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它讓我們看到了宋代繁華的市井生活,讓歷史與現(xiàn)代有了連接。湖南衡陽退休工人馮樹元卻用12年,用執(zhí)著和毅力雕出了三維立體的《清明上河圖》。長7米、寬0.7米、高0.25米的樟木之上,騎馬的官吏、叫賣的小販、城樓、屋舍,近千物件羅列其上。
馮樹元退休前在拖拉機廠工作,他并不是木匠,但卻擁有一顆匠人之心。為了雕刻《清明上河圖》,老馮跑到廣州,查找參照圖,又跑遍周邊縣市,尋找樟木,手中用來雕刻的工具,都是從車間及家中翻出的廢棄銼刀、鋸條、縫衣針……12年來,他幾乎木不離身,刀不離手。雕刻中,鋒利的刀具經(jīng)常割傷手,衣服上也留下不少血漬?!耙陨鼮槟ナ?,蘸十二年夕陽,鐵杵終成針……夏裹一身汗跡,冬夾兩懷抖顫,手指閃血光,胸前顯刀痕?!痹谧髌啡客旯ず蟮?016年重陽夜,“老”文藝青年馮樹元寫下了自己的感懷。
其實,早在2013年,老馮全立體《清明上河圖》鏤空樟木雕刻就已經(jīng)基本完工,但一個始料未及的難題讓他有些不知所措——已經(jīng)雕刻完成的一米多的作品已經(jīng)上漆,但后來卻怎么也買不到當年的那種漆。使用不同的漆料,完整的《清明上河圖》雕刻將會出現(xiàn)兩種顏色。
然而,2016年10月拼裝完整的《清明上河圖》,4塊木板上的所有雕刻顏色一致。原來,為了統(tǒng)一作品色澤,年近古稀的馮樹元又用了三年時間將已雕刻好的第一段重新雕刻了一次。
12年的堅守和精湛的雕刻技藝,讓人由衷地豎起了大拇指。
(綜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