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榮,周 琳
(長春大學 a.經濟學院;b.管理學院,長春130022)
2017年2月5日,中央一號文件發(fā)布。該文件旨在深入推進農業(yè)供給側改革,以國家糧食安全為基礎,圍繞市場的需求變化,以提高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促進農業(yè)和農村的發(fā)展。因此,本文從農產品供應鏈的角度出發(fā),用供給側改革的思維方法分析農民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的地位和利益現狀,并且為如何提高農民在供應鏈中的地位和利益提出相應措施。
農民又稱農產品生產者,是指長期從事農業(yè)生產,擁有農村戶籍,占有一定部分的生產資料,擁有生產和經營方面的自主權和決策權,獨立進行生產和經營的家庭或個人。這里特指的農民是普通生產者,他們流動性強、離散度大、區(qū)域性強、生產規(guī)模小、生產和投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主要的流通銷售場所為廣大的批發(fā)市場或農貿市場。
農產品供應鏈是指以農產品為對象,從市場導向出發(fā),由農資供應商、農戶、加工企業(yè)、分銷商、零售商以及相關物流企業(yè)等各環(huán)節(jié)企業(yè)構成的功能式網鏈。它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是一條連接各節(jié)點企業(yè)的物料鏈,而且還是一條農產品價值增值鏈,影響著供應鏈上下游的所有經營和交易活動?,F代農產品供應鏈使信息可以及時地在鏈條各成員之間傳遞,從而能夠信息共享和形成價格預警機制,提高各環(huán)節(jié)成員特別是農民抵抗風險的能力,增加農民收益,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
農產品本身具有靈活性、區(qū)域性、季節(jié)性以及分散性等多個特征,導致了農產品供應鏈與其他行業(yè)產品供應鏈不同,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供求不確定性大。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具有區(qū)域分散性,使得農產品的供給難以預測,同時,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具有波動性,消費者群體比較分散,且他們的需求具有多樣性,因而導致需求也難以確定。農業(yè)信息技術的相對落后,使得農產品在生產和加工時對市場的供求信息以及競爭者和合作者的相關信息難以掌握,而且農業(yè)生產具有很強的季節(jié)性特點,如果在很短的時間段內集中上市,供應量的增加會導致市場的價格有較大的波動,從而也增加了供應鏈的風險概率。
(2)各主體分散且流通環(huán)節(jié)較多。農產品供應鏈擁有很多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內的參與者也很多。農產品供應鏈各個節(jié)點企業(yè)的層次較多,它們之間的聯系密切。除此之外,農產品生產分散、結構復雜、品種繁多、數量龐大、流通環(huán)節(jié)多,使得農產品供應鏈更加錯綜復雜。
(3)市場力量不對等。農產品物流主體很多,從我國當前現有的農產品供應鏈模式來看,大部分農產品是由農戶生產出來的,與農產品市場其他主體相比較,單個農戶的生產力量還是很薄弱的。
(4)供應鏈對物流的要求高。由于農產品具有鮮活、容易腐蝕、難儲存等特點,農產品生產出來之后需要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包裝和保鮮等技術處理,同時也需要不斷完善冷鏈系統(tǒng)。
(5)供應鏈是合作鏈和價值鏈。從農產品的生產到消售,要經過加工和流通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需要各環(huán)節(jié)成員之間彼此進行緊密的合作。供應鏈的有效運行,為農產品時間和空間價值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因此,充分發(fā)揮整條鏈的作用,對供應鏈效益的增加具有重要的意義。
農民是農產品供應鏈中比較靈活的參與者,但在整個農產品供應鏈上,從規(guī)模、地位、利益等各方面看,農民都不是主體的參與者。在我國農村,一直以來以粗放的生產經營方式為主,農民為了短期獲得更多的效益,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了生產投入與銷售上面,單打獨斗,沒有形成整條供應鏈整合協調的意識,出現了很多“谷賤傷農”的問題,低價拋售,成本高,利潤微薄[1]。
農民是農產品供應鏈的起點,是一個大而散的供應源,與供應鏈中的其他主體形成了緊密的聯系和利益相關者關系,但是,農民在供應鏈中的角色特征往往被忽略。農民數量多、規(guī)模小以及分散和缺乏有效組織的特征使得農民在農產品供應鏈中地位和話語權上都處于弱勢。具體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2.1.1 農業(yè)生產規(guī)模小
在我國廣大的農村,農民基本上都是分散的生產者,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人均生產的面積一般為幾分到一畝,缺乏相互之間的合作基礎和利益驅動。在較小的生產規(guī)模和數量的情況下,農民在同下游環(huán)節(jié)的收購商進行談判協商時,容易處于弱勢,成為談判價格的接受者。
2.1.2 信息不暢通
農村遠離交易市場,往往對市場農產品的價格、銷售、流通等信息的接收受到限制,于是出現很多盲目生產的情況,導致最后產品的滯銷,或以很低的價格出售,損失嚴重。同時,供應鏈的生產者是分散的農民,農村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后,還沒能夠建立起完整和有效的農產品信息平臺,使得不能與供應鏈上其他參與主體共享信息。因此,農民很容易在交易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遭受更多的損失。
2.1.3 交通方式和基礎設施落后
由于農民的農產品大部分來源于戶外的田地里,物流方式所用的承載工具目前還是比較單一,通常以完全“裸露”的運輸為主體方式。散裝、散卸、散運的現象在農村十分普遍,這些方式使得農產品的受損程度增大,而且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率也非常高,與農產品流通相應的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
2.1.4 農民文化程度低
當前,我國農民的文化水平仍然較低,他們所具有的知識文化和技能等儲備不夠。較低的教育程度使得農民無法對獲得的信息進行及時的理解和反應,無法對市場作出合理有效的判斷,由于需求無法判斷,農民普遍比較盲目地生產。同時,農民在生產農產品的過程中,因缺乏相關的科學知識與技術手段,當面臨自然災害時,不能有效地提前預計以減少或避免損失的發(fā)生。這些顯然決定了農民在供應鏈中的弱勢地位,因而導致他們在整個供應鏈中所能分配到的利潤也很少。
2.1.5 抗風險能力低
農民的貨源大多以自己的種植和養(yǎng)殖為主,我國農產品價格一直比較低,這樣只能盡量減少成本,而目前農產品生產資料、農機等價格的變化對農民的利益沖擊很大,加上農業(yè)生產的自然屬性比較大,且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例如,2016年,我國南方洪澇嚴重,禽類養(yǎng)殖業(yè)也受到禽流感影響,大范圍地關閉活禽交易市場等。農民市場地位低,容易受到大型農產品供應商等的牽制,市場形勢如果發(fā)生惡意操縱的情況,農民不得已只能低價售賣,入不敷出。
農民作為農產品生產環(huán)節(jié)和供應鏈最上游的成員,所獲得的利益比較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2.1 農民的利益實現方式
我國目前農村農民利益實現方式如圖1所示。
圖1 目前我國農村農民利益的實現方式
(1)“農民”+“農貿市場批發(fā)商”。農民通過直接將農產品銷售給農貿市場的批發(fā)商來獲取收益,從而實現利益[2]。批發(fā)商相對于農民而言,在經營規(guī)模、知識水平、專業(yè)技能和相關談判技巧等方面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在這種方式下,農民的弱勢比較明顯。
(2)“農民”+“農村經紀人”。農民通過直接將農產品銷售給農村經紀人,從而實現利益。農村經紀人作為獨立的經營主體,通過在農民和批發(fā)商之間傳遞關于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信息,并且提供農產品流通等服務而獲得收益。相對于農民來說,經紀人在市場信息、產品供求信息、談判技巧上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農民處于相對的弱勢,獲得利益相對較少。
(3)“農民”+“加工企業(yè)”。農民通過直接將產品銷售給加工企業(yè)獲得收益。相對于農民來說,這些加工企業(yè)比農民具有更大的生產規(guī)模和較高的知識和技能水平,使農民所獲得的利益相對較少。
(4)“農民”+“消費者”。農民大多數情況下是直接零售給消費者,出售的農產品的數量也較少。同時,消費者數量較小而且是分散購買,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按照市場零售價格出售,這種利益實現方式對供應鏈的影響也很小。
2.2.2 利益分配狀況
農產品從最初的生產環(huán)節(jié)到最后的銷售環(huán)節(jié),中間要經過生產、收購、加工、運輸、批發(fā)和零售等,在此過程中,農產品的價格形成、傳導機制和利潤分配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在農產品的供應鏈中,農民基本上是處在一個投入力度大、耗費時間長、承擔風險大、獲得利潤很少的水平上。具體情況如表1、表2、表3所示。
表1 農產品產銷各環(huán)節(jié)的成本與利潤對比情況 單位:(元/斤)
數據來源:農業(yè)部《農產品價格形成及利潤分配調查》報告。
表2 2017年吉林省部分農產品農村收購價和市場零售價對比情況 單位:(元/斤)
數據來源:中國農業(yè)信息網、綠果網。
表3 吉林省農產品生產者價格指數(上年=100)
數據來源:吉林統(tǒng)計年鑒。
表1顯示,農產品在每個環(huán)節(jié)所獲得的利潤相差很大,并且從生產環(huán)節(jié)到零售環(huán)節(jié)的所得利潤逐漸增加。表2 顯示,通過對比農村農民手里的農產品的收購價格與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可以明顯看出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價格也相差很大。表3顯示,農產品生產者的價格指數從2012年到2015年基本上呈現一個下降的趨勢,說明農產品價格在下降。因此,從3個表中的情況看出,農民在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售價和利潤上與其他環(huán)節(jié)有很大的差別,生產價格指數近幾年不增反減,導致農民在供應鏈中獲得的利益相對較少。
2.2.3 利益保障狀況
當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中的農民利益保障水平比較低,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人為因素使得農產品的價格和銷售受到影響。因為農民抵御風險的能力低,自身知識水平差,其他專業(yè)技能低,容易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無法準確預測市場情況,因此,利益保障水平低[3]。例如,農民由于自身掌握的信息不夠,沒有一定的引導,想當然地擴大生產,大量產品集中上市,導致“賤賣傷農”的現象屢屢發(fā)生。
(2)自然因素導致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受到影響。農產品的生產具有自然屬性,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qū),農民的收成好壞絕大程度取決于當年生產的自然條件,如降水量、日照時間、土地肥沃程度等,而且農民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弱,一旦發(fā)生洪澇、干旱、蟲災,農民的生產會受到嚴重的影響,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農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3)市場供求變更因素使得農產品價格和銷售受到影響。農民對農產品市場信息的獲得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往往根據以往經驗,導致生產也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出現一段時間集中生產和上市的局面,引起市場的供求不平衡,使得農民的利益受到損害。例如,近幾年來,大白菜的價格一直處于低價水平,大量白菜滯銷,市場供給量遠遠大于需求量,經銷商為了轉嫁風險也改變其經銷蔬菜的種類,使得菜農的利益更加難以保障。
(4)在供應鏈中的弱勢地位因素導致農民的利益保障程度較低。在農民這一環(huán)節(jié),農產品賣出價格基本比較低,加上農民投入的生產資料成本、消耗的大量時間、承擔的風險,造成收益很低。但是,農民手中的農產品經過經銷商或者其他供應鏈主體時,他們所獲得的利潤要比農民多得多。
通過上述對農民在農產品供應鏈上的利益實現方式和利益保障程度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幫助農民增收是當前發(fā)展壯大農產品供應鏈的主要目標。農民在農產品供應鏈中實力較弱,有必要采取相關的對策,以避免將農民排除在了價值鏈之外。因為農民利益的提高,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有利于調整生產結構,提高產品流通效率;有利于提高農民在供應鏈中的地位和話語權,帶動整個供應鏈效益的提升,使供應鏈不斷得到優(yōu)化,從而促進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的不斷發(fā)展。
農民素質不高是農民在供應鏈中處于弱勢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4]。為此,筆者認為:①提高農民對受教育的認識,擴大受教育的年齡范圍,尤其是在一些比較貧困的農村,積極鼓勵農民參加成人教育,為農民提供學習的機會;②鼓勵農民參加各種技能培訓,加強對相關知識及技能的掌握,提高農民自身應對市場波動和各種風險的能力,尤其是增強市場的合約意識;③加強農民對先進的農業(yè)生產方式的學習,提高農業(yè)機械使用率,加大對資源和生產資料的利用,從而促進農業(yè)生產的現代化水平和效率的提升,從源頭上提高在供應鏈上的整體競爭力。
與其他主體相比,農民在生產規(guī)模和談判力方面都處于劣勢。因此,農民應考慮積極參與農業(yè)組織,如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社、養(yǎng)殖公司等,便于為農民提供農資供給渠道和與農業(yè)生產有關的信息、技術等服務,可以使農民節(jié)省大量成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生產上,有利于提高產量、提高農民收益。
事實上,當農業(yè)生產遇到風險時,農民對風險可能有所察覺,如價格波動、疫病風險、違約風險、自然災害等,但大多數人感覺力不從心[5]。當價格下跌時,農戶會期待價格上升再賣出,但大多數情況下,售價反而持續(xù)下跌,農民因此遭受更多的損失;當售價較高時,農民為了短期得到更多的收益而忽略與下游環(huán)節(jié)長期合作的利益,會選擇違約;當市場出現供給過多導致價格下降時,購買商轉嫁風險、壓低價格,或選擇違約,這都會導致農民利益遭受損失。因此,提高農民對抗風險的能力與意識對保障農民的利益非常重要,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加強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疫病預防和抗疫措施的完善,提高農民市場合約意識,積極宣傳應對風險的知識,加強先進生產管理技術及手段的應用。
加大農民補助力度,在政策上給予優(yōu)惠和支持;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與指導,加大對農村公路建設的資金投入,重點投向農村水、路、電、沼氣等農民最關心的生產生活設施,按照國家標準,從種子、農藥、化肥各個方面設立生產標準,促進農業(yè)科技成果推廣,這將有助于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助于保障農民的利益得以實現。
農產品供應鏈的主要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因此要積極向農民推廣和宣傳,推動農民參與到供應鏈中去,把自己當成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員。同時,應積極發(fā)展評價較高的訂單式農業(yè),憑借有效的訂購合同,使得農民擁有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代銷渠道,讓農民有機會去參與流通領域利潤的再次分配[6]。
不斷加強農村網絡設施建設,建立農產品信息網絡平臺,培養(yǎng)農村信息技術人員,加大對與信息相關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使農村每家每戶都能利用網絡來獲取相關的農業(yè)信息。
目前,農產品的流通備受關注,若要農產品能夠順利通過流通實現價值,并使其儲存和加工工藝提高,就要加快新農村建設。要大力倡導新的農產品流通觀念和方式,發(fā)展現代農產品物流,并且制定相關政策法規(guī)加以規(guī)范,為農民的農業(yè)生產提供有力的后續(xù)渠道支持。
通過從供應鏈的角度來研究農民在供應鏈中的地位和利益保障問題,有利于實現農民利益提升,解決農民收入少的問題,對促進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單單憑借農民自身的能力和素質是很難改變其在供應鏈中的弱勢地位,政府既要鼓勵,還要扶持和規(guī)范。農民和供應鏈中其他主體是相關協作的伙伴,也是利益共同體,農民應更多地形成一種供應鏈的思維,不斷尋求與其他主體的合作方式,以此來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獲得更大的利益,依靠供應鏈的優(yōu)勢達到增收的目標。
[1] 駱慶國.供給側結構改革思維下農產品供應鏈的完善策略[J].商業(yè)經濟研究,2016(18):157-159.
[2] 劉兵. 基于農戶與消費者利益的農產品供應鏈整合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yè)大學,2013.
[3] 陳元藝. 基于供應鏈聯盟的小規(guī)模農產品生產組織利益保障機制研究[D]. 成都:西華大學,2012.
[4] 郭欣旺,李瑩,周云鳳.小農戶加入現代農產品供應鏈的思考[J].農村經濟, 2011(2):97-99.
[5] 余波.農產品供應鏈中的小農戶策略[J]. 商場現代化, 2007(5):153-154.
[6] 于春榮. 增加農民收入的戰(zhàn)略性思考[J]. 長春大學學報,200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