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南陽理工學院師范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4)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是由德國著名的音樂家卡爾·奧爾夫所創(chuàng)造的一種音樂教學方法。隨著多年的不斷完善,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成為世界著名的音樂教學體系之一,對世界的音樂教學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全面普及,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于21世紀初進入我國,并以其特有的魅力廣泛受到中國音樂教育界的歡迎。經(jīng)過多年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不僅推動了我國高校音樂教育體系的發(fā)展,同時還在成人音樂教育、音樂理療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核心理念指的是音樂與相關藝術要素融合的一種音樂教學模式,讓學生親自感受音樂與舞蹈、演劇、動作以及念白等藝術要素之間融合所帶來的魅力,從而讓學生學會依靠動作、語言等要素去理解音樂、品味音樂、學會詮釋音樂中蘊含的人文思想與感情。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教學理念主要由原本性音樂理念以及人本主義思想音樂理念,所謂的原本性音樂理念就是多要素的融合,使音樂變得形象、具體,豐富音樂教學活動,從而推動音樂教學活動的順利地開展。而人本主義思想音樂理念指的是在音樂教學中,更多的注重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的發(fā)展,而非單純的音樂的知識結構的學習,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音樂教學中,提升他們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是一種融合了舞蹈、演劇、動作以及念白等元素的音樂教學方法,奧爾夫音樂教學內容主要由基本內容和核心內容共同構成。基本內容主要包括舞蹈形體訓練、朗誦訓練、五感訓練以及具體的樂器演奏訓練,核心內容則包含學生音樂素養(yǎng)綜合性的提升、人文主義思想的學習、音樂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音樂詮釋能力的培養(yǎng)等方面。
音樂感知是音樂學習的靈魂,如果一個人不具備應有的音樂感知能力,那么他在演唱或樂器的演奏時將難以感受到音樂所要表達的藝術意境,導致所演唱或演奏的作品情感生硬,無法引起觀眾的共鳴。為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效的提升音樂感知,教師應當先利用如高山流水、夏季蟬鳴以及晨間鳥鳴等自然音源,讓學生達到心中無物卻有物的狀態(tài),提高學生感官的敏銳度,再在這種狀態(tài)下讓學生去品鑒所學習的曲目,此時學生自然而然的能夠理解曲目中所要傳達的情感,甚至是有新的體悟產生。
音樂的魅力不僅在于演繹他人作品,更重要的是發(fā)揮自身的音樂創(chuàng)造能力。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造能力,在日常的音樂教學中,主動幫學生尋找音樂創(chuàng)作靈感,通過經(jīng)常向學生播放森林的鳥鳴、幼年時最熟悉的歌曲以及夏日風鈴的鈴聲等音樂元素,不斷喚起學生內心深處的回憶,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作欲望。此外,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收集更多激發(fā)音樂創(chuàng)作的元素,比如一些經(jīng)典的詩歌、自然界的聲音以及經(jīng)典的舞蹈等,讓學生在尋找的過程中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造能力。
無論是演奏他人的音樂作品還是自己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都離不開演奏者對于作品的理解,只有全面細致的理解音樂作品本身的人文思想,才能夠確保整個演奏過程的吸引力、思想凝聚力,才能讓聽眾與演奏者同時感受到音樂所帶來的共鳴感。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讓學生學會詮釋音樂與其他元素的融合所帶來的思想,可鼓勵學生以短劇、歌舞劇等形式將一些經(jīng)典的音樂作品進行編排,讓學生在編排中揣摩音樂歌詞、揣摩創(chuàng)作者的情緒、揣摩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覺,在加深對于音樂作品理解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音樂詮釋能力。
綜上所述,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通過將音樂與其他元素相融合,從而呈現(xiàn)出一種具有綜合性、創(chuàng)造性以及個性化色彩突出音樂教學法。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更主張對于學生的個性化音樂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親身感受音樂與肢體動作所帶的感覺,讓學生親耳傾聽音樂的旋律之間細微的差異,充分彰顯了人文思想理念。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還促進我國綜合藝術文化實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樓燕.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必要性及方法[J].中華少年,2017
[2] 王旭.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音樂時空,2014
[3] 段曉霞.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本科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現(xiàn)狀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