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靜
《升f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11)是羅伯特·舒曼于1833至1835年間創(chuàng)作的,屬于舒曼早期鋼琴創(chuàng)作的一部較成熟作品。作品中充滿了戲劇性和豐富的情感,筆者認為它是舒曼三首鋼琴奏鳴曲中最為杰出的一首。
舒曼的鋼琴作品,大家較為熟知的可能是《交響練習曲》、《大衛(wèi)同盟舞曲》、《克萊斯勒偶記》和《C大調幻想曲》,但是他的三首奏鳴曲卻被稱為“自傳性”作品。舒曼在這首《升f小調鋼琴奏鳴曲》中的題詞為“獻給克拉拉—弗洛列斯坦和約瑟比烏斯”,并將其稱作是對他未婚妻克拉拉“唯一的心聲”。①
本文將對這部作品四個樂章的曲式結構、音樂形象、技巧難點、速度與力度幾個方面作簡要的闡述與分析,希望能為廣大的音樂愛好者與演奏者更好地理解、演繹此作品提供一些思路與幫助。
從結構上看,第一樂章(序曲,稍慢的柔板—活潑的快板)為奏鳴曲式,由序曲(第1至52小節(jié))、呈示部(第53至175小節(jié))、發(fā)展部(第176至331小節(jié))和再現部(第332至419小節(jié))組成。
接下來引出第一樂章的主體部分,這里的速度為活潑的快板,升f小調,拍。呈示部主題輕快活潑,具有凡丹戈舞曲的特征。它由兩個動機組成,這兩個動機都源于克拉拉創(chuàng)作的《四首特征小品》(作品5)中的第四首《女巫之舞》。在《女巫之舞》開端,克拉拉用了一個搖擺的減五度音程,舒曼將其改為純五度,用于呈示部主題的第一動機,并在尾音上方加入小二度,構成變化音(升c—d—升c)。這兩個重要的素材,早在序曲部分(純五度:第26至30小節(jié)的低聲部;變化音:第10至11小節(jié)的高聲部)就有所體現,并且作為紐帶貫穿于整部作品。在主題的第二動機處(第54至56小節(jié)),舒曼標注了“凡丹戈主題”(Fandango—Thema)。凡丹戈是一種西班牙民間舞蹈,表演時由吉他和響板伴奏。舞蹈以慢速開始,逐漸變快,最后伴隨著音樂的戛然而止,舞蹈者亮出優(yōu)美的造型。呈示部的副題(第146至175小節(jié))從升f小調轉入了關系大調A大調,其圣潔的旋律、延綿的線條、豐滿的織體,如同從教堂里傳來的贊美詩。發(fā)展部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呈示部主題的擴展與轉調,第二部分在f小調上再現了序曲A段的主題(第267至279小節(jié))。再現部始于第332小節(jié),主題和副題都回歸于升f小調。
從技巧方面看,此樂章有大量的和弦段落,具有速度快、篇幅長的特點。要想始終保持清晰、有彈性的聲音和舞蹈的律動感,更是難上加難。演奏者應注意放松肩膀、手臂,撐起掌關節(jié),手指立住,力量往旋律聲部的手指傾斜,輕松地抖動手腕,下鍵快而短。踏板在八分音符上輕踩,在十六分音符上抬起。技術較難的片段可以先用節(jié)拍器進行慢速的三個音一組的練習,然后逐步加快。攻克技巧難關后,需要去找到一個合適的演奏速度,因為速度是音樂的脈搏,合適的速度對音樂的完美展現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還需要仔細地閱讀譜子上的力度標記。它不僅是作曲家對音量、音響上的要求,也反映了作曲家內心情感的變化。
例如:呈式部第123小節(jié)至發(fā)展部完結明確地寫有速度標記:piu lento-un pocoritenuto-a tempo-ritardando;a empo-vivo-animato;un pocopiulentovivacissimo-semprevivacissimo;piu lento-in tempo-vivo-Animato。至此,舒曼用了三次由慢變快的速度,如果結合力度標記來看,在每次減速的地方(piu lento),都會寫有p或者pp,每次提速(animato;vivo)都會從弱開始做大幅度的漸強,直至f、ff、fff。它為我們展現了凡丹戈舞曲的獨特魅力,另一方面,這也體現了舒曼創(chuàng)作中內心矛盾復雜的情感變化。
第二樂章(詠嘆調)是三部曲式(A—B—A’)。旋律源自于舒曼1828年創(chuàng)作的藝術歌曲《致安娜》,是根據肯納(Kerner)的同名詩譜曲而成的。作品旋律凄美動人,訴說著對遠方愛人的思念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這個樂章中的A段主題早在序曲部分出現(第一樂章,第21至38小節(jié)),B段主題(第15至27小節(jié))采用了與A段對話的形式,旋律由高聲部轉入低聲部,伴奏音型由沉靜的和弦變成流動的琶音,調性由A大調轉為F大調,音樂變得溫暖而甜蜜;再現部(第27至41小節(jié))回到A大調,其后出現了四小節(jié)的尾聲。它先在高聲部引用了A段主題的前半句,隨后在中音區(qū)內聲部加以重復。旋律不斷地不完整再現,讓結尾留下懸念,耐人尋味。
第二樂章單純從技術看并不困難,但是想要彈奏出純凈的聲音和優(yōu)美的旋律也得仔細琢磨一番。比如在演奏A段主題時,需要把握好聲音的層次,突出高聲部及帶有旋律的內聲部,起支撐作用的低聲部次之,中間的聲部盡量控制得輕。音樂要有方向感,句子間需要有呼吸。這段筆者建議使用音后踏板,換干凈每個和聲,并保持音樂的連貫。
速度上看,此樂章的開端標有“Aria”(詠嘆調),替代了常用的速度標記。在彈奏前運用氣息自然地唱出旋律,能幫助我們找到相宜的速度。整個樂章的力度僅僅是pp和p,中間有一些小起伏,要強調的音上標注了sf。因此,我們需要在“輕”的范圍內做出聲音層次的變化和音樂的起伏。
第三樂章(諧謔曲與間奏),諧謔曲通常指快速三拍子的短小樂曲,詼諧、活潑。但是筆者認為,這個諧謔曲樂章,以及舒曼的《幽默曲》(作品20)中,更多表現的是諷刺和傷感。
這個樂章由五部分組成:一個主要部分加上兩個對比強烈的插部(A—B—A—C—A),這種獨特的結構也成為舒曼后來的交響樂、室內樂諧謔曲樂章中的標配。②
諧謔曲共有三部分(A—B—A)。A段為升f小調,由兩手輪流演奏跳躍的下行八度動機,連續(xù)的、帶空拍的附點音符緊隨其后。表現出弗洛列斯坦精力充沛、任性倔強的個性。B段為A大調,是輕盈的三拍子舞蹈。此刻約瑟比烏斯儒雅精致、風度翩翩的形象與之前的弗洛列斯坦形成強烈對比。間奏(C段)是在一篇四首聯(lián)彈的手稿基礎上形成的。③它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雄心勃勃的、富有英雄主義色彩的D大調波蘭舞曲,第二部分是充滿悲劇色彩的一段宣敘調,隨后直接切入A段主題。
在第三樂章的所有樂段中,B段的織體最為復雜,在演奏中有一定的難度。它由三個或四個聲部組成:二度音旋律與兩個抖動的三度音程在中聲部與高聲部交錯出現,低聲部先為跳躍的八度,然后分解為持續(xù)音和連奏的二度音兩個聲部,接著是斷奏的短琶音,最后為連奏的八度半音階。此段,不僅需要保持主次聲部的平衡,做出聲音的層次,還需要賦予每個聲部不同的音樂形象,而低聲部又包含了四種截然不同的特性。筆者認為,演奏者可以先分聲部進行練習,然后疊加到兩個聲部,最后再嘗試所有的聲部。
第三樂章中的每個段落都有詳細明確的速度標記。A段:極快的(Allegrissimo);B段:更快的(piu Allegro);C段:慢板(Lento)、自由的(Ad libitum)。在力度上:從ff到pp跨度極大,有著鮮明的對比。演奏者應把握好速度、力度變化的尺度,既做好細節(jié),又顧全總體。
第四樂章(終曲,稍莊嚴的快板—更快的快板),筆者最喜歡的一個樂章,有著最能觸動人心的旋律。它呈現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充滿了戲劇沖突,如同在上演一部大型的意大利歌劇。但因為內容多、變化快、轉調頻繁,筆者認為某些素材之間缺少聯(lián)系與過渡,在銜接處會稍顯突兀。整個樂章為奏鳴曲式,沒有發(fā)展部,卻增添了尾聲(Coda) ,這也體現了舒曼在寫作手法上的創(chuàng)新。
從結構上看,主題(第1至16小節(jié))是三部曲式(A—B—A’),它重復出現四次,是整個樂章核心素材。A段(第1至8小節(jié))由莊嚴的、強有力的和弦組成,分為兩個句子,舒曼在此用了對稱的寫法(4+4小節(jié))。句首的動機可以在第一樂章主部(第98至100小節(jié)的高聲部和第179至181小節(jié)的低聲部)找到雛形。B段(第9至12小節(jié))的旋律親切溫柔,也用了兩個對稱的句子(2+2小節(jié)),雖然節(jié)奏上沒有變化,但卻改變了句法和力度,縮減了句子的長度。
副題(第16至49小節(jié))包括四個素材。首先,跳躍的音符和桀驁不羈的個性不禁使人聯(lián)想到第三樂章的開場。隨后,音樂優(yōu)雅迷人,舒曼在此標注著“精致纖細地”(delicato),后面再現處標則有“親切溫柔地”(tenerament)。接著,傳來抒情的合唱詩句,仿佛是第一樂章副題的延伸。最后,回到本段的第二素材,其后加以變奏,由單音改成八度和弦,力度為ff,與前形成強烈對比。
在一串光彩奪目的、炫技性的和弦后出現了第三主題(第160至176小節(jié))。在此處,作曲家巧妙地把第一樂章凡丹戈主題動機融入這段憂傷的旋律中,為了避免單調還對此賦予了和聲與節(jié)奏的變化(A—B—升C,升C—C—B)。緊隨其后的是再現部(第190至396小節(jié)),尾聲(第396小節(jié)起)將全曲推向高潮。
本樂章出現了很多力量型的八度和弦:如開頭、第114至125小節(jié)和結束段。這些地方不僅在音量上要求“響”,而且需要鋼琴模仿交響樂隊,奏出氣勢恢宏的效果。演奏者需要對聲音有所想象,演奏時的肩膀、手臂和手要融為一體,手指稍離開琴鍵,用手臂的動作,從上至下彈奏,使聲音聽起來堅韌挺拔。同時可以借助踏板增加音量。樂章開始部分,踏板在小連線的第一個音和四分音上輕踩;第114至125小節(jié)用短踏板,空出休止;結束段踏板保留時間逐漸變長,多用音后踏板。
舒曼在Coda部分標有四次提速:Allegro piu、accelerando、sempre accelerando、stringendo molto 。力度上采用了對比的手法:ff—pp—ff—pp—cresc.—ff。如此戲劇性手法給與人們帶來感官上的沖擊和心靈的震撼。
演奏者在學習演奏作品時,不僅要清楚曲式結構與音樂形象、攻克技巧難關、把握好速度力度的變化,更重要的是,還要通過自己的演奏把音樂中巧妙的構思及豐富細膩的情感傳達給聽眾。舒曼用“克拉拉”的旋律作為主部主題,并將其以不同形式在整部作品中不斷再現,既表達了對克拉拉滿滿的愛意,又充分體現了他的浪漫主義情懷。
(注:本文樂譜版本為Ernst Herttrich:Schumann Klaviersonatefis-moll Opus 11,G.Henle Verlag,Muenchen 1981)
注 釋:
①Robert Schuamann:Brief an Clara .Hierzitiertnach:Georg Eismann.Robert Schumann.Eine Biographie in Wort und Bild,VEB Deutscher Verlag fuer Musik,Leipzig,1964.S.14.
②Ulrich Tadday.Schumann Handbuch,Stuttgart,2006.S.236.
③Ulrich Tadday. Schumann Handbuch,Stuttgart,2006. S.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