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中鎮(zhèn)
(華中農業(yè)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遺傳育種系,武漢 430070)
(上接 5 期143頁)
3.8.3 研究的目的
寫法一例:
“本研究擬采用……策略、……路徑,利用……方法(技術),達到以下目的:(1)……;(2)……;……。
“材料與方法”部分的寫作,一是能讓讀者作為基本依據(jù)來判斷你的論文結果有多高的可信度;二是能讓讀者重復你的試驗(除保密部分外),即你的研究方法和論文結果有多高的可重復性。故該部分需要盡可能提供詳細的研究(試驗)過程和方法。但常用方法不必交代其細節(jié)。
3.9.1 編寫“材料與方法”的建議
1)一開頭盡可能設計、繪制“本研究的技術路線(圖)。從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大量成功實踐與學位論文答辯的效果看來,設計一張本研究的技術路線圖十分必要。
此圖的層次建議自上而下做如下安排:
①提出問題。指出要解決或可能解決的一個新問題,后面可以打上疑問號。如華中農大動物科技學院遺傳育種系經璐博士學位論文中技術路線圖的最上面提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并在后面打上了疑問號:“影響飼料效率和肌纖維類型的關鍵基因和通路及其調控途徑有哪些?”,這一特色值得肯定和仿效;
②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或者策略(指從新的視角提出富有想象力的或反映科學構思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③擺出兩條或兩條以上的路徑及其研究手段,以實施和驗證假設或策略;
④最后是預計會得出一個什么樣的判斷,或者得出一個什么樣的主要結論。
圖中還要力求反映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襯托出自己的工作量與難度;
2)可嘗試采用新的系統(tǒng)來編寫“材料與方法”:①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內容、研究目標、擬解決的關鍵問題、研究方法、實驗設計與統(tǒng)計分析方法);②關鍵技術;③實驗(研究)流程(樣品采集與試驗動物來源,儀器設備,樣品處理與檢測分析,現(xiàn)場試驗條件安排與表型值測定,數(shù)據(jù)處理等)。若不便按新的系統(tǒng)來編寫,則按常規(guī)(材料、每個關鍵技術及其工作流程附數(shù)據(jù)處理)進行;
3)不能只有實驗室部分、基因型相關的材料與方法的描述,而對現(xiàn)場工作、表型數(shù)據(jù)的獲得及其背景信息的敘述輕描淡寫、一帶而過。表型信息其實與基因型信息同等重要。
為能正確進行關聯(lián)分析從而得出較可靠的結果,表型數(shù)據(jù)的質量至關重要,將在統(tǒng)計模型的具體設計中起決定性的作用,譬如哪些應作為固定效應,哪些應作為隨機效應要依據(jù)表型(性狀等)及其背景情況的變化而定。故在采集樣品前,必須按事先設計好的相關登記表格,對每頭(只)動物的背景信息一一查詢并登記造冊。登記表格內容除采樣本身的一些項目外,如豬,還應該調查和登記豬號(含耳號、15位個體編號)、遺傳類型(genetic type,指品種、品系和各種雜種)、性別、出生日期、代次、出生胎次(母親胎次)、父號(含耳號、15位個體編號)、母號(含耳號、15位個體編號)、血統(tǒng)編號(或父系家系編號)、批次(如試驗批次、測定批次、屠宰批次)等,以便于進行方差分析的最小二乘分析(Least-Square analysis)等統(tǒng)計檢驗工作。附注:前述“耳號”,相當于我國居民身份證上的姓名;“15位個體編號”即個體識別號,相當于居民身份證上的18位公民身份號碼,旨在防止重號引起供試動物樣本(組)內個體間及樣本間親緣關系狀況的誤判,誤判將不利于實施實驗設計四原則。
補充說明,必須弄清供試動物樣本的血統(tǒng)數(shù)(家系數(shù))與每個個體的父、母號。在本學科英文文章中,常可見到類似“用×頭無(親緣)相關動物”的描述,如有的期刊論文寫道:“Twenty-one Duroc, 11 Hampshire,21 Landrace and 22 Yorkshire sows, all unrelated,were used for the investigation”,當然,也還有“基本無相關”,或者供試動物是多少頭公豬的后代以及多少窩的仔豬,等等描述。若不了解有關系譜資料是無法寫出這些描述的。
3.9.2 寫“材料與方法”的注意事項
1)應反映材料的選取、采集以及實驗設計(或研究設計)是否正確、周密。例如:①是否遵循了實驗設計三要素(受試對象、實驗因素、實驗效應)以及實驗設計四原則(對照、隨機、重復、均衡)(詳見本文后面附錄:“實驗設計須把握的三要素和四原則”);②是否交代了實驗的準確性與精確性;③是否清楚地說明材料的來源、樣本的代表性以及樣本含量;④在用不同時期或數(shù)次的試驗數(shù)據(jù)合在一起計算時,是否用了某種方法予以校正。以上4點旨在減少隨機誤差、避免系統(tǒng)誤差;
2)應寫清楚所選擇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方法是否合理,是否具有一定的先進性。要列出所利用的軟件、數(shù)據(jù)庫與網(wǎng)址;
3)應反映本論文在研究方法上是否有創(chuàng)新或引入了新手段、新方法。有些方法須說明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還是經過自己改進的,或者是引入的。引入的,則須說明其來源。
特別強調一點:若采用了傳統(tǒng)生物統(tǒng)計方法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或采用了數(shù)量、群體遺傳學方法處理分析數(shù)據(jù),或者采用了生物信息學技術進行組學數(shù)據(jù)挖掘與分析和分子互作的網(wǎng)絡分析的,都須說明采用的方法名稱、來源與優(yōu)勢等;
4)在選用生物統(tǒng)計學和生物信息學方法處理和挖掘調查和實驗數(shù)據(jù)時,要適當說明是否結合了所選研究方向的特點與需要。
例如,軍事醫(yī)學科學院生物醫(yī)學統(tǒng)計學咨詢中心胡良平所主編的《科研課題的研究設計與統(tǒng)計分析——提高學位論文統(tǒng)計學質量的對策(第二集)》(2010)一書的第三篇,就專門提供了在藥物分析學、免疫學、細胞生物學、藥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微生物學、內科學、腫瘤學、婦產科學、兒科學和流行病學等不同專業(yè)方向學位論文中如何識別統(tǒng)計學方面錯誤的方法。其思路可供我們借鑒和參考;
5)出于表述的更簡便或明確,部分研究方法可放在“結果”部分寫。
結果是論文的核心和最重要的部分。關乎能否給世界以新的知識或發(fā)現(xiàn),或提供具有應用前景的有用線索。
3.1 0.1 小標題安排
既可按結果的方面依次排列,亦可按(事實的)規(guī)律來安排小標題及其內容。
3.1 0.2 統(tǒng)計處理
數(shù)據(jù)必須經過統(tǒng)計處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反映客觀,反映總體情況。而且,還應充分利用可能用得上的統(tǒng)計方法,因為從中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結論或啟示。從不同年份、地點等等來的數(shù)據(jù)不能硬湊在一起,應通過適當?shù)慕y(tǒng)計方法加以校正。
3.1 0.3 圖表
處理過的數(shù)據(jù)盡可能用表格或圖形來表達并放在正文中相應處,但忌過多。不能將所有的圖表集中放在后面。
所有的表和圖,包括表注、圖注,都應盡可能地放在同一頁上。不能避免的,用“續(xù)表”或“續(xù)圖”字樣表示與前頁表圖的連貫。
3.1 0.4 分析
1)“結果”部分,只作簡單的就事論事的分析,比如,不與以往發(fā)表的研究結果做比較。但數(shù)據(jù)必須經過統(tǒng)計處理才能列入“結果”部分;
2)分析必須正確。如差異不顯著(P>0.05),就不能用文字說誰高誰低,誰好誰壞;
3)表、圖、文字之間應是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的關系,文字中不應重復每個數(shù)據(jù),只能擇要列出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
3.1 0.5 注意
1)“結果”部分不進行討論(“結果”與“討論”合寫時另當別論),更不能下結論(下結論是“討論”部分的事)。學位論文的“結果”部分,篇幅不總是最長的;
2)關于圖表序號、圖題、表題、表頭、單位、表格形式(宜三線表)、表下注釋都有一定的規(guī)則與習慣,應予注意。特別是圖題、表題不能籠統(tǒng),要具體,不能讓讀者無法理解,但也要簡明確切。
圖題、表題以及它們下面的注釋均須中英對照。
SCI收錄期刊上的圖題、表題下面的注釋都十分詳細,學位論文無疑應與其接軌,以利于與國際同行交流與切磋。
討論是論文的精萃、全文的靈魂,是研究結果的升華,也是最難寫的部分。往往令初次接觸學位論文者最感困惑。
3.1 1.1 “討論”部分寫得好可起到的作用
1)可提高論文的價值。若你的“前言”、“材料與方法”、“結果”均堪稱無懈可擊,論文的價值就看“討論”部分了;
2)可反映你的學術水平(若對所得研究結果能深入地從理論上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新知識、新規(guī)律、新方法,提出新見解,得出有價值、有前瞻性且有說服力的結論的話)。
3.1 1.2 總的要求
1)對“結果”的內容在討論部分提高到理性上進行論述。指出與前人研究結果的進步所在,闡明其真實含義與價值,揭示和發(fā)現(xiàn)可能蘊藏著的新知識、新規(guī)律、新方法;
2)得出可信的結論或者初步結論。并對“結論”加以論證,必要時可對“結論”進行引伸和擴展。
3.1 1.3 “討論”部分寫什么
可從以下七個方面(非標題)來考慮:
1)對本研究的立題與思路的討論;
2)對研究方法(技術)方面的討論;
3)評述本研究獲得的新知識及其科學與實踐意義,即創(chuàng)新點;
4)本研究的結論及其論據(jù);
5)本研究對我們的重要啟示;
6)指出并討論本研究存在的問題;
7)值得今后進一步探索或研究的問題。
3.1 1.4 如何找出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
1)選題、學術思想方面。如是否根據(jù)想象力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或一種假設作為選題,或者選題屬于學科前沿,或者具有重要、一定的學術、實踐意義或應用前景;
2)解決本研究所提問題的思路、策略、路徑、手段方面。如是否新穎。這可反映在研究對象、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平臺建立、研究技術上,所采用的科研設計與統(tǒng)計分析方法是否適當、新穎,是否引入了別的學科獨特的研究方法、技術或其集成,在研究方法技術上是否有改進;
3)研究結果方面。如提出的假設是否得到初步驗證,是否有填補空白之處,是否有新的發(fā)現(xiàn),在國內外同類研究領域是否未見過相同報道;
4)討論方面。如是否指出了與前人研究結果的進步所在,闡明其真實含義與價值;是否發(fā)現(xiàn)了可能蘊藏著的新知識、新規(guī)律、新方法;是否取得了創(chuàng)新性研究成果;是否提出了新的學術觀點、新的見解;是否以本人一定的實驗證據(jù)為基礎大膽地進行了推論、假設等等。
3.1 1.5 “結論”一時找不出來,怎么辦
建議思索以下問題:1)是否已達到原定研究目的和所要解決的問題;2)從結果中是否已發(fā)現(xiàn)帶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3)研究結果是否有助于解決或完善某個學術、理論、方法學、實踐上的問題;4)對以往某項研究成果是否起到了檢驗的作用,或者起到某些修正、補充、發(fā)展甚至是否定的作用;5)從本研究結果是否可形成某種新認識、新見解直至提出某種新的假說。
但所下結論一定要言之有據(jù),要盡可能地考慮到是否經得起推敲,是否經得起時間和實踐(含科學實驗)的檢驗。但審慎不等于畏縮不前。華中農業(yè)大學《研究生手冊》中“華中農業(yè)大學學位(畢業(yè))論文形式規(guī)范》(自然科學類)(2012年6月第五次修訂)”一文正確地提出:“作為學位論文,鼓勵活躍學術思想,提出新的學術觀點,以一定的實驗證據(jù)為基礎大膽推論、假設。”美國科學院前院長、《科學》雜志主編布魯斯·艾伯茨(Bruci Alberts)2010年10月應邀訪問華中農業(yè)大學,他笑言:“中國的年輕學者對老師太尊重了,挑戰(zhàn)權威的魄力可能就不夠?!?/p>
結論的得出可以從以下方面找依據(jù):
一通過合理的統(tǒng)計分析方法結合專業(yè)知識,說明所下統(tǒng)計和專業(yè)結論是令人信服的;
二通過基礎理論與專門知識說明結論是能成立的;
三提出自己的解釋、見解和推論,以說明自己的結論能成立;
四將本文結果與以往文獻相比較,說明一致或不一致之處并推論其原因。
3.1 1.6 寫“討論”部分常發(fā)生的問題
有些學位論文的“討論”部分,多局限在一個個研究方法或技術方面的討論,不能從整體上1)充分反映研究“結果”的升華;2)充分反映你的學術水平;3)充分反映你的基礎理論與專業(yè)知識是堅實或扎實的;4)充分揭示和提高“結果”的價值與意義;5)充分反映研究的創(chuàng)造性。
3.1 1.7 特別提醒
1)“討論”部分的標題不宜與“方法”、“結果”部分的標題簡單重復,也不能局限在某一個方面、某一個視角。要讓思維活躍起來,打開思路,放開視野,站在高處先大膽設想出一些供選標題,再通過自己的艱苦努力、反復思考,總會在寫好這些標題下的內容上取得可喜的進展;
2)在寫“討論”部分之前和過程中應繼續(xù)檢索和引用文獻,繼續(xù)鉆研一些近期理論書籍與專業(yè)知識,力求從理性上解析透自己的研究結果并拓展升華,絕不能只要求稍高于“結果”部分的分析。另外,在檢索文獻、鉆研理論過程中也可不斷刪改充實原標題及其內容;
3)寫結論時,在文筆上也要留有余地。注意分寸,譬如是初步的還是肯定的?必要時,要指出適用領域與范圍。
小結是繼摘要、前言之后讀者必看或者喜歡看的部分。
3.1 2.1 本研究的主要結論
只提煉討論部分中的“主要結論”,不應是 “討論”中“本研究的結論及其論據(jù)”的重復,而是擇其主要的內容進行高度概括。
3.1 2.2 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與特色
本內容字數(shù)和“點”數(shù)宜少(概括為3點即夠),每一“點”的第一句話最關鍵,務必“開門見山”。有創(chuàng)新點但能否總結出來也是個水平問題(可對照前面“如何找出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的內容來思考,其中列舉了創(chuàng)新的種種表現(xiàn))。描述創(chuàng)新點時最好不用“率先”、“首先”等詞匯,而改用其他詞語。但當自認為缺乏可供印證的文獻時,應立即檢索新文獻,達到查新的目的。
3.1 2.3 本研究的不足與進一步工作的建議/設想(不足與下一步的建議/設想,應分開寫)
“參考文獻”部分,可為讀者進一步閱讀和查證本文內容提供相關原始文獻;是對文獻被引用者和知識產權的尊重;為作者本人進一步做同類研究的拓展性工作提供備忘性副本。
3.1 3.1 列入?yún)⒖嘉墨I的應是
1)作者親自閱讀過的;
2)在論文中引用過的。最好是引用原始文獻;
3)對本研究起過指導性、啟示性作用的;
4)已公開發(fā)表過的(未公開發(fā)表的但確有必要引用的,可在引用頁的腳注中注明該文獻);
5)重點放在近年來新發(fā)表的文獻上;
6)已被接受但尚未出版的文章可列入,但要在后面用括號注明“已接受”或“in press”。
說明一點:資料來自“個人通訊”的,可以在文中引用處括號內寫入“×××(姓名)的個人通訊,年份”。
3.1 3.2 作者
在國內,多按我國現(xiàn)有技術標準執(zhí)行,即三人以內的全部列出,超過三人只列出前三人,再加“等”或“et al.”。筆者認為,對于學位論文而言,應將作者全部列出,更不能漏掉通訊作者。
華中農業(yè)大學研究生院編《研究生手冊》(2013年8月編?。┮炎龈?,規(guī)定:“文獻作者人數(shù)在20(包括20)以下的全部列出,超過20人時,列出前20名作者,后面加‘等’(西文‘et al’)字。”筆者建議照此執(zhí)行。
英文文章,采用姓在前、名在后方式且名為縮寫。姓與名以及雙名之間均空1格。一個姓名內不出現(xiàn)英文圓點,但與另一姓名之間用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