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偉
(天水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天水741001)
文化的熏陶與浸染,美德的傳承與踐行是使人之為人,且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核心要義?!拔幕且环N道德教育學,它將會解放我們每個人身上潛在的理想或集體的自我,使得我們能夠與政治公民的身份相稱,這樣的自我在國家的普遍范疇中得到最高的表現。”[1] 7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優(yōu)秀古典文化至今熠熠生輝,而其中所蘊含的傳統美德,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下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比如,仁、誠、公等傳統美德以其強大的影響力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的基因深處?!罢\者天下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中華民族的先民們深信不疑,孜孜以求地用生命追求著、踐行著自己信奉的道德理念和社會秩序。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創(chuàng)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與此同時,中國社會發(fā)生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功利主義、自由主義、享樂主義等西方倫理思想也趁虛而入,深刻影響著中國古已有之的勤儉公勇、公序良俗的世俗社會秩序。在這個后現代主義思想家們稱之為“碎片化”的時代里,“現代社會需要尋找新的價值支撐點和道德紐帶。因為僅有的自由,不足以保證現代人的心靈和精神的豐盈和完整”[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边@是黨的教育方針的目標指向,需要高度重視,切實履行。 新時期,中國進入與以往歷史截然不同的全新階段,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新趨勢,高校的管理者與教育者應深度挖掘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要義,努力做好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工作,與時俱進地推動高校德育工作及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為創(chuàng)建和諧校園、實現內涵式發(fā)展及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創(chuàng)造條件。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發(fā)展形成歷經數千年,內容涵蓋儒、釋、道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yōu)秀部分,是中華民族精神與優(yōu)秀民族品質的集中體現。尤其是自秦漢以來的儒家思想重視倫理教育,強調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處理,愛國、合作、協調、禮貌、尊敬、誠信等價值取向最為突出。錢穆曾指出,中國文化較之于西方外傾性的商業(yè)文化,則表現為一種注重道德修養(yǎng)與實踐的內傾農耕文化,并在此意義之上追求生命的意義與人生的價值之所在。特瑞·伊格爾頓認為:“某個完全脫離文化傳統的人不可能比某個受文化傳統奴役的人更自由?!盵1]4可見,文化在教育人、影響人的過程之中更能讓其享受自由、平等及其他政治權利。中國傳統文化中所體現的“中庸之道”的思維方式,更是讓道德教育的內容與目標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有著較大的和諧性與兼容性。對傳統美德的現代德育價值的挖掘與價值提升,必須立足當下社會發(fā)展和時代精神發(fā)展的需要及客觀要求來展開實施。
1.傳統道德是社會主義道德發(fā)展的寶貴資源
中國傳統道德理論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的生產與生存的活動之中,理論體系完整、內容宏大,其追求群體價值與國家價值的價值旨趣同強調集體利益、社會利益和國家利益至上的社會主義國家德育價值觀完美契合?!耙欢〞r期占主導地位的規(guī)范體系,既制約著人們的行為,也從社會價值觀念等方面制約著人格的取向?!盵3]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未曾中斷過文化的文明大國,悠久的道德教育傳統塑造了中國古人謙遜、包容的品格,在追求“善的智慧”過程中形成的傳統美德是人類文明寶庫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袄衔崂弦约叭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誠實守信、堅守孝悌、厚德載物等思想更彰顯了中華民族每一個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心性修養(yǎng)與人生志趣。面對先民們留下的這份寶貴遺產,我們?yōu)樾率兰o以來出現的“小悅悅碾壓事件”“艾滋女事件”“復旦投毒案事件”等惡性道德事件而哀嘆,難怪一些學者認為當前的社會出現了嚴重的“道德危機”“道德滑坡”現象,社會公共道德事件的頻發(fā),不斷充斥和刷新著人們對國民道德底線的認識。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道德文明卻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生活樣式呈現一種畸形的不健康的樣態(tài)。人們的言與行出現了分離和不一致的情形,特別是同樣的個體在真實生活世界與虛擬網絡生活中竟然顯現出截然不同的樣態(tài)。國人不斷追問:“我們的道德到底怎么了?”“人們的道德底線到底在哪里?”面對不斷出現的各類問題,需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將傳統道德作為社會主義道德理論的資源庫,在對其進行創(chuàng)新性改造的基礎之上,建立長久有效的體制機制,讓優(yōu)秀傳統美德煥發(fā)其生命力。
2.以傳統道德為根,滋養(yǎng)與推動社會主義道德不斷發(fā)展
對傳統道德的批判性改造和吸收是民族主體性自覺維護與傳承的合理樣態(tài)之一,即便傳統家庭觀與社會主義家庭觀在本質上存在著明顯的不同之處。正如毛澤東所言:“今天的中國是歷史中國的一個發(fā)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割斷歷史。”[4]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中,呈現出在批判改造的基礎之上繼承與弘揚及以中國具體實際來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兩種樣式。對傳統文化的自覺守護是一個民族主體自覺性的體現。中國封建社會是圍繞血緣家族為中心來建立社會倫理道德,從而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這與視家庭為社會細胞工程來發(fā)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在對象與范圍上有著很多相似之處。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最基本的社會單位,其以血緣親情為基礎,家庭成員的道德素質對社會道德建設與形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正所謂“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敝袊饨ㄉ鐣彝プ⒅氐赖屡嘤?,家風、家訓以及鄉(xiāng)約等維系封建社會道德相關做法的沿襲與傳承就是最好的體現。歷史上產生過深遠影響的顏氏家訓、朱子家訓、曾國藩家訓以及現代的“傅雷家書”等著名家訓成為人們爭相學習的典范,這種對家庭的有效管理對于社會的穩(wěn)定至關重要。一個具有公序良俗的理想社會,必定是無數個重視道德的家庭以及每一個具有良好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個體共同組成的。中國封建社會家庭建立了一整套內容豐富、體系完備的家庭倫理文化,尤其是個人心性養(yǎng)成、贍養(yǎng)父母、扶貧濟弱、尊師重道等大量倫理規(guī)范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儒家倡導“人和”精神具有普遍性特征,無論是孔子的“兄弟怡怡”,還是孟子所提出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都展現了個人道德的修養(yǎng)影響家人最終延伸至天下的趨勢。這種倡導人與人之間相愛互敬的倫理道德,對消除現代社會中人際關系相對緊張的狀況具有重要作用,尤其以集體形式展開學習和生活的大學生而言,倡導人和精神,對其創(chuàng)建和諧宿舍、和諧校園以及班集體建設方面都會產生積極影響。人和精神的倡導有利于增強班集體凝聚力,培育大學生集體榮譽感的同時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3.人本思想凸顯以人為本,有利于人的全面發(fā)展
張岱年認為“以人為本”和“以和為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基本精神,前者是后者的要求,后者為前者服務。在西周時期,先民由迷信天命開始轉為懷疑天命,將關注點逐漸轉移到人自身。管子最先提出“以人為本”,《管子·霸言》云:“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睆耐耆饬x上發(fā)現人、關注人、思考人,將“人”從天命神學中真正解放出來的是孔子,他認為,人是宇宙天地萬物的中心,人居于天地萬物中的核心地位,是萬物之靈?!叭收呷艘病?,人的本質是仁,人之為人不僅因其有自然屬性,更是因其社會屬性??鬃娱_創(chuàng)了儒家以人為本的思想先河,使其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泉,不僅后世儒家繼承與發(fā)揚其思想,而且也被其他學派吸收借鑒。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落實立德樹人、發(fā)展素質教育”的思想觀點,與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以人為本”思想有諸多共同之處。要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必須以人為本,注重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只有如此,才能培養(yǎng)出德才兼?zhèn)涞娜瞬?。新時期,我國高等院校在經歷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型之后,面對多元價值并存及錯綜復雜的因素共同作用之下,出現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問題、新情況和新挑戰(zhàn)。在高校批判性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中“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體現“以人為本”與“以和為貴”的思想弘揚光大,對學校的穩(wěn)定與育人可以發(fā)揮更大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定不移地將教育作為培養(yǎng)人才和民族復興的核心要務來抓,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九大報告,站在全局的戰(zhàn)略高度,針對現實問題,強調政治性,深刻地回答了中國高校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為中國高等教育指明了發(fā)展方向,各高校應結合其實際情況深入貫徹落實。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與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社會結構、生活方式、利益格局等的變化,對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產生了重大影響,其個性獨立、多樣性與差異性明顯增強?!白x書無用論”“享樂主義”等錯誤思想觀念和思潮不斷沖擊著大學生的精神世界,造成了誠信與虛假、勤儉與奢侈等諸多錯位,而現實生活中關乎道德選擇過程中往往出現個人認知與行為的偏離甚至錯位。傳統的道德與現代觀念的沖突,誠信倫理的沖突等困擾著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近年來,我國高校不斷出現的失信與喪德現象,與象牙塔里追求真理、奮發(fā)向上的莘莘學子形象形成強烈的反差。大學生非誠信現象有日益泛化之勢,已經危及大學生倫理道德的底線。為此,必須改革創(chuàng)新機制體制,豐富大學德育內容和形式,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以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1.堅持“兩課”的主渠道與傳統道德教育有機結合
一些大學生思想困惑、失信喪德的行為不斷出現,是因其沒能將思想道德知識與倫理規(guī)范轉化為客觀行動,往往表現為“知而不行”,更有甚者則是“知而錯行”,在知行不一的情況下產生違背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種種行為。面對當下我國高等教育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新趨勢,必須正本清源,讓教育回歸育人、育有德之人的教育目的?!皟烧n”是當下我國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德育的“主渠道”。思政課教師在抓好主渠道的過程之中,要以理想信念為道德教育的核心,創(chuàng)造性地改造和運用傳統美德,教學內容要有實效性和針對性,教師應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去感染學生。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尤其是思政課教師更是肩負著大學德育培養(yǎng)的重擔,應該具有民族主體的自覺性,認真學習和感知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斷提高其認識水平,并自覺將適宜于當今時代背景的優(yōu)秀倫理道德知識作為德育課程的重要內容,努力使其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2.堅持立德樹人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
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是道德教育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樹立優(yōu)良的學風、班風和校風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中,要積極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將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努力開展和建設“第二課堂”,關心關愛學生,通過開展貼近現實、貼近生活的班級及學院的各類弘揚傳統文化的朗誦會、心得體驗與交流會等校園活動,讓大學生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用當代大學生身邊的人和身邊的事結合歷史人物的思想道德去實施教育,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3.構建網絡與現實的雙軌教育機制
隨著移動自媒體時代的來臨,大學生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沉迷網絡游戲、碎片化閱讀、標題黨的視覺沖擊、多種價值觀的充斥困擾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面對新問題,必須充分利用網絡大數據,運用自媒體時代的新技術豐富學習方式,積極創(chuàng)建豐富多樣的移動學習平臺給大學生補“精神之鈣”,提高大學生思想的“免疫力”,自覺抵制來自國內外的錯誤思想觀念和文化思潮。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去影響和教育學生。在網絡學習的內容選擇上,充分發(fā)揮傳統道德的育人功能,讓大學生走進歷史人物、了解傳統文化,在文化的熏陶下自覺提升個人道德修養(yǎng)。實現網絡學習與思政課教育的雙模式,加強大學生誠信建設,遏制大學生中頻頻出現的失信喪德現象。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民族精神與民族品質的集中體現。面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方面出現的各類問題,教育工作者應該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自覺挖掘傳統美德的現代價值,使其發(fā)揮育人功能,以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這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