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武都民俗文化豐富多樣:典雅厚重如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武都魚龍高山戲;久傳不衰至今盛行安化、兩水等地的民間盛事“趕賽”;粗獷質樸的木雕、栗玉硯;享譽省內外的武都特色美食酸菜、洋芋攪團等等,可謂是種類繁多?!耙环剿烈环饺恕?,民俗文化的傳承對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普適性意義。
【關鍵詞】民俗文化?傳承?第二課堂
但現實是,學生一提起熟悉的西方節(jié)日說得頭頭是道,而對自己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卻相當陌生。正是基于以上認識,如何借助第二課堂,巧妙地將武都民俗文化融入其中,激發(fā)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的熱情,使武都優(yōu)秀的民俗文化得到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繼承,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今天,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一、民俗文化與第二課堂結合的原則
本著“受歡迎、易操作、有意義、利傳承”的原則,研究人員多方調查、實地考察,尤其結合學生問卷《家鄉(xiāng)民俗知多少》和《在第二課堂上,你喜歡用哪種方式理解并傳承武都民俗》,對內容進行相應篩選,合理安排,從中選出適合第二課堂開展的內容。
二、民俗文化與第二課堂結合的內容
1.戲劇類:《武都戲劇之武都魚龍高山戲》、《武都戲劇之三倉燈戲》等;
2.民間曲藝類:《遺失的美好之階州唱書》、《祭祀舞蹈之羊皮鼓舞、郭河鄉(xiāng)師貢子之舞》等;
3.傳統(tǒng)工藝類:《武都劉淑霞栗玉硯》、《角弓罐罐酒》、《編背簍》、《打草鞋》等;
4.廟會文化類:《官堆社火》、《角弓陳家壩祭神》、《賽會》、《卜卦》、《隆興四月八廟會》等;
5.飲食文化類:《武都釀皮子》、《武都涼粉》、《甜醅》、《馬營的腌苦根》等;
6.民間游戲類:《玩鐵帽搶》《拷雞兒》、《攻碉堡》、《老虎扒皮》、《杠杠》、《跳山羊》、《皴子兒》等;
7.節(jié)令禮俗類:《春節(jié)禮俗》、《元宵禮俗》、《二月二禮俗》、《清明禮俗》、《端午禮俗》、《七月十五禮俗》、《中秋禮俗》、《冬至禮俗》、《十月一禮俗》、《臘八禮俗》、《小年禮俗》以及《紅白喜事婚喪嫁娶禮俗》等;
8.民間傳說類:《墩郭城與米倉山》、《朝陽洞前仙人橋》、《游龍川的由來》、《雞石壩的由來》等;
9.方言及民謠類:《武都方言》、《武都歇后語》、《武都民謠》等。
三、民俗文化與第二課堂結合的策略
1.專題講座做橋梁,專家學者做主角,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構建第二課堂新型模式,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2.實地參觀、訪問,親身實踐。學生拍照留念,做美篇,抒感想。
3.以武都民俗文化為基礎,開發(fā)本校特色校本課程,比如編寫《武都民俗文化》的系列校本教程,包括《武都節(jié)令習俗》,《武都高山戲》、《武都傳統(tǒng)工藝》及《武都美食》等九個系列。
4.以學科滲透為契機,開展武都民俗文化進第二課堂的特色課程教學模式探索。以語文、歷史、政治、地理及音樂、舞蹈、美術、體育等學科為主,開展相應的第二課堂活動,比如語文課的作文競賽、演講比賽;政史地的學科競賽;音體美的活動實踐課等,讓第二課堂活起來、動起來、親近起來,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傳承家鄉(xiāng)優(yōu)質的民俗文化。
5.立足第二課堂,組建形式多樣的學生社團,如“高山戲”戲劇社、“雕刻繪畫”、“舞龍舞獅”、“剪紙刺繡”工藝等社團,給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對社團活動每周進行一次評估,一次展演,對其中的優(yōu)秀之作給予獎勵和推薦,和武都電視臺做好銜接,及時宣傳報道,擴大影響面。
6.利用每學期的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鼓勵并支持民俗社團積極參加,展示風采。對其中的優(yōu)秀作品建展室、做美篇、廣宣傳,構建廣泛意義上的特色文化校園。讓學生既體驗民俗文化的原生態(tài)又感受民俗文化的時代性。
7.以節(jié)日為載體,借助學生熟悉的春節(jié)、端午、中秋等節(jié)日,將民俗專家請進校園,通過座談、聯(lián)歡、表演、游戲、競賽、展板、手抄報等形式,“讓民俗進校園”、“讓民俗活起來”在學生中變成常態(tài)。
8.通過活動開展,學校力爭形成開放、包容、進取的具有武都民俗文化特質的辦學特色,探索出一條自信、陽光的“文化強?!敝?。
9.用有獨到見解、獨特發(fā)現的研究的成果反哺家鄉(xiāng),努力成為武都文化的生力軍,為建設文化武都、美麗武都貢獻力量。
四、民俗文化與第二課堂結合的意義
1.引領學校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尤其是推動學校特色課程的開發(fā)及實施
將武都民俗文化引進校園,旨在引領學生了解民俗文化,了解家鄉(xiāng)歷史,提升人文素養(yǎng)。我們充分開發(fā)第二課堂活動,用民俗文化豐富課堂內容,創(chuàng)建我校特色民俗文化課程。以此來提高師生素質、提升學校品位,促進校園文化建設。以改進課程實施方式為重點,以增強學生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為主線,來推動學校的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
2.構建師生發(fā)展平臺,推動師生共同成長
當民俗與第二課堂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既能激發(fā)教師的學習熱情、教改意識,又能煥活教師的團隊合作意識;教師在相關專家的指導和引領下,會自覺地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參與、互動生成的學習中充分體驗民俗文化的魅力和魔力。民俗文化貫穿多種學科知識,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3.推動學校特色發(fā)展和內涵發(fā)展
武都民俗文化與第二課堂的結合對于“立德樹人”,培養(yǎng)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推動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而我校早已是“全國特色校”,現在,隨著卓有成效的民俗校本教材的開發(fā)和實踐;隨著民俗系列特色課程的實施,我校的“文化強?!钡男Ч找骘@現,學生歡迎、,家長支持、社會認可,一系列民俗活動的開展,不但擴大了學校的影響,而且將學校的內涵式發(fā)展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 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GS[2017]GHB0943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郭勤,女,漢族,甘肅隴南,本科,中學高級,研究方向:教育教學.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南市武都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