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力文 云南文化藝術職業(yè)學院
近些年來,隨著“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國內掀起了傳統(tǒng)民族樂器的學習熱潮,許多藝術類高等院校都開設了古箏教學課程,為古箏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提供了條件。從目前的高校古箏教學實踐來看,尚有許多問題需要去解決,如何提高其教學有效性已經成為業(yè)界普遍關注的一個話題。
古人曾經給予了古箏“群聲之主”的高度評價,由此可見其在我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中的地位之高。隨著近些年來傳統(tǒng)文化學習熱潮的興起,古箏作為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中的重要符號,在藝術類高校中受到了學生們的喜愛。高校古箏教學的主要課程包括音樂理論、基礎藝術史和指法課等,注重對于學生綜合音樂素質與古箏彈奏技巧的培養(yǎng),不過在教學實踐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大大影響了古箏教學的有效性。本文以問題為導向,研究了高校古箏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古箏作為音樂專業(yè)領域內的一門學科,在教學上與其他學科有很大的不同,要求學生必須具有很強的主體意識,才能保證整個教學過程的有效性。當前,有部分高校的教學理念還相對比較陳舊,在古箏教學中仍然是采取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手段,這使得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缺乏有效性,教師過多地占據了學生的意識空間,而學生的主體意識會隨著時間無限弱化。學習古箏本身應當是一個充滿趣味的過程,而傳統(tǒng)教學手段會使得整個教學環(huán)境變得機械而單調,進而逐漸喪失對古箏的興趣,這對于教學有效性的保證來講是災難性的[1]。
古箏除了是一種傳統(tǒng)樂器之外,還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門類,所以在教學中“技”與“藝”的平衡很重要。而當前大多數高校在古箏教學中存在認識上的誤區(qū),把大量時間用在演奏技術的訓練上,而對于古箏“藝術性”內涵方面的教學卻不夠重視。古箏的演奏不僅僅需要具備熟練的指法與高超的演奏技巧,還需要對古箏藝術史、音樂理論知識及音樂作品內涵等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夠使得古箏演奏過程中“技”與“藝”完美地融合。
要想提高高校古箏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從轉變教學思想做起,時代的進步帶來了教育理念的轉變,要求教師必須從傳統(tǒng)的教學思維中走出來,結合現代社會發(fā)展的特征與青年人的特點,在教學中從“傳道、授業(yè)”者的角色轉變?yōu)椤敖饣蟆闭叩慕巧?,通過良性的互動去引導學生樹立自我的主體意識[2]。
在現代化藝術觀念中,演奏技術層面的學習與訓練仍是古箏教學的重點,但不像傳統(tǒng)教學中所占的比例那么大,除了指法、技巧練習之外,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yǎng)。當前,在教育理論學領域內有一些成熟的教學手段可以在古箏教學中運用,如多媒體、實踐示范及問題導向等。這些教學手段如果運用得當,便可以在古箏教學中發(fā)揮作用。創(chuàng)新不必拘泥于某一種形式或者某一個方向,古箏教師應當具有更加開放、活躍的思維,留意教學過程中的相關細節(jié),結合實際情況去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手段,開拓出一條更加寬廣的創(chuàng)新之路。
古箏作為我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文化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樂器,在三千余年的發(fā)展歷程中逐步形成了其自身的藝術屬性。因此,古箏演奏不只是指法、彈奏技巧的展現,而且是一個綜合性的藝術門類。在古箏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對學生綜合藝術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充分的認識,有意識地加強關于古箏文化、音樂作品的美學賞析及傳統(tǒng)國學文化知識等方面的教學。藝術修養(yǎng)本身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所以很難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去衡量其培養(yǎng)效果,教師與學生在平時都需要注意加強自身綜合藝術文化知識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去進行溝通交流,從而實現知識類型上的優(yōu)勢互補,全面提升教師與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此外,古箏演奏是展現音樂作品藝術魅力的過程,而不是去秀技巧,不過在演奏過程中適度融入一些自然、協(xié)調的肢體動作與面部表情,能夠使得整個演奏過程變得更加活潑,符合現代古箏文化發(fā)展的要求。
古箏是我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中的瑰寶,其優(yōu)美動聽、雍容大氣的音韻從古至今都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在物質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中西方音樂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已經成了一種必然的發(fā)展趨勢,各色的西洋樂器對于傳統(tǒng)民族樂器形成了強有力的沖擊。古箏作為我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符號,在高校教學中,應當積極探求提高其教學有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