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霞,閆鑫鵬 (編譯)
(烏蘭察布市家畜改良工作站,內蒙 烏蘭察布 012000)
豬回腸炎被認為是一種由細胞內勞森菌引起的豬(以及其他物種,包括馬)的傳染性疾病,該病原菌是導致許多與腸道疾病相關的病理綜合征的病原體。大家有沒有想到為什么豬的回腸炎是由一種叫做“Lawsonia”的細菌引起的?這是因為此病原體最早由蘇格蘭獸醫(yī)研究員Gordon Lawson博士提出來的。令人悲傷的是Gordon Lawson博士于2018年1月去世,享年86歲。他對獸醫(yī)微生物學做出了突出貢獻,尤其是對豬回腸炎的研究。
豬回腸炎的發(fā)現始于20世紀70年代初,當時用于教學實驗即將進行子宮切除術的豬,出現了暴發(fā)性的出血性腸道疾病,這種現象沒人見過也未曾被記載過。人們當時通過顯微鏡觀察患病豬回腸的黏膜細胞,發(fā)現了一些以前在哺乳動物細胞中不存在的“細胞器”。因此開始了持續(xù)近20年的調查研究,Gordon Lawson博士最終確定了那些“細胞器”為彎曲桿菌樣生物(胞內勞森菌),但不是彎曲桿菌。
Gordon Lawson博士的杰出之處在于,盡管在豬回腸炎病變中發(fā)現存在相當數量的彎曲桿菌樣病原體,但主要是屬于唾液彎曲桿菌黏膜亞種,通常存在口腔黏膜中,但通過復制彎曲桿菌不能導致豬患回腸炎,因此可能存在另一種致病因子。Gordon Lawson博士和他的博士生們通過組織培養(yǎng)新技術,使這些細胞內的細菌得以生長,最后成功復制出這種疾病。
眾所周知,胞內勞森菌感染可通過感染豬的糞便傳播給其他豬。由于病原體在豬體外生存的時間很短,所以在采食和飲用受病原體污染的飼料和水或將易感染的動物轉移到被病原菌污染的豬舍或車輛后,可能會發(fā)生間接傳播感染。
勞森菌可在小鼠體內持續(xù)存在,所以小鼠和其他動物可能是豬的感染源。臨床上該病最常見于剛斷奶的豬,一般持續(xù)感染約6周。豬回腸炎的潛伏期為3至6周,并且可以發(fā)生在任何3至4周齡段的幼豬。表現為體重不增長或減輕以及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受感染的豬出現消瘦、皮膚蒼白,同時還可能伴有嘔吐、貧血和由于便血而排黑色糞便。一般4至6周后,受影響的豬可能會完全康復。
在6到10周或更長年齡段的豬,有的會突然死于增生性出血性腸炎,這可能是因胞內勞森菌感染的極度免疫反應所致。這些豬通常在死亡前1~2 h出現體溫下降的現象。大約12%的新感染豬群受到胞內勞森菌影響后會出現6%的死亡率。一些耐受的豬后期會表現發(fā)育不良,可能出現消瘦、皮膚蒼白,有的還會出現輕度腹瀉,這些可能是由于病情發(fā)展成壞死性腸炎。通常可在感染早期階段發(fā)現增生性腸黏膜的壞死,可通過PCR技術在糞便中鑒定出胞內勞森菌,并且可在受感染豬群的血液中檢測到針對胞內勞森菌的抗體。
豬增生性腸炎可在受感染的豬死后剖檢中發(fā)現。它們通常的表現是皮膚蒼白、回腸末端增厚、腸黏膜內形成褶皺,不能伸展。大腸的部分也可能受到影響。受影響的腸道中可能有血凝塊,一旦到達大腸這種血液就會變黑,但是不會引起胃潰瘍。
在壞死性腸炎的疾病階段,受影響的腸道內黏膜可覆蓋有死亡的組織。通過實驗室檢測可證實疾病或感染的存在。在光學顯微鏡下可以看到腸壁細胞特征性的增生。病理樣品銀染后,通過光學顯微鏡以及電子顯微鏡可以在腸黏膜細胞中找到病原體的存在,并可從受影響的黏膜細胞中分離胞內勞森菌并確診。
Lawson博士對破解豬回腸炎難題的貢獻是微生物學研究的驚人壯舉,特別是考慮到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當時相對缺乏復雜的分子工具。大部分的工作是通過標準的微生物和細胞培養(yǎng)技術來實現的,這些技術支持基本的病理學——尸體剖檢、組織病理學、銀染技術和電子顯微鏡。
病原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與其同名的Gordon Lawson博士有很多共同之處,Gordon Lawson博士是一個不簡單而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物,也是一個堅韌不拔的堅強人物,同時也是一種富有韌性和持久性的生命形式,具有相當的智慧和美麗。
目前有一種豬回腸炎的口服疫苗,3周齡或更大的豬可以通過飲水給藥。該疫苗主要基于胞內勞森菌的無毒菌株,在臨床研究中,這種疫苗被證明能顯著預防豬回腸炎導致的腸道病變,并可減少自然攻擊后毒性胞內勞森菌的定居,從而提高豬群的健康減少豬回腸炎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