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濤
程顥(1032-1085),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是王安石變法的重要當事者之一。在相關研究論著中,程顥多被視為王安石變法的強烈反對者。然而,在歷史上,程顥并非一如既往地反對變法,而是先參與并支持變法,而后才轉向反對變法。程顥由支持變法轉向反對變法具有特定的歷史原因,本文將對該問題做一些研究。
史上最早的程顥傳記,是在程顥去世后由其胞弟程頤所作的《明道先生行狀》。當時支持新法的宋神宗剛去世不久,以王安石為代表的變法派大勢已去,而司馬光、呂公著等反對變法的朝廷重臣已得到重用,因此,當時的政治輿論對參與變法者是極為不利的。程頤作《明道先生行狀》并沒有秉筆直書,而是略去了程顥參與變法的內容,并且極力渲染他反對變法的事跡。此后,朱熹編《伊洛淵源錄》、脫脫編《宋史·道學傳》、黃宗羲編《明道學案》等均以《明道先生行狀》為主要參考資料,皆強調程顥反對變法,而未提及程顥參與變法之事。受上述文獻的影響,研究者們多將程顥視作王安石變法的反對者。然而,事實上程顥曾參與并支持變法。
熙寧二年(1069年)初,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并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作為議行新法的機構,而程顥正是該機構的屬官之一。史載:“制置三司條例司:掌經(jīng)畫邦計,議變舊法以通天下之利。熙寧二年置,以知樞密院陳升之、參知政事王安石為之,而蘇轍、程顥等亦皆為屬官?!?《宋史》卷161《職官一》)王安石和樞密使陳升之共同掌管三司條例司,蘇轍、程顥等人為該機構的屬官。作為三司條例司的成員,程顥曾參與變法的籌劃工作。史載:“夏四月丁巳,從三司條例司之請,遣劉彝、謝卿材、侯叔獻、程顥、盧秉、王汝翼、曾伉、王廣廉八人行諸路,察農(nóng)田、水利、賦役。”(《宋史紀事本末》卷37《王安石變法》)該年四月,程顥等人被派往全國各地視察農(nóng)田、水利和賦役,為頒行新法做準備工作。身為三司條例司屬官并且參與過新法籌劃,程顥參與王安石變法是證據(jù)確鑿的。
在擔任三司條例司屬官期間,程顥不僅參與新法籌劃,而且還極力支持新法的開展。熙寧三年(1070年),當保守派反對變法時,王安石指出:“始與升之言此法,升之以為難,臣即不強;升之既而以呂惠卿、程顥亦責,升之畏流俗,遂肯同簽書。當時若升之不同,臣亦豈敢強?”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7,熙寧三年二月甲申條)陳升之與王安石共同掌管三司條例司,當王安石初次向陳升之提出變法時,陳升之并不贊同。后來,在呂惠卿、程顥等人的勸諫下,陳升之才簽署同意意見。由此可見,在熙寧之初,程顥與王安石、呂惠卿站在同一立場上,對變法持擁護態(tài)度。多年之后,王安石變法的另一位參與者蘇轍對此事也有論述,他說:“昔熙寧之初,臣與子韶同在制置三司條例司。是時王安石、呂惠卿方欲變亂法度,子韶與程顥陰贊其事,朝夕諂事王、呂,惟恐不及?!?《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453,元祐五年十二月戊申條)蘇轍指出程顥和王子韶在熙寧之初與王安石、呂惠卿往來密切,積極擁護變法。王安石和蘇轍皆是變法的重要參與者,他們二人共同指出程顥在熙寧初曾支持變法。綜上,程顥在熙寧初年曾經(jīng)參與并支持變法。
熙寧二年(1069年)八月,程顥改任監(jiān)察御史里行,不再擔任三司條例司屬官。史載:“(熙寧二年八月)辛酉,以秘書省著作佐郎程顥、王子韶并為太子中允、權監(jiān)察御史里行?!?《宋史》卷14《神宗一》)又載:“著作佐郎程顥、王子韶、謝景福方為條例司屬官,中丞呂公著薦之,遂以太子中允權監(jiān)察御史里行?!?《宋史》卷160《選舉六》)在呂公著的舉薦下,程顥從三司條例司屬官變?yōu)榕_諫官,官階也從著作佐郎升為太子中允。臺諫官在北宋地位重要,負責監(jiān)督和彈劾百官。太子中允與著作佐郎也有很大區(qū)別,后者只是普通京官,不能在日常中朝見皇帝,而前者則是升朝官,能夠在日常中朝見皇帝。擔任監(jiān)察御史里行之后,程顥能夠經(jīng)常與神宗皇帝見面,并參與議論國家大事,從而成為北宋政壇的重要人物。
在擔任監(jiān)察御史里行之后,程顥對新法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極大轉變,轉向反對新法。他在許多問題上都與王安石有分歧。史載:“程顥言成都不可置常平,民多米少故也。安石曰:‘民多米少,則尤不可以無常平,米少則易以踴貴,以常平抑之兼并,乃不能使米踴貴?!显唬骸椧詾槭袢素S年乃得米食,平時但食豆芋等,今豐年乃奪而糴之,使貧人終身不得米食也。’”(《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7,熙寧三年二月癸亥條)在成都常平倉問題上,程顥與王安石有所爭論,王安石主張在成都設常平倉,而程顥則認為不可。又載:“王安石獨奏事,帝問曰:‘程顥言不可賣祠部度牒作常平本錢,如何?’安石曰:‘顥所言自以為王道之正,臣以為顥未達王道之權也?!?《續(xù)資治通鑒》卷67,熙寧二年九月壬辰條)在能否賣度牒作常平本錢方面,程顥與王安石也有不同看法,王安石主張賣度牒,而程顥則認為不可。此外,程顥還上過多道反對新法的奏疏,如《諫新法疏》、《再上疏》等,他指出:“臣近累上言,乞罷預俵青苖錢利息及汰去提舉官事,朝夕以覬,未蒙施行。臣竊謂:明者見于未形,智者防于未亂。況今日事理顯白易知,若不因機亟?jīng)Q,持之愈堅,必貽后悔?;诙蟾?,則為害已多?!?《程氏文集》卷1《諫新法疏》)程顥在奏疏中指出他已多次奏請罷青苗法等新法,并認為若堅持變法會導致后悔??梢姡趽伪O(jiān)察御史里行后,程顥極力反對新法。
熙寧二年(1069年)初,程顥任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此時他積極參與并擁護變法。該年八月后,程顥任監(jiān)察御史里行,此后他極力反對變法。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程顥前后對變法的立場有巨大反差。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程顥的轉變?
程顥從支持變法轉向反對變法,與他身份地位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當他擔任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時,身份是變法派成員,參與新法是他義不容辭的職責。此外,程顥支持王安石變法,與王安石對他的提拔也不無關系。在就職于三司條例司之前,程顥只是一介縣令,官職低微。王安石舉薦程顥到朝廷任職,使程顥從縣令升為郎官,地位大顯。在程頤撰《明道先生行狀》時,變法派已經(jīng)失勢,因此程頤對王安石舉薦之事諱莫如深,只是簡略地表述為“用薦者,改著作佐郎”(《程氏文集》卷11《明道先生行狀》)。關于王安石舉薦程顥之事,司馬光有明確表述,他指出:“純仁與顥皆與安石素厚,安石拔于庶僚之中,超處清要?!?《長編》卷220,熙寧四年二月辛酉條)司馬光指出范純仁和程顥與王安石素來交厚,王安石將他們從地方庶僚之中提拔到朝廷擔任要職。程顥從地方來到朝廷任職得益于王安石的舉薦,王安石對他有提攜之功。綜上,當程顥擔任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時,其身份是變法派成員,而新法的領導者王安石又對他有提攜之恩,因此,于公于私,程顥參與并支持變法是理所應當?shù)摹?/p>
在擔任監(jiān)察御史里行之后,程顥的身份地位發(fā)生變化,使他站到了新法的對立面。擔任御史后,程顥成為臺諫官的重要一員。在北宋,御史臺和諫院合稱臺諫,是受皇帝直接領導的監(jiān)察和彈劾百官的機構。臺諫是北宋朝廷的一股重要政治勢力,儼然是政事堂之外的另一個政治中心,并專以同政事堂作對為務。作為臺諫機構的成員,程顥的工作職責便是監(jiān)察和彈劾官員。于是,程顥從新法的參與者變成了新法的監(jiān)察者,從而站到了新法對立面的位置。此外,程顥反對新法與呂公著也有一定的關系。和王安石一樣,呂公著對程顥也有提攜之恩。呂公著舉薦程顥擔任監(jiān)察御史里行,使程顥從普通京官變?yōu)樯伲軌蛟谌粘V谐娀实?。在程顥的政治生涯中,呂公著對他的提拔是非常重要的。呂公著對程顥有提攜之恩,又是他的直接領導,而呂公著極力反對王安石變法,所以,程顥對變法的立場難免會受到呂公著的影響。綜上,在擔任監(jiān)察御史里行之后,程顥成為王安石變法的監(jiān)察者,而他的提攜者和領導者呂公著又極力反對王安石變法,因此,鑒于工作職責和上級安排,程顥轉向反對新法。
在一年時間內,程顥對王安石變法的立場出現(xiàn)巨大的反差,還有一個原因在于程顥與王安石志同道不同。和王安石一樣,程顥是支持變法的,這是他在前期能夠與王安石并肩作戰(zhàn)的原因;但程顥又不贊同王安石變法中的某些舉措,這是他在后期反對王安石變法的緣由。
程顥和王安石一樣,也支持變法。在擔任三司條例司屬官之前,程顥擔任過鄠縣主簿、上元縣主簿和晉城縣令,并采取過一些類似于王安石變法的措施。上元縣田地肥美,多聚貴家富室,田稅不均的情況非常嚴重?!跋壬鸀榱町嫹ǎ癫恢獢_,而一邑大均?!?《明道先生行狀》)過去上元縣賦稅不均,程顥通過籌劃使上元縣實現(xiàn)均田稅。程顥的這一舉措與王安石變法中的方田均稅法極為相似。在晉城時,他通過財政手段平抑物價。史載:“河東財賦窘迫,官所科買,歲為民患。雖至賤之物,至官取之,則其價翔踴,多者至數(shù)十倍。先生常度所需,使富家預儲,定其價而出之。富室不失倍息,而鄉(xiāng)民所費比常歲十不過二三?!?《明道先生行狀》)河東物產(chǎn)匱乏,過去政府在民間的采購行為,往往會導致物價暴漲,使百姓深受其害。為了抑制物價波動,程顥事先估算物資需求數(shù)量,然后與富戶商定價格,并讓他們提前備貨,屆時按照商定價格成交。通過這樣的操作,既能讓富戶賺到錢,又能讓政府以低價采購到物資,還能使百姓免遭物價波動之影響。程顥的這一舉措與王安石變法中的市易法、均輸法有相通之處。程顥還通過伍保法管理百姓,讓百姓互助并相互監(jiān)督,使奸偽者不能妄為。史載:“度鄉(xiāng)村遠近為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難相恤,而奸偽無所容?!?《明道先生行狀》)程顥的這一做法與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相近。綜上,在擔任三司條例司屬官之前,程顥就在地方上采取過一些類似于王安石變法的舉措,因此,和王安石一樣,程顥是支持變法的。
然而,程顥不贊同王安石變法中的某些舉措。作為儒學的傳承者和宋明理學的重要開創(chuàng)者,程顥的思想主張是以民為本、重義輕利,體現(xiàn)在變法方面,就表現(xiàn)為重視百姓福祉而不重視國家財政收入。王安石變法的思想主旨則與程顥有所不同。當時北宋面臨內憂外患的窘?jīng)r,三冗問題導致國內財政危機,北方邊境上有遼、西夏等強敵環(huán)伺。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在于富國強兵,以解決北宋內外交加的困境。因此,增加國庫收入是王安石變法的重要目的。司馬光曾經(jīng)說過:“天地所生財貨百物,不在民,則在官?!?《宋史紀事本末》卷37《王安石變法》)天下所生財富是有定數(shù)的,不在民間,就在官家。增加國庫收入意味著增添百姓的負擔,這是程顥所堅決反對的。由于程顥不贊同增加百姓負擔,所以他必然反對王安石變法中的相關舉措。
從總體來看,程顥是支持改革的,但在變法的具體措施方面,他與王安石存在分歧,這是程顥前后對變法持不同立場的重要原因。當程顥擔任三司條例司屬官時,王安石變法還處于籌劃階段,各項具體措施還沒有制定出來,此時程顥全力支持變法是順理成章的。在程顥擔任御史之后,王安石變法的多項措施都已經(jīng)進入實施階段,而很多措施都不利于百姓生計,這與程顥以民為本、重義輕利的思想主旨有悖,所以,此時程顥反對變法是理所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