可是缺乏樂感,猶如一個彈鋼琴的機械人一般。從十一屆的中國鋼琴金鐘獎鋼琴總賽中,進入半決賽也不乏技巧華麗,音樂華而無實者,不過很明顯都是無緣總決賽當中。在進入決賽的選手無疑都是技巧與樂感無與倫比的青年鋼琴家,而每位進入決賽選手的成績的差距相差甚少。因此也能看出,中國的鋼琴藝術在不斷的進步,中國的鋼琴教學體系不斷完善與轉(zhuǎn)型:從極度追求技巧華麗開始向音樂本質(zhì)的轉(zhuǎn)變。而現(xiàn)在頂尖的鋼琴賽事的冠軍得主都趨于年輕化,本屆奪冠的選手是來自中央音樂學院本科一年級的學生,雖然年輕,技巧與對音樂的理解都超越了選手本身的年齡,因此也能說明目前我國青年的鋼琴演奏者水平不斷提高,具有專業(yè)演奏水平的年輕演奏者在不斷增加,這也印證了中國的鋼琴教學體系在不斷系統(tǒng)與完善。
隨著中國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人們在追求物質(zhì)享受的同時也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同時國家政策也同樣鼓勵與支持普及藝術的全民化,雖然目標與方向的正確的,但在中間還是很多不足的地方:
1.中國音樂金鐘獎是舉國的盛事,在金鐘獎開票的幾個小時內(nèi),半決賽與決賽的門票已經(jīng)一售而空,聲樂組的更是連復賽都一票難求,而事實在現(xiàn)場中,其實還有一部分的座位是空缺的,而筆者在金鐘獎的賽后向“黃牛”作了簡單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他們手中有一部分是還沒使用的門票?!包S?!币话愣际歉哂陂T票的價格兜售,而許多錯過官方售票而同時也無力負擔起“黃?!备邇r的音樂系學生便錯失一個學習的機會。
2.音樂會不斷深入都群眾的生活,可是音樂會的禮儀卻沒有扎根在群眾的心中。在比賽音樂會中,選手正在激烈的角逐,瀝盡心血營造出了演奏者想要的氣氛,而突然一個手機或者保溫瓶掉地的巨響,全部破壞了演奏者辛苦經(jīng)營的氛圍;在選手生動活潑的演奏中夾雜著此起彼伏的咳嗽聲,咳嗽的聲響伴隨著音符在音樂廳中來回蕩漾,也不失是一首美妙的篇章。
盡管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但有幸目睹了中國頂尖的音樂賽事,感受祖國不斷對藝術與藝術人才的重視,加強了對文化藝術的投資,這無疑是社會的一大進步。祝愿祖國的文藝事業(yè)越來越紅火,頂級的文藝賽事越來越專業(yè)化與系統(tǒng)化,藝術事業(yè)能更大地普及到老百姓中,更大豐富群眾的非物質(zh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