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松平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國家對掃除青壯年文盲和普及適齡兒童入學工作抓得相當緊。這些工作大部分落在我們小學教師身上。
我們學校僅有五個教師,每個教師一星期負擔20多節(jié)課,晚上還得負擔兩個教學點的掃盲夜校的教學工作。小學教學點還好,晚上大家聚攏來就可以上課。還有一個夜校點離學校有10里路,每星期老師輪流到那里上課,晚上要將近12點才能回學校休息,甚是辛苦。但再苦再累,我們也毫無怨言。因為當時掃盲教育被納入了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全黨上下干群都要響應和實施,誰也不敢違抗和怠慢。
當時還有一種特殊的教學方法———送教上門。我村有兩個住在高山上的適齡兒童沒有入學,入學率未達到百分之百。所以,我們采取了送教上門。
我和另外一個老師負擔一個住在離學校12里路的老古寨高山上的曾姓兒童。由于深山密林,家長不放心他一人到學校。這樣一拖,孩子8歲了,還在家放牛,跟家長下地勞動。針對這種情況,村里和學校決定每星期逢周二、周四由兩位老師翻山越嶺送教上門。
我們用硬紙片把生字寫好,背面寫詞語,裝在口袋里帶去直接教他識字,讓他反復誦讀,熟記于心。下次來時,我們就教他寫,此外再教5個生字。這樣,他一星期也可以學10多個字。農(nóng)閑時,我們到他家直接教他。遇上農(nóng)忙時,他要放牛、割草,我們就跟在他后面,斷斷續(xù)續(xù)教他識字。有一次,正逢農(nóng)忙時節(jié),我們?nèi)褙炞⒌亟趟R字,忘記提醒他放牛了,結果牛吃了別人家的莊稼,他家長還責怪我們不該教他識字,認為牛糟蹋了莊稼是大事。我們受累又受屈,真是有口難言。每次教完課后,我們就急匆匆趕回學校草草扒幾口飯,又得進教室上課。有一次,我身體不太舒服,下山時,頭有點暈,腳下一滑,骨碌碌滾下山去,幸好沒有大礙,只是擦破了點皮。
這樣送教上門堅持了一個學期,那名曾姓學生也能認識將近200個字,可以寫自己的名字和家用、農(nóng)用物品名稱。學期結束時,我們拿了學校一張一年級期末試卷給他考試,他考了60分(沒有教拼音字母)。
在送試卷給那名學生做時,家長看到孩子在老師的辛勤教育下有了進步也感激不盡,留我們吃早飯,還送了一大包梨讓我們帶回去請老師們品嘗。
我們那時送教上門走過的路程總共近500里。我認為這很值得。那一年我村的掃盲教育經(jīng)上級考核還獲得了獎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