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棟慧
(太原師范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山西是一座古老的歷史名城,有著悠久的古城文化。據(jù)記載,祁太秧歌的發(fā)展是從明末清初開始廣為流傳的,當時祁太秧歌主要在山西晉中一帶,深受當?shù)孛耖g藝人的喜愛,是當?shù)剞r(nóng)民在田間耕種時進行娛樂哼唱的小曲。而表演的舞蹈形式,內(nèi)容簡單但是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祁太秧歌,主要分布在祁縣、太谷縣及周邊縣,是山西重要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人們把它運用在生活當中,配上鼓點和音樂,成為人們生活中哼唱的小曲,受到大眾的喜歡。它多采用農(nóng)間生活、古代民間、人民生活等故事,還有一些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和高超的表演藝術,真實、有效的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每逢過年正月十五祁太秧歌成為重要的街頭活動,以多種多樣的形式豐富了人民的生活。
祁太秧歌也稱“踩街秧歌”。在表演中,由俊丑二公子匹配,手持扇子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其余后面的秧歌隊男女角約二十到三十人。女角背鼓,男角主要腰系紅綢緞,以街頭特有的舞蹈形式向人們展示,而且在鑼鼓、嗩吶等吹打樂器的伴奏,他們用動態(tài)的歌舞演繹著不同的故事,同時也帶給廣大農(nóng)民一種愉樂的精神。結束后繼續(xù)向前行進,直到走完整個街頭。在整個表演中,通過男女角在隊形上的不斷變化,仿佛像是一副美麗的風景圖。
1.男主角的動態(tài)特征
男主角主要以揮臂、擺為主。
揮臂:這一動作一般以4拍為一小節(jié),動作干凈有力度,重心在雙腿之間,前3拍向后,后一拍退回,揮臂從身體兩側繞過頭后,舞者揮臂集體走起出隊形,揮臂主要用于腰上系著鼓,邊跳邊敲著小鼓。
擺:男主角在整個祁太秧歌種除了揮臂就是身體的前后,左右的擺動,動作簡單容易,但有時根據(jù)角色的不同,表情夸張形象,貼近大眾人民的生活。動作在音樂伴奏下走出不同隊形,讓我們感受到了接地氣,樸實的感情存在于里面。
2.女主角的動態(tài)特征
女主角主要以“扭”為主
扭:女主角在秧歌動作中以“扭”為主,夸張形象,沒有特定的形成和具體的動作風格,在做扭的動作時,以“十”字步為主,走時注意大腿內(nèi)側夾緊,手拿扇子和手絹,不同的角色扇子的樣式也不一樣,有的手持折扇、有的手持花扇,形成不同的隊形增加了畫面感,在表情上,根據(jù)角色扮演的不同,角色的表情自然也會不同。
臉譜和服飾的造型美。談起祁太秧歌在表演中臉譜的表現(xiàn)它不同于其他戲劇總體比較抽象,它的服飾也沒有具體的規(guī)定模式,但在發(fā)展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古老的東西:正旦:粉色臉頰,頭上裸的頭巾,頭部有藍色等小花,身上為黑色的披衣,腰上圍白裙子。旦角:一般為粉紅色的臉,眉毛是黑色,嘴唇是紅色,不留長辮子,耳朵佩戴白色的棉花環(huán),只穿紅色的衣服襯出了旦角的美,褲子為綠色,手持小笤帚。老生:不化任何東西素裝,一頂帽子佩戴,有著白胡子,只穿一件淺黃色的長袍,手拿拐杖。小生:也是素臉,眉毛直立,戴著帽子是別的角色沒有的,穿赤紅色或淺綠色的長袍,手拿扇子。這些服飾的設計它不僅分析了從正旦、旦角、小生上看祁太秧歌,而且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祁太秧歌很注重民族的藝術風格。
從演出場地的來看,最初人們在演唱是在田野上,然后走到街頭,后來有了小舞臺—即用門板搭建起來的,最后發(fā)展到了專門的舞臺來表演。從表演的形式上看,最初是由一個人獨奏獨唱歌曲,后來發(fā)展到將歌曲和舞蹈進行結合,再后來從人們的生活入手加了有關生活的很多情節(jié),然后有了更多精彩的內(nèi)容,整套形成了一個體系并有了自娛自樂的戲劇化特點,最終繼續(xù)豐富,更加集中生動的去塑造人物形象。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淵源博大,在古代,調(diào)式中的樣式各種各樣,具有不同的風格特點。祁太秧歌的角調(diào)式有很大的特色,角調(diào)式分為一調(diào)和二調(diào)不同聲腔的配合發(fā)展,其表演形式、音階音調(diào)和表演手法可以很好的體現(xiàn)出來。談起祁太秧歌的表演形式,它不但具有單一明了的角調(diào)式,而且還有很多交替調(diào)式,如角宮、宮角、角微、角羽等交替調(diào)式。在唱的過程中各有不同的唱法,抒情時表現(xiàn)的很舒展,激昂時表現(xiàn)的氣勢排山倒海。
祁太秧歌受人文地理的影響其實就是人們勞動形式的一種表現(xiàn),是整個晉中地區(qū)文化娛樂的體現(xiàn),祁太秧歌已經(jīng)遍布在很多地方,每逢正月十五在街頭進行演繹深受老百姓的喜歡,整套秧歌從人們的生活入手貼近生活化,動作簡單但是歌中有舞,音樂伴奏深入人心充滿了神話色彩,祁太秧歌的不斷發(fā)展使晉中等地的文化更加豐富和美好也形成了多樣的歌舞藝術。作為一個舞蹈從業(yè)人員我們應該把祁太秧歌更好的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