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董仲舒論語學視野下的政治哲學探微

        2018-01-23 22:23:29
        南都學壇 2018年3期
        關鍵詞:王道董仲舒天道

        張 永 祥

        (復旦大學 哲學學院,上海 200433;南陽師范學院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南陽 473061)

        董仲舒作為漢代思想文化的代表,一方面高舉儒學的大旗,重新確立了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為儒者宗”;另一方面“始推陰陽”,兼采百家,完成了對儒家傳統(tǒng)思想資源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整合與創(chuàng)新。《賢良對策》(以下簡稱《對策》)云:“道者,所由適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薄洞呵锓甭丁ぞA》篇中亦云:“吾按《春秋》而觀成敗,乃切悁悁于前世之興亡也。”可見,董仲舒是接著孔子的“仁義禮樂”說的,《論語》是他思想的起點;他讀《春秋》是為了“道往而明來者”,從前世興亡的經(jīng)驗中抽繹出指導現(xiàn)實政治的“道”(政治哲學)。這里所說的論語學,不僅指以《論語》為文獻載體的嚴格意義上的孔子倫理道德思想,也包括孔子后學對孔子言行的追記以及對孔子思想的傳述與詮釋?!洞呵铩纷鳛榭鬃拥氖穼W著作,其中涉及的各種思想原則非常隱晦,董仲舒公羊?qū)W對《春秋》進行的各種解讀也都是建立在對論語學的理解和運用的基礎之上,故本文把董仲舒的公羊?qū)W納入廣義的論語學范疇加以討論。至于政治哲學,至少應當包含如下兩方面的內(nèi)容,首先需要圍繞人類社會過去或當下的政治現(xiàn)象和政治體制進行系統(tǒng)的反思,其次是從宇宙觀和歷史觀的高度為現(xiàn)實政治活動和政治體制架構(gòu)提供“理念基礎”[1]和“政治價值根源”[2]。

        董仲舒的政治哲學肇始于漢武帝繼位之初的一次制問。據(jù)《漢書·董仲舒?zhèn)鳌份d,漢武帝當時提出的問題主要涉及三大范疇:天道、人道與王道。從這三大范疇引申而來的問題包括:天命與人為之間的關系問題;人的情性與教化之間的問題;政治思想的選擇與王道政治的實現(xiàn)問題①??梢哉f,漢武帝的天人三問集中概括了中國古典政治哲學的三個基本命題:政治的必然性或正當性問題;政治的可能性或必要性問題;政治的目的性或合目的性問題??偟膩砜矗@三個問題不僅反映了漢武帝追求開啟盛世契機的迫切愿望,也折射出西漢初期人們精神世界普遍的困惑與反思。在時代思潮與漢武帝之問的激發(fā)下,董仲舒以論語學為基礎,從以上三個方面的反思入手,為漢代政治哲學提供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理念基礎和政治價值根源。

        一、天道:討論天的三個理論維度

        天道問題是漢代政治哲學的基本問題之一,需要回答政治的必然性問題,也就是政治為什么是正當?shù)?。董仲舒的思考和回答是慎重而全面的,我們不能簡單理解成“為王?quán)神授尋找理論依據(jù)”[3]。其一,董仲舒在談及“受命于天”的問題時,與孔子談“畏天命”時所秉持的態(tài)度一致,都是沿襲《詩經(jīng)》時代以來的傳統(tǒng)語境:文王德行粹美,克配上帝,但天命靡常(《詩經(jīng)·大雅·文王》),你們應該“畏天之威,于時保之”(《詩經(jīng)·周頌·我將》)。其二,董仲舒提到天乃“百神之君”的地方僅有《郊語》與《祭義》兩處,遠不足以代表他的學術思想研究的方向和重點。其三,董仲舒更多是從“數(shù)”的角度討論天道,他說:“天、地、陰、陽、木、火、土、金、水,九,與人而十者,天之數(shù)畢也?!?《天地陰陽》)這里的天數(shù)顯然是指天道的構(gòu)成、秩序與規(guī)律等方面的內(nèi)容,同時也隱含著濃厚的《論語》式人文主義情懷,與宗教神學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這表明,他的哲學追求的是“萬事萬物最高的真理,最后的依據(jù)”[4],是對“超驗理想”的“哲學方法論的反省”[5],而不僅僅是做王權(quán)的附庸。從具體文本出發(fā),我們發(fā)現(xiàn)董仲舒的天道思想其實包含著三個相互關聯(lián)的理論維度:天、元、仁,即從天的角度討論宇宙觀,從元的角度討論歷史觀,從仁的角度討論價值觀。

        首先,董仲舒的宇宙觀是一種符合儒家思想原則的宇宙循環(huán)論,而不僅僅是“一套空間形態(tài)的理論”“空間統(tǒng)攝一切性質(zhì)”[6]。如果僅僅把董仲舒的宇宙觀看作是一種機械的宇宙構(gòu)成論的話,將很難給人類社會治亂廢興的歷史提供形而上的理論依據(jù),而王道政治的興衰問題恰恰是漢武帝和董仲舒對話的重點。這顯然不符合董仲舒政治哲學的理論設計需求?!豆僦葡筇臁吩疲?/p>

        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為一端,地為一端,陰為一端,陽為一端,火為一端,金為一端,木為一端,水為一端,土為一端,人為一端。

        這里的“天”有廣狹二義,第一個“天”是廣義的天,可作宇宙觀看;第二個“天”指狹義的天,是宇宙的組成要素之一。從內(nèi)容上看,十端可分為三大類別。第一類是空間要素,即天地與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種要素作為宇宙的微觀構(gòu)成要素,既各有司職,又“比相生而間相勝”“五行相生”自有一套運行規(guī)律在起作用;它們與天地這兩種宏觀構(gòu)成要素一起,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宇宙模型。第二類是人的要素,董仲舒把人作為宇宙論中一個獨立的要素提出來,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理論創(chuàng)新。他認為,人能夠“下長萬物,上參天地”“超然萬物之上”(《天地陰陽》),宇宙中只有具備了人的要素才是完美的宇宙形態(tài),把孔子“重人”的人文主義精神傳統(tǒng)發(fā)揮到了極致。第三類是作為時間要素的陰與陽。

        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五行相生》)

        天無常于物,而一于時也。時之所宜,而一為之。故開一閉一,起一廢一,至畢時而止,終有復始于一。(《天道無二》)

        天之道,有序而時,有度而節(jié),變而有常,反而有相奉,微而至遠,踔而致精,一而少積蓄,廣而實,虛而盈。(《天容》)

        天之道,出陽為暖以生之,出陰為清以成之。(《暖燠常多》)

        董仲舒認為,宇宙的本源是氣,氣分為陰陽,陰陽再衍變出代表時間的四季。陰陽并不是兩個獨立的事物,而是氣的兩種不同屬性;氣的這兩種屬性在一定的周期內(nèi)有規(guī)律的變化,“終而復始”(《陰陽終始》),才有了四季輪回的時間出現(xiàn);萬物在陰陽的這種周期性變化中產(chǎn)生、成長,宇宙由單一到豐富、由空虛到充實。這是一種典型的宇宙循環(huán)論,它與道家宇宙生成論之間的最大區(qū)別在于:道家強調(diào)“有生于無,實出于虛”(《淮南子·原道訓》),“一”是從無到有的關鍵,并具備原始生成性:“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董仲舒不承認從無到有的過程,他的“一”的概念從一開始就是“天地之氣合而為一”的氣,只有時間性(始)和規(guī)律性(有序而時),而不具備生成性;“生生”的特性是從時間因素中派生出來的次生要素,即氣的陰陽流轉(zhuǎn)(生之、成之)。“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陰陽義》)董仲舒的宇宙循環(huán)論為解決人類社會治亂相繼的政治哲學命題提供了終極理論依據(jù)。

        其次,董仲舒從歷史觀的角度對天道哲學進行了深入思考,只是他在這個角度的討論重點是“元”而不是“天”?!霸迸c“天”從字形看皆從一,一聲之轉(zhuǎn),其意亦可相通?!端貑枴と烤藕蛘摗罚骸耙徽?,天?!苯寡吨芤渍戮洹罚骸耙徽撸?。”只是在董仲舒的論域中,“天”突出了“一”的空間因素,而“元”更強調(diào)其時間因素。“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漢書·董仲舒?zhèn)鳌?“《春秋》變一謂之元。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玉英》)董仲舒突出“元”的時間性有兩個目的。一是“貴微重始”,為人類歷史尋求天道依據(jù)?!吨卣吩疲骸霸邽槿f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痹诙偈婵磥?,元存在于“天地之前”(《重政》)的“無端之處”(《二端》),至微至細,是天道秩序的起點;而人類社會雖圣賢輩出、不斷追求并解讀天道,卻又走得磕磕絆絆、憂患重重;因此,一部人類發(fā)展史就是一部以終極天道秩序為主軸、不斷修正人類自身失誤的歷史。用董仲舒自己的話說就是:“《春秋》明得失,差貴賤,本之天?!?《重政》)“而欲以上通五帝,下極三王,以通百王之道,而隨天之終始?!?《符瑞》)二是正本清源,從人類歷史文化中尋求開啟王道盛世的鑰匙?!锻醯馈吩疲骸霸?,始也,言本正也?!彼^本,就是天地人三本,“天生之以孝悌,地養(yǎng)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立元神》)。三本之中,天本是指以孝悌為中心的祭祀文化,地本是指以田桑為中心的農(nóng)耕文化,人本是指以禮樂為中心的政治教化。三者相互補充,缺一不可。所謂正,也就是《乾·文言》所說的“元者,善之長也”?!罢逼鋵嵕褪菍Α霸弊鳛樯浦吹睦碚摳爬ǎ骸罢舱撸谔熘疄槿诵悦?。天之為人性命,使行仁義而羞可恥,非若鳥獸然,茍為生,茍為利而已?!?《竹林》)這里,董仲舒對“元”的歷史因素的強調(diào),既是對論語學的一種理論補充,也有力地維護了儒家思想在天道哲學中的主導地位。

        再次,從價值觀的角度講,仁即是元,因而仁也是天道終極意義的理論呈現(xiàn)。朱熹《周易本義》云:“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此,故于時為春,于人則為仁,而眾善之長也?!蓖鯌搿队窈!肪硎舱f:“《舜典》紀元日,《商訓》稱元祀,《春秋》書元年,人君之元,即乾坤之元也。元即仁也。仁,人心也。眾非元后何戴?后體元則仁覆天下也。即位之一年,必稱元年,累數(shù)雖久而不易。戰(zhàn)國而下,此義不明。”說元在人為仁,這符合董仲舒的思想主旨,但說“戰(zhàn)國而下,此義不明”則顯然與事實不符。

        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二端》)

        位尊而施仁,藏神而見光者,天之行也。故為人主者法天而行。(《離合根》)

        君人者,國之元。(《立元神》)

        霸王之道,皆本于仁。仁,天心,故次以天心。(《俞序》)

        仁與元在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方面具有很高的重疊性,這種思想認識最早起源于董仲舒,而“仁者天心”的觀念則是這種理論在價值觀方面的集中體現(xiàn)。這種價值觀念嚴格區(qū)別于道家思想。道家認為儒家的仁是對天道的片面理解,因而是本末倒置的*《道德經(jīng)》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薄肚f子·大宗師》:“回忘仁義矣?!惫笞ⅲ骸叭收?,偏愛之跡。”。董仲舒雖然接受了不少黃老思想,但在價值觀上仍然堅持了以論語學為中心的思想原則。他認為仁不僅不是片面的,反而是“天心”的體現(xiàn),即天的最高意志和最根本的屬性。

        圣人思慮不厭,晝?nèi)绽^之以夜,然后萬物察者,仁義矣。(《重政》)

        天志仁,其道也義。(《為人者天》)

        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王道通三》)

        如果說《重政》篇的說法還是踵武孔子思想的話,《二端》《離合根》《俞序》《為人者天》和《王道通三》的說法顯然已經(jīng)超出了孔子的仁學思想,董仲舒的仁學思想已不再局限于親親尊尊的倫理學領域,而是具備了超越的理論品格??偟膩砜?,董仲舒的天道哲學從三個理論維度極大豐富了論語學的思想內(nèi)涵,為其政治哲學的理論建構(gòu)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礎。這既是漢代天人感應思潮發(fā)展的大勢所趨,也是后出轉(zhuǎn)精的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使然。

        二、人道:對人性的反思與改造

        政治哲學說到底是關于人的哲學,董仲舒的人道思想集中回應的是政治的可能性問題,即有沒有可能以及如何可能對人進行政治管理和教化。先秦儒家政治哲學對人道問題的關注主要體現(xiàn)為對倫理的強調(diào)、對人性的思考和對教育問題的重視。董仲舒受時代風氣習染,在人道問題的反思中引入了天人關系的對比考量因素,但同時也堅持了人是目的的論語學思想原則。

        名則圣人所發(fā)天意,不可不深觀也。(《深察名號》)

        人道者,人之所由樂而不亂,復而不厭者,萬物載名而生,圣人因其象而命之。(《天道施》)

        名號之由人事起也。不順天道,謂之不義,察天人之分,觀道命之異,可以知禮之說矣。(《天道施》)

        在董仲舒的人道思想中,“名”是最基礎的觀念,其目的是“別物”,《天道施》的實質(zhì)是將“天意”落實到人類社會中去。董仲舒“名”的觀念固然來源于孔子的“正名”,但也有部分理論基礎來源于《周易》中的“象”。這個“象”不僅指物象,更重要的是指天象。凌亂瑣碎的物象是道家思想生發(fā)的重點,董仲舒更關注天象給人類帶來的那種雋永而深刻的宏觀啟示,故而強調(diào)“不可不深觀也”?!跋蟆迸c“名”的關系問題其實是一個典型的論語學命題,《周易·系辭下》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币话阏J為,《系辭》的這段描述是孔子對天人關系的樸素看法,其中的主導思想是承認人類文明取代宗教神學成為天人關系的紐帶,保持了論語學一以貫之的人文主義思想傳統(tǒng)。所謂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的八卦,類似于孔子正名說中的“名”。這兩方面思想的結(jié)合,就是董仲舒之“名”的完整內(nèi)涵。

        董仲舒承繼孔子正名思想說的首要目的在于求“真”,這個“真”在他看來就是“天意”。他認為“名”起源于人對“天”的敬畏、觀察和模仿,“《春秋》大元,故謹于正名”“名號異聲而同本,皆鳴號而達天意者也”(《深察名號》)。所謂“天意”,在董仲舒的政治哲學論域中既可與“真理”的概念等量齊觀,也可與儒家“止于至善”的觀念相提并論:“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為名。名者,圣人之所以真物也。名之為言真也?!睆恼握軐W的角度看,人道的重點在治理天下,“在審辨大”,名正是“大理之首章”(《深察名號》)。在董仲舒看來,“名號之由人事起也”(《天道施》),人們完善人類社會秩序的內(nèi)在需求是“名號”得以發(fā)生的內(nèi)在動力,而這種人類社會法則不可能只是空穴來風,它來自圣人對天道的正確理解和遵循,“圣人之所命,天下以為正”。只有真的東西才是有價值的東西,才可能成為人類社會的努力方向。名正則言順,綱舉則目張,人們自然樂于遵守這種既合天意又順人情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所謂“名倫等物,不失其理”(《盟會要》),做到了這一點,也就達到了董仲舒政治哲學的理想狀態(tài),“事各順于名,名各順于天,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深察名號》)。

        董仲舒正名理論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是深入考察人性,為政治的可能性問題提供人性論方面的理論依據(jù)。以董仲舒的眼光來看,孔子的正名理論不僅是“正百事之名”,也隱含著宇宙觀、價值觀、文化觀、歷史觀等多方面的考量,但卻缺乏對人性的深刻反思,因而其政治哲學的可能性問題顯得語焉不詳。子貢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何晏認為人性“深微,故不可得而聞也”。但從孔子“性相近也”的表述中,很難看到孔子對人性有多么深微的見解,甚至連持續(xù)的關注也談不上。嚴格來說,孔子的政治哲學并非不注重正名理論與實踐接軌的問題,只不過他是從“人情”的角度導入實踐領域*《論語·子罕》: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笨梢姡鬃映珜ФY順乎人情的原則,但態(tài)度有所保留。這反映了他擇善固執(zhí)的一面,即在道與人出現(xiàn)對立的情況下舍人情而取道義的價值取向。。所謂人情,也就是人之常情,屬于經(jīng)驗主義范疇。人情與人性相比,無論在理論的深入程度還是在指導現(xiàn)實實踐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差距,這也許就是子路當面批評孔子為“迂”的真正原因。從曾子和子思開始,有關人性的討論已經(jīng)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了,但儒家學者卻在性善與性惡的基本問題上產(chǎn)生了根本性的對立。董仲舒的人性論,實質(zhì)上是在試圖彌合儒家思想的內(nèi)部裂痕。

        首先,董仲舒認為人性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無所待而起,生而所自有也”(《實性》)。這種本能本身并無所謂善惡,但人秉陰陽而生,生而挾仁貪之氣,故有向善與向惡兩種基本潛質(zhì)。董仲舒把這種與生俱來的人性稱為“天性”,他說:“性者質(zhì)也。”這個質(zhì)也就是“生之自然之資”*《莊子·庚桑楚》云:“性者,生之質(zhì)也?!背尚⑹柙唬骸百|(zhì),本也。自然之性者,是稟生之本也。”的意思(《深察名號》)。這里的“自然”,并不是道家思想“自然而然”的意思,而是相當于荀子所說的“生之所以然”(《荀子·正名》)?!白匀弧钡暮x是:“不借助任何外力,依靠自己內(nèi)在的能量運動,是怎樣就怎樣?!盵7]可問題是,既然人性是一種自然本能,那人性中游移不定的善惡從何而來呢?從經(jīng)驗主義的角度來看,人性善惡問題幾乎就是一個死結(jié),因為它很難用單純的善或惡來界定,人性亦善亦惡,忽善忽惡,但更多時候更像是善與惡的混合體。董仲舒充分認識到了人性的復雜:“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惡惡之性,可養(yǎng)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若形體之肥臞,而不可得革也?!?《玉杯》)但是,他又巧妙地引入了陰陽理論,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困擾儒家學者數(shù)百年的難題。在董仲舒看來,人的本質(zhì)與天道同構(gòu),是一種特殊的氣。天道分陰陽,人身體內(nèi)同樣有陰陽之氣,只不過董仲舒稱之為“仁貪之氣”“天兩有陰陽之施,身亦兩有貪仁之性”(《深察名號》)。陰陽的運轉(zhuǎn)神妙無方,人性的善惡同樣復雜多變。

        其次,董仲舒強調(diào),他的人性論討論的是普遍意義上的人性,即“中民之性”;《實性》以此為前提,他把人性劃分為情和性兩個部分:性的本質(zhì)屬性為陽,陽的倫理特征是善,但性不是陽,陽也不是善;情與陰與惡的關系亦如是。很多人把董仲舒的性三品說或性善情惡說看作是他人性論的主體內(nèi)容,這其實是一種誤解。董仲舒強調(diào)“中民之性”而把“圣人之性”和“斗筲之性”排除在外,與其說是繼承孔子“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的說法而三分人性,還不如說是一種學術研究方法上的進步,因為他的人性論根本就沒有糾纏于人性的等級劃分,而是集中精力討論中民之性。從這種意義上說,他的人性論就是一種中民天性論。至于性善情惡,董仲舒認為,混而論之,“性情相與為一瞑,情亦性也”(《深察名號》)。析而言之,“性生于陽,情生于陰;陰氣鄙,陽氣仁。曰性善者,是見其陽也;謂惡者,是見其陰也”(《論衡·本性》)。但人性所表現(xiàn)出的善與惡并非人性的本質(zhì)屬性,而只是人性本質(zhì)屬性的外在特征。董仲舒有一個著名的比喻:人性與善的關系,就好比禾與米的關系,雙方雖然正相關,但并不是包含與被包含關系。而且,“善與米,人之所繼天而成于外,非在天所為之內(nèi)也”(《深察名號》)。正因為善惡外在于人性,才為他的王道教化理論留下了廣闊的理論拓展空間。

        最后,董仲舒人性論的終極目的是為王道教化提供理論依據(jù),這是他人道思想的重心,也是他全部政治哲學的著力點。

        教,政之本也。(《精華》)

        明于情性乃可與論為政,不然,雖勞無功。(《正貫》)

        性如繭如卵。卵待覆而后成雛,繭待繅而為絲,性待教而為善。(《深察名號》)

        董仲舒政治哲學的內(nèi)在邏輯是:第一,天生萬民,但“天之所為,有所至而止”,它只給人“質(zhì)樸”之性,故民“有善質(zhì)而未能善”“待外教然后能善”;第二,天道無言,有圣人出,深觀天象,以名號達天意,并以正名的方式為人類社會立法;第三,天道無為,把教化萬民的責任交給了人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為任”。從天到民,中間是圣人和王,這是一個完整而閉合的邏輯鏈條。為了突出人王的作用,董仲舒特別強調(diào)善的人文屬性,認為善是“王教之化”的結(jié)果,而不是前提。所以他嚴厲批評了孟子,認為孟子的善有自然主義傾向,等于是把人類的善“下質(zhì)于禽獸之所為”,“不順于為政之道”。至于荀子的性惡論,董仲舒更是不屑一顧,認為惡更是外在于人的、需要王教化萬民嚴加防守的東西,“必知天性不乘于教,終不能栣”,栣,捍御也。不言而喻,董仲舒所要抵御的東西,自然是外在的惡。最終,董仲舒仍把理論落腳點歸于孔子,認為王道教化追求的善必須是“圣人之善”,即“循三綱五紀,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愛,敦厚而好禮,乃可謂善”。馮友蘭把董仲舒的人性論歸結(jié)為“就孔孟荀之說而融合之”[8],在某種程度上不失為一種高屋建瓴的睿智之舉。

        三、王道:奉天法古與儒學革新

        對于政治的目的性或者說合目的性問題,董仲舒指出:“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王道通三》)從邏輯上說,董仲舒的王道思想本身就是目的,他的天道和人道思想都是為王道思想服務的;但同時,他的王道思想也是合目的的,即通過自身有目的的政治理論建構(gòu)達成自己的政治理想。從主觀目的上看,他的王道思想不僅是為了解答漢武帝如何開展政治才能重現(xiàn)上古盛世的困惑,也有改造儒家思想、為儒家爭奪話語主導權(quán)的考慮。董仲舒明確提出,天是圣人(孔子)思想的來源,王道政治哲學必然要以圣人意見為旨歸,論語學是孔子思想的基本載體,其微言大義一言以蔽之,曰“奉天而法古”(《楚莊王》)。董仲舒的這種理論概括既確立了他以天證道的今文經(jīng)學研究范式,也傳達出他通經(jīng)致用以改造儒家思想的基本思路,正式開啟了儒家思想與中國政治相結(jié)合的“經(jīng)學時代”。

        從目的論的角度看,“奉天”思想的實質(zhì)就是要回應為什么選擇儒家而不是其他諸家思想為正統(tǒng)的問題。董仲舒的思路是尊奉天為一切價值和意義的源頭,同時強調(diào)天人合一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然后巧妙地把對天人關系的反思納入到論語學的論域中進行討論,用天的權(quán)威性補充論證儒學思想的合理性,從而為儒學思想進入權(quán)力中心鋪平了道路。分開來說,董仲舒的奉天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四個層面的內(nèi)容。

        首先,天為人倫綱常之祖,儒家政治倫理思想因而具備了不言而喻的合法性。董仲舒認為:從根本上說,人來自天,天是一切存在的終極來源,“父者,子之天也;天者,父之天也。無天而生,未之有也。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順命》)。具體到人類社會,有三大基本倫理關系,即君臣、父子、夫婦關系,董仲舒稱之為“王道之三綱”,這三種基本倫理關系“皆取諸陰陽之道”(《基義》)。其中,君的地位和作用得到特別突出的強調(diào):君是天之子,是天人關系的連接點;君受皇天庇佑,并直接受命于天;君本身“德侔天地”,完全有資格做天的代言人?!爸T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雖謂受命于天亦可?!?《基義》)

        其次,天為道義之根,它在理論架構(gòu)上與儒家倫理思想是同構(gòu)的。這種同構(gòu)性一是指儒家倫理思想的模擬性,“仁義制度之數(shù),盡取之天”(《基義》)。董仲舒認為,天具有“至善的道德屬性”,它以陰陽四時的形式向人展示其道德本質(zhì)?!按赫?,天之和也;夏者,天之德也;秋者,天之平也;冬者,天之威也?!?《威德所生》)孔子的倫理思想來自于對天道的深刻觀察和領悟,他把對天意的領悟以“春秋筆法”的形式融入《春秋》的寫作當中,“上承天之所為,而下以正其所為,正王道之端云爾”(《對策》)。二是這種同構(gòu)性還表現(xiàn)在天人之間的道德聯(lián)動性,其共同的介質(zhì)是“陰陽之氣”“陰陽之氣,在上天,亦在人”。天的陰陽之氣流轉(zhuǎn)而成春夏秋冬,人的陰陽之氣流轉(zhuǎn)而成喜怒哀樂,四時中藏有天的倫理暗示,因而人“春修仁而求善,秋修義而求惡,冬修刑而致清,夏修德而致寬”(《如天之為》)。

        再次,天為改制之本。董仲舒提倡奉天改制,矛頭對準的是漢初奉行的黃老思想,他批評道家推崇的儉、樸、無為理念偏頗狹隘,“非圣人中制”,從而為全面恢復儒家禮樂制度張目。所謂改制,董仲舒強調(diào)改的只是居處、稱號、正朔、服色等外在形式,“若夫大綱、人倫、道理、政治、教化、習俗、文義盡如故,亦何改哉”(《楚莊王》)。真正的政治倫理大法是無須改變也不能改變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對策》)。換句話說,改制改的只是禮樂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而不是禮樂文化的精神實質(zhì)。改制的重要性在于:一是為了彰顯新王朝的建立是“受命于天”,而非“繼前王而王也”;二是為了“明天命”“見天功”,而“非改其道,非變其理”(《對策》)。董仲舒還強調(diào),禮樂制度雖然需要隨著王朝的更替而修改,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隨意更改,而是要遵循天道循環(huán)的歷史規(guī)律,也就是他著名的“三統(tǒng)說”。

        最后,天有督責之驗,它通過“變天”的形式向人主傳遞訊息,或嘉賞,或警告,因時因事而異,表現(xiàn)不一而足。從史書的記載和董仲舒自己的理論闡述看,他的本意主要還是在警告的一面,目的是希望儒家思想能夠?qū)ν鯔?quán)進行有效的震懾和約束。他首先從孔子的普遍倫理思想中演繹出政治倫理*《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春秋繁露·王道》:“道,王道也?!薄翱鬃用鞯檬?,差貴賤,反王道之本?!保终J真研究了《春秋》中記載的自然災異現(xiàn)象與具體政治事件的聯(lián)系,“然后援天端,布流物,而貫通其理”(《正貫》),從中推演出一套陰陽災異理論,認為“王正則元氣和順、風雨時、景星見、黃龍下。王不正則上變天,賊氣并見”(《王道》)。董仲舒的問題在于,他并不滿足于理論上的建構(gòu),他希望把這種理論付諸實踐,用實實在在的效果確立儒家的思想權(quán)威。據(jù)《漢書》本傳記載,董仲舒險些為自己的這種行為付出生命代價,從此“不敢復言災異”。

        如果說董仲舒的奉天思想需要回答為什么是儒家的問題,那么他的法古思想回答的就是儒家該怎么辦的問題。對于年輕的漢武帝來說,他不滿于黃老思想指導下的現(xiàn)有制度安排,想要奮發(fā)有為,但急需思想資源支撐他的雄心。而對董仲舒來說,這是儒家思想取代黃老思想的天賜良機。因此,其法古思想也可以理解為在尊儒、利儒和革新儒學的前提下,充分調(diào)動論語學思想資源對國家現(xiàn)行制度進行的全面反思。這種反思既有現(xiàn)實的政治需要,也有他為儒家爭地位的強烈動機,同時還包含著他通經(jīng)以致用的良苦用心。

        第一,君道無為。表面上看,董仲舒提倡的君道無為思想與老莊并無二致,同樣是“以無為為道,以不私為寶”(《離合根》),“志如死灰,形如委衣,安精養(yǎng)神,寂寞無為”(《立元神》)。但這只是表象,他給無為思想增加的那些充滿論語學精神的實質(zhì)性內(nèi)涵才是君道無為思想的精髓。作為前提性條件,董仲舒認為無為之君需“謹本詳始,敬小慎微”(《立元神》)。所謂本,也就是前文提到的“肅慎三本”等論語學思想內(nèi)容;所謂始、小、微,則是指孔子“貴微重始”的春秋精神(《二端》)。除此之外,董仲舒還強調(diào)人君應該主動掌握必要的御下之術,“立無為之位而乘備具之官”(《離合根》),“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執(zhí)其權(quán)以正其臣”(《保位權(quán)》)。這種無為思想雖說帶有韓非的影子,但這也恰恰是儒家學者身上最缺乏的,更何況這種權(quán)變思想并不違背儒家垂拱而治的精神傳統(tǒng)。

        第二,序爵祿。董仲舒的官制學說一向為學者詬病,認為那只是他演繹《禮記·王制》中的官制架構(gòu),并亂入四時、五行等陰陽家觀念的一種“數(shù)字游戲”,毫無半點意義[9]。其實,董仲舒的序爵祿思想蘊含著強烈的現(xiàn)實關懷。早在《對策》中他就討論過當時嚴重的財富兼并問題,他嚴厲譴責了官僚階層“與民爭利”的丑惡行為,強烈要求改革官僚制度。他在官制設計上,一是堅持用孔子的正名理論和禮制思想嚴守社會等級秩序,“立尊卑之制”“等貴賤之差”(《保位權(quán)》),要求維護王權(quán)的權(quán)威,加強中央集權(quán),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針對性;二是強調(diào)“量才而授官,錄德而定位”,并在《度制》等篇中提出一系列抑制社會貧富分化、限制官僚階層大肆兼并社會財富的思想,對鞏固西漢王權(quán)同樣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三,考功名?!犊脊γ菲杏懻摿硕偈娴膰夜賳T考核思想。一是“量勢立權(quán),因事制義”。強調(diào)官吏考核既要堅持原則性,又要兼顧靈活性。二是“攬名責實,不得虛言”。功過賞罰要輕重有度,實事求是。三是“大者緩,小者急,貴者舒,賤者促”,這是說對吏治考核的輕重緩急要拿捏到位,講究處理問題的層次感和節(jié)奏性,強調(diào)政治手段要具備很高的藝術性。四是要求對考核內(nèi)容進行量化處理,根據(jù)從一到九逢三進一的標準劃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然后按照“計功量罪,以多除少”的原則進行評定。即使用今天的眼光來看,董仲舒為吏治考核確立的“考績之法”也具有非常嚴謹?shù)目茖W性。

        第四,興太學,置明師。董仲舒的人性論強調(diào),教化萬民是為君者天然的使命,“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惡惡之性”(《玉杯》),“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為任者也”(《深察名號》)。而培養(yǎng)人才尤為教化任務的重中之重,“養(yǎng)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對策》)。至于教育的內(nèi)容,自然是儒家賴以傳道的五經(jīng)。漢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經(jīng)博士,元朔五年立太學,班固稱“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fā)之”。可見,在國家制度層面,董仲舒的這個建議得到了漢武帝的認真采納。

        第五,《春秋》決獄。董仲舒很清楚,儒家思想的真正問題在于和現(xiàn)實政治的疏離,而無法介入現(xiàn)實政治也就意味著無法獲得統(tǒng)治者的青睞。因此,董仲舒的法古思想把改造儒學的重點集中在促進儒家思想與現(xiàn)實政治的有效結(jié)合,強調(diào)“通經(jīng)致用”。用孔子的《春秋》大義為漢代法律訴訟提供法理依據(jù),這是董仲舒的一個創(chuàng)舉,也是他儒學思想實用化的一次重要嘗試。據(jù)《漢書·藝文志》載,董仲舒有《公羊董仲舒治獄》十六篇行世,可惜沒能流傳下來,但從《春秋繁露》中還能看到這方面的一些重要思想,比如“本其事而原其志”的決獄原則,折獄與教化相輔相成的法學理念等,都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法學思想。

        第六,董仲舒法古思想的終極目標是大一統(tǒng)。縱觀其思想學說,大一統(tǒng)至少應包含思想和王權(quán)兩個層面的內(nèi)容。思想層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議自不必多說,國家制度層面,早在春秋時期,西周封建制尾大不掉的弊端已經(jīng)充分顯現(xiàn)出來。董仲舒在《十指》篇中明確提出,維護王權(quán)的根本要旨在“強干弱枝,大本小末”,他建議漢武帝多多反思“王之所(以)失天下者,使諸侯得以大亂之”(《重政》)的制度性根源所在,重新把王權(quán)政治的出發(fā)點復歸于論語學思想的指導之下。當然,董仲舒的這種思想也是其繼承賈誼、晁錯等人的削藩主張,去封建而興郡縣,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的明智選擇。

        總之,董仲舒的政治哲學是以論語學為思想基礎、在漢武帝之問的激發(fā)之下、從天人合一的角度入手,建構(gòu)起的一座思想大廈。這套思想體系不但有效回應了時代的理論關切,也為儒學的發(fā)展指出了一條通經(jīng)致用的革新之路。就學術研究自身而言,董仲舒的學術研究已經(jīng)超出了孔子“寓義于史”的歷史學路徑,也超出了公羊?qū)W因經(jīng)立說的傳統(tǒng)經(jīng)學路徑,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出一種全新的學術范式,即以天證道的今文經(jīng)學研究方式。無論學界對今文經(jīng)學的流弊多么痛心疾首,都無法否認董仲舒在今文經(jīng)學研究范式的確立和通經(jīng)致用的儒學改革方向上做出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此外,董仲舒的儒學思想雖然經(jīng)過較為徹底的哲學改造,但仍然堅持了論語學的基本精神,我們只有在論語學的視野下,才能對董仲舒的新儒學做出符合歷史事實的評價。

        [參 考 文 獻]

        [1]衣俊卿.論微觀政治哲學的研究范式[J].中國社會科學,2006(6):23-28.

        [2]陳來.論“道德的政治”——儒家政治哲學的特質(zhì)[J].天津社會科學,2010(1):23-27.

        [3]任繼愈.中國哲學發(fā)展史:秦漢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23.

        [4]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2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21.

        [5]韋政通.董仲舒[M].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39.

        [6]陳靜.自由與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9.

        [7]森三樹三郎.“無”的思想[M]//溝口雄三,主編.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15.

        [8]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1:518.

        [9]徐復觀.中國思想史:第2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59.

        猜你喜歡
        王道董仲舒天道
        春秋決獄與法律解釋——以董仲舒春秋決獄案例為中心的考察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問題研究述評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9:00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天 道
        中外文摘(2020年10期)2020-11-12 11:24:55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青年生活(2020年27期)2020-07-30 13:26:54
        春秋“王魯”說芻議:以董仲舒為中心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4:52
        電視劇的文化屬性解讀——以《天道》為例
        新聞傳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4
        傲邦雖有效 幸福是王道
        天道體系 專業(yè)成就卓越
        權(quán)健天道體系精英榜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青青| 男男做h嗯啊高潮涩涩| 成人国产精品三上悠亚久久| 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 免费看黄色亚洲一区久久| 亚洲爆乳无码精品aaa片蜜桃| 国产精品18久久久|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人妖| 2021年性爱喷水视频| 在线视频免费自拍亚洲| 日本伦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五月婷| 一区二区传媒有限公司|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 久久国产女同一区二区|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自国产自愉自愉免费24区| 无码中文字幕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 精品国产av无码一道|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亚洲| 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四| 中文字幕人妻一区二区二区| 丝袜美足在线视频国产在线看| 久久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 领导边摸边吃奶边做爽在线观看 | 一边做一边说国语对白|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看| 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女同国产日韩精品在线| 性色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久久人妻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 森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软件| 人人澡人人澡人人看添av|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导航| 精品亚洲不卡一区二区| 日本人妻系列中文字幕| 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视频| 日日躁夜夜躁狠狠久久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