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云,路孝琴
系統(tǒng)性臨床效果及常規(guī)評估量表(SCORE)是由英國STRATTON等[1]于2010年正式提出的用于評價系統(tǒng)性家庭治療效果的測量工具。該工具的開發(fā)更好地滿足了臨床上評價患者家庭功能和家庭治療服務質量的需要。最初開發(fā)的SCORE有5個維度、40個條目,稱為SCORE 40,應用于年齡在12歲及以上的家庭成員的自我評價。隨后人們在應用SCORE 40的過程中對其不斷改良,逐漸發(fā)展出 SCORE 15[2]、SCORE 28[3]、SCORE兒童版[4]等版本。量表中的每個條目均采用李克特量表等級選項作答,1分表示“非常符合我的家庭”,6分/5分表示“一點也不符合我的家庭”。目前SCORE 在英國[1]、愛爾蘭[5]、荷蘭[6]、葡萄牙[7]等國家廣泛應用。本文主要對SCORE各個版本及其特點分別進行介紹與分析。
1.1 SCORE 40的開發(fā) SCORE 40是STRATTON等[1]心理學家在Clinical Outcome in Routine Evaluation(CORE)的基礎上開發(fā)的。CORE是一個測量患者自身內在心理壓力的自評量表,其所測定的對象是個體治療前后的變化,因此對系統(tǒng)家庭治療所引起的家庭功能的變化不敏感[8-10]。為了能夠評估接受系統(tǒng)性家庭治療患者家庭功能的改變,并讓家庭醫(yī)生能夠應用于其治療進程中,在回顧了當時存在的大量家庭功能評估工具的基礎上,以CORE為模型重新研究制定了一個新的量表[1,11-12]。最初形成的SCORE包含5個維度,即危險/敵意、交流、氣氛/情緒、靈活性/適應性、規(guī)則/角色/個性化,每個維度包含11個條目,量表共計55個條目。經(jīng)過臨床驗證及專家分析,結合臨床醫(yī)生及家庭服務者的反饋,去掉了其中15個條目,重新修訂形成了40個條目的SCORE。量表采用李克特量表的6個等級選項作答,此外還有5個開放式問題,來了解應答者對家庭性質、家庭困難的嚴重程度及影響、治療需求、填寫問卷的看法。這些問題可直接作答,其中關于家庭困難的嚴重程度及影響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來作答。評價結果除了觀察家庭功能的總分外,還要結合其分量表的得分,最后得分越高,表明家庭功能越差。
1.2 SCORE 40的心理學特性及應用 STRATTON等[1]對SCORE 40進行驗證和分析,其克朗巴赫系數(shù)為0.93,具有較高的內在信度,可作為工具應用于臨床實踐,評價參加系統(tǒng)性家庭治療的家庭功能變化和監(jiān)管治療效果。
2.1 SCORE 15的形成 SCORE 40雖然被證明是非常有用的并且能被廣泛接受的家庭功能評價工具,但因其條目較多,花費時間相對較長而不適用于日常的臨床應用。BROWN等[13]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臨床醫(yī)生不會采用完成時間超過5 min的測量工具。因此,STRATTON等[1-2]對SCORE 40進行刪減和調整,研究制定了具有15個條目的SCORE簡短版SCORE 15。
經(jīng)過因子分析發(fā)現(xiàn),3因子結構最符合統(tǒng)計學要求,并考慮到臨床應用方面和對治療變化的展現(xiàn),最后SCORE 15確定為3個維度,即家庭優(yōu)勢、家庭困難、家庭交流,每個維度5個問題。STRATTON等[2]將SCORE 40的40個條目進行重要性排名,去掉了排在后面的10個條目,即Q1、Q36、Q31、Q17、Q21、Q39、Q15、Q24、Q13、Q2;此外,Q7和Q25在內容上有很大相似,Q25在多重回歸分析中,其臨床和非臨床病例平均分差別更大,因此Q7被刪除;對于Q28,人們認為應答者可能不會如實回答;Q16、Q19、Q27、Q35與其他因素關聯(lián)程度低,其臨床病例和非臨床病例平均分差別不大,因此也被刪除。此外,考慮到臨床應用方面,還刪除了一些條目,最后確認保留了15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李克特量表的5個等級選項作答,大概需10 min可完成測試。量表最后還包括5個開放式問題,關于應答者對家庭性質的看法、導致參加治療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對問題的嚴重程度分級、家庭管理情況、對治療效果的看法。前兩個問題直接作答,后3個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來作答。
2.2 SCORE 15的心理學特性 SCORE 15是測量家庭生活質量的工具,具有較高度的心理測量學特性。研究證明,SCORE 15 的克朗巴赫系數(shù)為0.90,具有強的內在信度;其兩次試驗相關系數(shù)值為0.91,具有良好的重測信度,能對隨著時間推移產生的家庭功能變化做出反應。其3因子結構穩(wěn)定,并顯示出與其他測定家庭、父母、兒童變化的相關量表具有相關性;與家庭功能醫(yī)師評價工具呈低到中度相關[2,5,14],這證明了SCORE 15的結構效度。其區(qū)分臨床病例和非臨床病例的能力反映了SCORE 15的效標效度。葡萄牙的1篇關于SCORE 15的研究也顯示,SCORE 15的總量表和分量表均能區(qū)分臨床病例和非臨床病例,證明了其同期效度;通過與另一個家庭功能評估工具—家庭生活質量量表(QOL)的比較,結果顯示SCORE 15 與QOL呈中度相關,證明了其同證效度;從SCORE 15 總量表來看,其預測效度未得到證明。此外,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測量結果無影響[7]。
2.3 SCORE 15的應用 SCORE 15是一個可常規(guī)用于服務評估、服務質量提高、臨床實踐的實用工具。一般應用于治療早期,在系統(tǒng)性家庭治療的第1個療程前和第4個療程前對家庭成員進行測量。試驗證明,SCORE 15對家庭治療引起的家庭功能變化敏感,3個療程所引起的家庭功能改變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2]。由于其簡潔,測量耗時短,SCORE 15 版本目前應用最為廣泛。除了英文版,還被翻譯為荷蘭語版和葡萄牙語版,被英國、愛爾蘭、荷蘭、葡萄牙等國家應用。
3.1 SCORE 28的形成 SCORE 28是愛爾蘭的CAHILL等[3]研究制定的一個簡潔的、可靠的、有效的、易使用的家庭評估工具。通過對SCORE 40進行因子分析,刪減了低負荷、群值低、共同性高、交叉負載系數(shù)高的條目,修訂形成28條目版的評價家庭治療進程的3因子量表,其分別評價家庭優(yōu)勢、家庭困難、家庭交流,其中,13個條目描述家庭優(yōu)勢,9個條目描述家庭交流,6個條目描述家庭困難。在28個評價家庭功能的條目后,還有3個開放式問題,即“目前家庭最大的問題或挑戰(zhàn)是什么?嚴重程度?對我們影響程度?”,后兩個問題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回答。
3.2 SCORE 28的心理學特性 CAHILL等[3]研究發(fā)現(xiàn),SCORE 28的3因子量表通過探索性主成分分析得以驗證;確定性因子分析SCORE 28因素結構穩(wěn)定;信度分析顯示SCORE 28的克朗巴赫系數(shù)為0.93,證明其具有良好的內在信度;兩次試驗相關系數(shù)值為0.89,證明其具有良好的重測信度;相關性分析顯示SCORE 28與一般家庭功能評估量表呈高度相關,與醫(yī)師評價家庭功能量表、婚姻和養(yǎng)育滿意度自評量表、父母和孩子變化的家庭評價量表呈中度相關;相關性分析也顯示SCORE 28與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或社會贊許性反應相關性不大。確定性因子分析顯示SCORE 28能區(qū)分臨床和非臨床病例,反映了其效標效度。
3.3 SCORE 28的應用 SCORE 28的內在信度比SCORE 15高,但是這并不奇怪,因為問卷越長,其內在信度系數(shù)越大[14]。在實際應用中,SCORE 28和SCORE 15兩個版本應用較多,SCORE 28能顯示可靠的三分剖面圖,但是其完成耗時相對較長,在頻繁重復監(jiān)管中不如SCORE 15能被患者接受。
4.1 SCORE兒童版的形成 SCORE的3個版本SCORE 40、SCORE 15、SCORE 28均適用于12歲及以上的家庭成員作答。因此JEWELL等[4]發(fā)展了1個適用于12歲以下兒童作答的SCORE兒童版??紤]到SCORE 15既可應用于科研,又可以應用于臨床,15個條目是兒童能接受的適宜長度,SCORE兒童版是在SCORE 15基礎上形成的。SCORE 15中有些條目兒童難以理解,因此JEWELL等[4]對相關條目進行了修訂,形成了SCORE兒童版。SCORE兒童版仍包含3個維度,即家庭優(yōu)勢、家庭困難、家庭交流,每個維度5個問題,采用李克特量表的5個等級選項作答。此外,李克特量表中運用色階,漸變的顏色與李克特量表有邏輯聯(lián)系,這令兒童作答時更加清楚,同時也給兒童以視覺吸引。后面同樣有3個開放式問題,關于對家庭的描述、此時家庭最大的困難、困難程度。前兩個問題需要兒童自己作答,后1個問題則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回答。
4.2 SCORE兒童版的心理學特性及應用 JEWELL等[4]試驗證明,8~11歲兒童能夠理解SCORE兒童版的相關問題并能良好地作答。SCORE兒童版的克朗巴赫系數(shù)為0.80,證明其內在信度良好;兩次試驗相關系數(shù)值為0.81,具有滿意的重測信度;性別和年齡對測量結果影響不大。SCORE兒童版能被應用于科學研究,并與SCORE成人版結合,集合更多家庭成員的觀點,全面評價接受系統(tǒng)性家庭治療的家庭功能變化。
目前國外應用較為廣泛的是SCORE 15和SCORE 28。SCORE的條目均采用5分/6分李克特量表作答,得分按照每個維度的總得分除以維度內相應條目數(shù)取平均分。如果家庭中有兒童和青少年的父母 SCORE 15或SCORE 28得分>1.9分,那么治療者可得出結論:家庭中的兒童或青少年有嚴重的情感或行為問題;如果父母得分>2.9分,那么可得出結論:該家庭至少在問題家庭里面排前10%:如果父母得分≤1.9分,那么該家庭運行良好。如果青少年得分>2.9分,那么該家庭很大可能存在嚴重的情感或行為問題;如果青少年得分>4.2分,該家庭至少在問題家庭里面排前10%,如果青少年得分≤2.9分,那么該家庭運行良好[5]。
在SCORE開發(fā)之前,有許多臨床效果評價工具。如 Outcome Rating Scale(ORS)[15]、Session Rating Scale(SRS)[16]、CORE(Clinical Outcome in Routine Evaluation)[9]、the Systemic Therapy Inventory of Change(STIC)[17]等。ORS是一個極簡短的效果評價工具,主要用于治療進程中評價患者個體功能、人際功能和社會功能的變化。SRS也是一個極簡短的效果評價工具,主要用于評價3方面治療:(1)關系質量;(2)患者和醫(yī)生對治療目的和治療目標的觀點一致程度;(3)患者和醫(yī)生對治療方法的觀點一致程度。CORE是一個測量患者自身內在心理壓力的自評量表,其所測定的對象是個體治療前后的變化,因此對系統(tǒng)性家庭治療所引起的變化不敏感。STIC在整個心理治療過程中對個人、伴侶及家庭進行評估和追蹤,但是完成此量表需要1 h,因此不適用于常規(guī)臨床運用。
因此,盡管存在許多臨床效果評價工具和家庭功能評價工具,但是目前只有SCORE是可用于系統(tǒng)性家庭治療進程和效果評估的系統(tǒng)家庭功能評價工具。
我國引進全科醫(yī)學較晚,系統(tǒng)性家庭治療還未廣泛開展,但是在常見慢性病的管理中已經(jīng)在初步探討“以家庭為單位照顧”的模式,通過改善家庭功能來提高慢性病的管理質量。因而,引入國外成熟的測量家庭功能的量表或工具是當前我國全科醫(yī)學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然。
國外一些研究證實:在全科醫(yī)療服務中,系統(tǒng)性家庭治療進程和效果評價越來越被全科醫(yī)生或家庭治療師和患者所需要。LAMBERT 等[18]和 WHIPPLE等[19]發(fā)現(xiàn),對那些治療效果欠佳的病例,把效果信息應用于治療過程中能產生65%的改善。MILLER等[15,20]發(fā)現(xiàn),使用效果評價信息持續(xù)時間超過1年可導致總體治療效率提高150%。
從文獻研究結果來看,我國大陸地區(qū)廣泛采用家庭基本資料、家系圖、家庭關懷指數(shù)(APGAR問卷)來評估家庭資源和家庭功能[21-24]。國外常用的家庭評估工具,如McMaster家庭評估工具(FAD)、Circumplex模型家庭適應度及凝固度評估表(FACES)、Beavers系統(tǒng)模型自我報告家庭目錄(SFI)、家庭功能評定量表Ⅲ(FAMⅢ)、家庭環(huán)境量表(FES)、家庭關系量表(FRS)、STIC、SCORE等[25]在國內的教科書很少見描述。
因而,引進并本地化國外使用較成熟的家庭功能、家庭治療效果的評估工具,不僅可以豐富我國全科醫(yī)療服務評價方法,也為改進以家庭為單位的全科照顧質量提供科學有效的評估工具,值得共同探索和研究。
本文文獻檢索策略:
中文數(shù)據(jù)庫:萬方數(shù)據(jù)知識服務平臺、中國知網(wǎng),檢索式:[“家庭醫(yī)學”O(jiān)R“基層醫(yī)療”O(jiān)R“家庭醫(yī)生”]AND[“評估”O(jiān)R“家庭評估”];英文數(shù)據(jù)庫:PubMed、EBSCO,檢索式:[“family medicine”O(jiān)R“general practice”O(jiān)R“primary care”]AND[“assessment”O(jiān)R“family assessment”]。
作者貢獻:魏云進行文章的構思和設計,文獻檢索/整理,撰寫論文;路孝琴進行論文的修改,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對文章整體負責,管理監(jiān)督。
本文無利益沖突。
[1]STRATTON P,BLAND J,JANES E,et al.Developing an indicator of family function and a practicable outcome measure for systemic family and couple therapy:the SCORE[J].J Fam Ther,2010,32(3):232-258.DOI:10.1111/j.1467-6427.2010.00507.x.
[2]STRATTON P,LASK J,BLAND J,et al.Detecting therapeutic improvement early in therapy:validation of the SCORE-15 index of family functioning and change[J].J Fam Ther,2014,36(1):3-19.DOI:10.1111/1467-6427.12022.
[3]CAHILL P,O'REILLY K,CARR A,et al.Validation of a 28-item version of the Systemic Clinical Outcome and Routine Evaluation in an Irish context:the SCORE-28[J].J Fam Ther,2010,32(3):210-231.DOI:10.1111/j.1467-6427.2010.00506.x.
[4]JEWELL T,CARR A,STRATTON P,et al.Development of a children's version of the SCORE index of family function and change[J].Fam Process,2013,52(4):673-684.DOI:10.1111/famp.12044.
[5]FAY D,CARR A,O'REILLY K,et al.Irish norms for the SCORE-15 and 28 from a national telephone survey[J].J Fam Ther,2013,35(1):24-42.DOI:10.1111/j.1467-6427.2011.00575.x.
[6]JOZEFIK B,MATUSIAK F,WOLSKA M,et al.Family therapy process-works on the Polish version of SCORE-15 tool[J].Psychiatr Pol,2016,50(3):607-619.DOI:10.12740/PP/OnlineFirst/42894.
[7]VILACA M,DE SOUSA B,STRATTON P,et al.The 15-item Systemic Clinical Outcome and Routine Evaluation(SCORE-15)Scale:portuguese validation studies[J].Span J Psychol,2015,18(87):1-10.DOI:10.1017/sjp.2015.95.
[8]BARKHAM M,EVANS C,MARGISON M,et al.The rationale for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core outcome batteries for routine use in service settings and psychotherapy outcome research[J].J Ment Health,1998,7(1):35-47.DOI:10.1080/09638239818328.
[9]EVANS C,MELLOR-CLARK J,MARGISON F,et al.CORE:Clinical Outcomes in Routine Evaluation[J].J Ment Health,2000,3(9):247-255.DOI:10.1080/jmh.9.3.247.255.
[10]EVANS C,CONNELL J,BARKHAM M,et al.Towards a standardised brief outcome measure: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utility of the CORE-OM[J].Br J Psychiatry,2002,180:51-60.DOI:10.1192/bjp.180.1.51.
[11]STRATTON P,MCGOVERN M,WETHERELL A,et al.Family therapy practitioners researching the reactions of practitioners to an outcome measure[J].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006,27(4):199-207.DOI:10.1002/j.1467-8438.2006.tb00722.x.
[12]JANES E.Self-report measures of family function and change following family therapy:a review of conceptual issues,existing measures and proposals for improvement[EB/OL].[2017-04-20].http://www.psyc.leeds.ac.uk/staff/p.m.stratton/.
[13]BROWN J,DREIS S,NACE D.What really makes a difference in psychotherapy outcome? Why dose managed care want to know?[M]//The heart and soul of change.Washington,DC:APA Press,1999:389-406.
[14]HAMILTON E,CARR A,CAHILL P,et al.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responsiveness to change of 15- and 28-item versions of the SCORE:a family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J].Fam Process,2015,54(3):454-463.DOI:10.1111/famp.12117.
[15]MILLER S D,DUNCAN B L,BROWN J,et al.The outcome rating scale: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reliability,validity,and feasibility of a brief visual analog measure[J].Journal of Brief Therapy,2003,2(2):91-100.
[16]DUNCAN B L,MILLER S D,SPARKS J.The session rating scale:preliminary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a “ working ”alliance measure[J].Journal of Brief Therapy,2003,3(1):3-12.
[17]PINSOF W M,ZINBARG R E,SHIMOKAWA K,et al.Confirming,validating and norming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STIC initial and intersession[J].Fam Process,2015,3(54):464-484.DOI:10.1111/famp.12159.
[18]LAMBERT M J,WHIPPLE J L,SMART D W,et al.The effects of providing therapists with feedback on patient progress during psychotherapy:are outcomes enhanced?[J].Psychother Res,2001,11(1):49-68.DOI:10.1080/713663852.
[19]WHIPPLE J L,LAMBERT M J,VERMEERSCH D A,et al.Improving the effects of psychotherapy:the use of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treatment and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in routine practice[J].J Couns Psychol,2003,50(1):59-68.DOI:10.1037/0022-0167.50.1.59.
[20]MILLER S D,DUNCAN B L,BROWN J,et al.The outcome rating scal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ffectiveness in a telephonic EAP setting[Z].2003.
[21]范群,劉建華,李學信,等.家庭生活周期與家庭功能的關系[J].江蘇預防醫(yī)學,2001,12(3):5-7.DOI:10.3969/j.issn.1006-9070.2001.03.003.
[22]崔鳳梅,曹淑玲,肖紅杰,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家庭功能與健康狀態(tài)的關系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31):3579-3580.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0.31.035.
[23]梁萬年,路孝琴.全科醫(y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145.LIANG W N,LU X Q.General practice[M].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2013:145.
[24]范群,劉建華,李學信,等.社區(qū)家庭功能及其相關因素的初步探討[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1,4(8):638-639.
[25]HAMILTON E,CARR A.Systematic review of self-report family assessment measures[J].Fam Process,2016,55(1):16-30.DOI:10.1111/famp.12200.
(收稿日期:2017-06-14;修回日期:2017-10-24)
(本文編輯:陳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