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我國歷史上一位承前啟后的杰出軍事家,也是繼岳飛之后又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戎馬一生,久經(jīng)沙場,為國家建立了巨大的功勛,并且勤于著述,筆耕不輟,在軍事學術領域造詣深厚。由于這些原因,他至今影響巨大,深受世人尊敬。
戚繼光(1528—1587年),字元敬,號南塘,又號孟諸,明嘉靖至萬歷時期人,原籍東牟(今山東萊蕪),因祖上世襲登州衛(wèi)(今山東蓬萊)指揮僉事,后遂世居于此。
戚繼光的六世祖戚詳,元末參加了農(nóng)民起義軍,當了一名小頭目,隨朱元璋效力。朱元璋建立明政權(quán)之后,戚詳仍然留在軍隊里。后來,他在隨大將傅有德攻打云南時陣亡。明政府追念戚詳?shù)墓?,封他的兒子戚斌為明威將軍,世襲登州衛(wèi)僉事。
戚斌的兒子叫戚珪,戚珪的兒子叫戚諫。戚諫有兩個兒子:長子戚宣,次子戚寧。戚寧生子景通,景通就是戚繼光的父親。景通幼年喪父,母親年輕守寡,生活十分艱難,便將景通過繼給戚宣為嗣。戚宣死后,景通便承襲了伯父的職位,做了登州衛(wèi)指揮僉事。戚景通勤奮好學,精通武藝,治軍嚴明,具有豐富的軍事知識和非凡的軍事才干。更為難得的是,戚景通具有所有封建官吏難得具有的優(yōu)秀品質(zhì)。他一不趨炎附勢,二不茍取錢財,三不與邪惡官吏同流合污。在擔任江南運糧把總期間,戚景通曾因不給倉官送禮而被誣陷降職。在登州衛(wèi)任職時,上司戚勛很佩服他的人品和才能,想和他連宗,但他因祖上本姓倪而婉言拒絕。
嘉靖七年閏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夜里,戚繼光就誕生在這樣一個將門家庭。據(jù)說,他誕生的第二天清晨,天氣晴朗,萬里無云,初升的太陽像火一樣紅,周圍泛著五色的光彩。戚景通這年已經(jīng)56歲,暮年得子,無比喜悅。他從眼前的美好景色,聯(lián)想到兒子的前途,希望兒子將來能成為前途光明、大有作為的人,便給他取名“繼光”。
戚景通雖然十分寵愛自己的兒子,但卻從不嬌慣他。平時,戚景通不僅督導戚繼光讀書、練武,而且經(jīng)常教育他長大后要做對國家、對百姓有用的人,要做正直有為的人。為把孩子培養(yǎng)成才,戚景通特地為兒子聘請了滿腹學問的梁玠做老師。梁玠見戚繼光人小志大,聰明好學,也很是喜歡,便傾心相教。在父親和老師的耐心教育下,戚繼光進步很快。他好學上進,學識豐富,剛毅正直,決心繼承祖上的事業(yè)和門風,為國家建功立業(yè)。
戚繼光10歲這年,母親去世了;17歲時,父親又得了重病。為了趁自己活著的時候給兒子安排好前程,戚景通命兒子馬上去京師辦理襲職手續(xù)。戚繼光辭行時,父親拉著他的手諄諄告誡,要他精忠報國,正派做人。這年秋天,沒能等到戚繼光回來,戚景通就去世了。
冬天,戚繼光從京師襲職回來,就正式上任,做了登州衛(wèi)指揮僉事。這位17歲的年輕軍官,每天處理完公務,就閉門讀書。表面上看,戚繼光的生活安寧閑逸,但遠大的志向讓他內(nèi)心很不平靜。為此,他曾賦詩言志:
小筑慚高枕,憂時舊有盟;
呼樽來揖客,揮麈坐談兵。
云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止止堂集·橫槊稿》
倭寇來自日本,是以掠奪和搶劫為職業(yè)的有組織的海盜團伙。14世紀初,日本處于南北分裂的局面。到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北朝足利氏征服了南朝,統(tǒng)一了日本。因失敗而失去軍職的南朝武士,流亡到海島上,成為沒有職業(yè)的“浪人”。他們勾結(jié)不法商人、破產(chǎn)農(nóng)民,到明朝沿海進行走私和搶劫,明朝人就叫他們“倭寇”。倭寇每到一處,殘害百姓,焚毀房屋,奸淫婦女,洗劫財物,無惡不作,使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遭到極大的損失,也使明王朝在這些地區(qū)的軍事防務設施遭到嚴重破壞。而這時的明王朝,恰值以嚴嵩為代表的大官僚、大地主集團專權(quán)的時期,政治腐敗黑暗,土地兼并嚴重,人民不堪重負,階級矛盾日益激化。這種情形,正好為倭寇的大舉侵擾,提供了有利的機會。
嘉靖年間是倭寇活動最為猖狂的時期。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倭寇騷擾寧波、紹興,大肆焚掠,殺傷余姚居民近三十人,明備倭都指揮使劉錦、千戶張鏜戰(zhàn)死,浙中大震。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勾結(jié)中國海盜王直、徐海等,侵犯臺州(今浙江臨海),知縣武偉戰(zhàn)死,浙東形勢也緊張起來。同年,一股倭寇甚至侵擾到山東沿海,在靖海衛(wèi)(今山東文登南一百余里)登陸,但被擊退。次年,倭寇進攻上海,指揮武尚文戰(zhàn)死,縣城失陷。另一股倭寇躥入浙江平湖、海鹽一帶,殺把總、指揮等七人,最后奪船入海,竟然無人敢擋。嘉靖三十三年(1554),一股倭寇侵犯如皋、揚州等地,一股倭寇侵犯海鹽、嘉興等地,明軍戰(zhàn)死、溺死者近兩千人。次年,倭寇又犯乍浦、海寧等地,杭州城外血流成河。這時,明政府才意識到倭患的嚴重,開始重用名將俞大猷、譚綸、戚繼光等人。
嘉靖三十二年(1553)夏,戚繼光被提升為署都指揮僉事,負責山東沿海的御倭工作。他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就平定了山東的倭患。嘉靖三十四年(1555)秋天,戚繼光被調(diào)到倭患嚴重的浙江,并于次年被提升為參將。到任后,戚繼光積極訓練部隊,與俞大猷、譚綸協(xié)同作戰(zhàn),接連取得了龍山所(在浙江慈溪縣境)之戰(zhàn)和岑港(在舟山西面)之戰(zhàn)的勝利。
嘉靖三十八年(1559)春夏之交,倭寇大舉侵犯臺州,包圍了桃渚(在臺州東)。桃渚是臺州的沿海前哨,三面靠山,一面臨海,地勢險要。戚繼光率部由寧波馳援臺州,往救桃渚。此時,桃渚已經(jīng)被圍月余,危在旦夕。戚繼光在仔細分析了敵情之后,首先派一支隊伍在倭寇敗逃時必經(jīng)之路分頭埋伏,又選數(shù)十名銃手潛入桃渚助守,并命城中多張旗幟以為疑兵之計。次日,倭寇攻城,城上鳥銃齊發(fā),敵人死傷慘重。倭寇攻城難以得手,又見城上旌旗蔽日,以為明軍大隊已經(jīng)入城,便自動撤圍退卻。但是,他們剛上路即遭到明軍伏兵的襲擊。倭寇死傷狼藉,殘部逃至靈江北岸的章安(今浙江臨海東南),企圖舉火為號,引南岸殘敵會合,但沒想到戚繼光在這里也布下了伏兵。他親自擂鼓助威,三路伏兵一齊進擊,倭寇又一次大敗潰逃。戚繼光緊追不舍,終于將這股敵人徹底殲滅。
就在戚繼光追殲逃敵之時,又有大批倭寇來攻桃渚,桃渚形勢依然十分緊張。戚繼光認為,侵擾浙江的倭寇主要有三股,其中圍攻桃渚的一股勢力最強,也最猖獗,而流竄棚蒲、賈予(今浙江路橋一帶)和溫州的兩股次之,因而必須首先解決桃渚方面的倭寇。為此,他主張分兵扼守險要,各部協(xié)同作戰(zhàn),由自己率部主攻桃渚之敵。浙江總督胡宗憲認為戚繼光的分析很有道理,便依計進行部署。這年春天,戚繼光督兵進攻桃渚之敵。倭寇聽說是戚繼光來攻,解圍而去,在不遠的地方據(jù)險扎營。戚繼光率部猛攻,并派人縱火焚燒敵巢。倭寇被燒死、溺死的很多,殘部逃至棚浦,與那里的倭寇會合,桃渚之圍終于解除。然后,戚繼光率部到海門與譚綸會師。
海門在臺州東南約九十里處,三面臨海,地位十分重要。戚繼光來到這里不久,數(shù)百倭寇乘夜來襲。由于海門守軍麻痹大意,幾十個敵人直到爬上城墻才被發(fā)覺。戚繼光見情勢危急,當即揮劍出營搏戰(zhàn)。士兵見主將親自上陣,紛紛登城與敵搏殺。經(jīng)過一場激烈的格斗,爬上城頭的敵人全部被殲。
這年初夏,戚繼光兵分三路,圍殲駐扎在新河的倭寇。倭寇退到船上,企圖乘船逃走,但因出海去路被阻塞,只好棄船而逃。明軍放火燒船,毀敵雙桅大船三十多艘,燒死、溺死倭寇一千多人。殘敵沿新河南岸逃走,戚繼光乘勝猛追,將敵人緊緊圍困在一座高山上,只留向海一面不圍,好讓敵人自投羅網(wǎng)。戰(zhàn)斗開始后,明軍幾次攻擊都沒能得手。戚繼光和弟弟繼美見狀,雙雙彎弓搭箭,一人一箭,正好射中倭寇的兩個頭目。倭寇一時氣奪,稍稍后退,明軍乘勢奮勇登山。這時,由后路抄襲的一支明軍恰好占領了山頂,與登山的明軍前后夾擊,大敗倭寇。倭寇向海邊潰退,殊不知這是一條絕路。這樣,前有大海,后有追兵,倭寇一部分被淹而死,一部分被迫投降,僥幸逃走的二百多人最后也被全部殲滅。
沒過多久,寧海一帶的倭寇也被戚繼光會同其他各路明軍徹底消滅,溫州一帶的倭寇則被驅(qū)趕入海,浙江的倭患暫告解除。戚繼光在短短的兩個月中,連戰(zhàn)連捷,威名遠揚。
在御倭戰(zhàn)爭中,戚繼光深感明軍將驕卒惰,紀律敗壞,不堪重用,意識到要想徹底掃清倭患,必須組建、訓練一支真正有戰(zhàn)斗力的部隊。這年秋天,他第三次提出了練兵的建議。在譚綸的大力支持下,他獲準罷去所部舊兵,重新招募新兵。不久,戚繼光到義烏募兵,他嚴格挑選,共募集了三千人。這些人主要是農(nóng)民、礦工,經(jīng)過戚繼光嚴格訓練,很快就成為一支紀律嚴明、作戰(zhàn)勇敢、能夠以一當百的勁旅。后來,其中有些人甚至成為有名的將領。這支紀律嚴明、百戰(zhàn)百勝的軍隊,則被人們尊稱為“戚家軍”。
嘉靖四十一年(1562),福建倭患又熾,戚繼光受命率戚家軍由浙入閩,助剿福建的倭寇。當時,福建境內(nèi)的大倭巢有兩處:一處在寧德東北的橫嶼,是老巢;一處在福清東南的牛田,是新巢。戚繼光決定首先拔除倭寇設在橫嶼的老巢。
橫嶼在寧德東北約二十里,是個小島,離岸約十里,與大陸隔著一片淺灘,漲潮時一片汪洋,落潮時盡是泥淖,徒步難行,用船又會擱淺。島上約有倭寇千人,他們安營扎寨,構(gòu)筑工事,與島外寧德境內(nèi)的近萬名倭寇互為犄角,妄圖長期盤踞此地。
戚繼光在詳細考察了地形和敵情之后,決定采取“削枝弱干”的策略,逐步殲滅這股倭寇。他率軍首先逐個拔除了沿海陸地上的倭寇據(jù)點,然后揮兵向北,直指橫嶼。到達海邊后,他召集眾將說:“出兵橫嶼,只能勝,不能敗,全憑膽氣和意志,各位如果沒有這樣的膽量,就不必冒這個險了!”將士們聽了他的話后,都激動地說:“我們跟隨將軍不遠千里來到這里,為的是什么呢?難道還能在敵人面前表示膽怯嗎?”戚繼光見士氣如此高昂,非常高興,便乘退潮之機,命每人背一捆草,列成鴛鴦陣,按順序把草放在前面的路上,匍匐前進。
經(jīng)過艱難行進,將士們硬是爬過了十里泥淖。倭寇根本沒有料到戚家軍竟敢涉海來攻,慌忙列陣迎戰(zhàn),雙方當即展開了肉搏,一時間殺聲、鼓聲蓋住了大海的呼嘯。留守在岸上的王如龍見明軍與敵人相持不下,十分著急,立即揮兵渡海助攻。這時,倭寇的巢穴恰被明軍點燃,霎時間烈焰沖天,倭寇登時陣勢大亂,紛紛四散逃命。這一仗,倭寇幾乎無一漏網(wǎng),被倭寇盤踞三年之久的橫嶼終告克復。
收復橫嶼之后,戚繼光率部抵達福清,準備進剿倭寇設在牛田的巢穴。他一面命令部隊積極準備強攻,一面卻揚言說:“我軍遠道而來,必須休養(yǎng)士卒,待機而動,不可能一朝一夕拿下牛田?!?/p>
牛田在福清東南約三十里,離海很近,地形也很復雜,是倭寇在福建最大的巢穴。倭寇以為戚家軍不會立即來攻,便放松了警惕。戚繼光見時機已到,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秘密向倭寇設在杞店的據(jù)點撲去。敵人正在酣睡,絲毫沒有察覺。戚家軍把總王如龍肩托勇士朱玨、金科爬進巢內(nèi),打開寨門,士兵們一擁而入,有的揮刀砍殺,有的四下放火,不大一會兒就將敵人全部消滅。戰(zhàn)斗結(jié)束后,戚家軍撤至錦屏山宿營。五更時分,七百多倭寇前來偷襲,結(jié)果正中了戚家軍的埋伏,慘遭失敗。戚繼光率軍乘勝直搗牛田賊窟,連破牛田、上薛等倭巢。這一仗,倭寇的囂張氣焰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自從入閩剿倭以來,戚繼光轉(zhuǎn)戰(zhàn)千里,迭獲大勝,倭寇對他十分恐懼,稱之為“戚虎”,“戚家軍”名聞天下。但是,長期連續(xù)作戰(zhàn),戚家軍自身也損耗嚴重。為了休養(yǎng)士卒,補充軍需,以利再戰(zhàn),戚繼光不久即班師回浙。朝廷因戚繼光援閩有功,升任他為副總兵,負責防守臺州、溫州等地。
戚繼光離閩回浙,倭寇彈冠相慶,說:“戚老虎已走,我們還有什么好怕的?”他們又紛紛接踵而來,福建倭患又嚴重起來。這年冬,六千余名倭寇攻占興化(今福建莆田)府城。明政府急忙提升俞大猷為福建總兵,起用譚綸為福建巡撫,同時命戚繼光再次率部入閩,協(xié)助圍剿福建的倭寇。倭寇聽說戚繼光再次入閩,十分恐慌,便放棄興化,退守平海衛(wèi)(今福建平海),繼而又移巢許家村。次年春,戚家軍抵達福清,戚繼光與譚綸、俞大猷等共商破敵之策,決定兵分三路,同時進攻平海:戚家軍為中路,俞大猷為右路,廣東總兵劉顯為左路。
這天夜里,三路明軍同時出發(fā),乘夜色秘密接敵。天剛蒙蒙亮,戰(zhàn)斗開始。戚繼光首先擊敗敵人的騎兵,繼而又與倭寇步兵展開惡斗。明軍左右兩翼乘勢并進,倭寇大敗,逃入許家大巢死守。明軍將倭巢團團圍住,四面放火,終于將倭巢攻破,殘敵或被殺死,或被燒死,或墜崖、跳海而死。明軍共殲敵二千多人,救出百姓三千人,平海宣告收復。這時,盤踞在閩北的一股倭寇企圖與平海衛(wèi)殘倭會合,向南躥至寧德、連江境內(nèi)。戚繼光率部迎擊,將其全殲,又救出被擄百姓三千多人。
平海衛(wèi)大捷具有重要的政治、軍事意義。它使明軍一洗在戚家軍入閩前視倭寇如虎、不敢反攻興化的恥辱,不僅收復了廣大地區(qū),而且救回了數(shù)千百姓,狠狠地打擊了倭寇的氣焰,挽回了政府的威信。所以,消息傳到北京,明世宗非常高興,特地舉行了隆重的告謝郊廟的典禮。但是,這次大捷并沒有使倭寇遭受致命打擊。大戰(zhàn)剛過,新來的倭寇二萬多人又陸續(xù)在福建沿海登陸。戚家軍奮勇迎敵,一月內(nèi)連戰(zhàn)連勝,才剎下了敵人的勢頭。
不久,由于譚綸的保舉,戚繼光升任總兵,負責鎮(zhèn)守福建全省及浙江金華、溫州二府地方。原福建總兵俞大猷被調(diào)去鎮(zhèn)守贛南。冬天,倭寇約二萬人圍攻仙游,戚繼光在兵力僅六千人的情況下,前去救援。經(jīng)過四十多天的激烈戰(zhàn)斗,戚家軍以少勝多,終于解除了仙游之圍。次年初春,戚繼光又在同安連續(xù)兩次大敗倭寇,徹底平息了福建境內(nèi)的倭患。
嘉靖四十四年(1565),戚繼光乘勝率部入粵,消滅了與倭寇緊密勾結(jié)的山寇吳平所部近萬人,又解除了廣東的倭患。至此,整個東南沿海的倭患終于得以平息。
東南沿海的倭患平息后,戚繼光又被調(diào)到薊州(今河北薊縣)防御韃靼的襲擾。
韃靼是蒙古人的一支。明代中期,韃靼諸部中勢力最強的是俺答汗。俺答汗有部眾十多萬人,領地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一帶,靠近長城,對明王朝邊境構(gòu)成了嚴重威脅。
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冬,戚繼光奉調(diào)北上。他一到京師就向朝廷提出了自己的戰(zhàn)守計劃,但那些老朽昏庸因循守舊的官僚紛紛進讒,竟使他被朝廷只任命為京師神機營副將。后來,由于新任保定總督譚綸的竭力推薦,戚繼光才得以于次年夏天被任命為總理薊州、昌平、遼東、保定四鎮(zhèn)軍務。此時,他的權(quán)力相當于總督,自總兵官以下均受他節(jié)制。在練兵計劃再次受阻的情況下,他只好一邊加緊訓練現(xiàn)有士兵,一邊加緊修筑防御工事。
嘉靖年間,薊州一帶的長城曾經(jīng)整修過,但修得既低又薄,并且未筑敵臺(也叫空心臺)。戚繼光在譚綸的大力支持下,決定將原有長城加高加厚,在城墻兩面均設垛口,在最重要的地段加修重墻,并且在上面修筑敵臺,作為駐守軍隊的堡壘。空心敵臺在緊要地段幾十步或100步修一座,較次要的地段150步到200步修一座,地點和形式要根據(jù)具體地形確定,兩座敵臺之間可以互相照應和配合。每臺駐三五十人,最多可駐百人,并貯有必要的武器和干糧。敵臺之下另有駐軍,可與臺上的守軍配合作戰(zhàn)。如有敵人進攻,即點燃烽火報警,并登臺迎戰(zhàn)。警報在三個時辰內(nèi)就可以傳遍薊州防區(qū)。明神宗萬歷三年(1575),敵臺工程修筑完工。從此,東起山海關,西到鎮(zhèn)邊(今昌平西)二千里的防線上,聳立起一千多座敵臺。這一座座雄偉的空心敵臺,隨著地勢,高低起伏,參差突兀,十分壯觀。
在加緊修筑邊墻和敵臺的同時,戚繼光還加緊訓練部隊。同時,他還托老部下余杭參將胡守仁從浙江招募了三千名鳥銃手前來薊州聽用。不久,這批浙江兵來到邊塞。部隊到達的時候,大雨傾盆,浙江兵排列郊外,從早到晚站立如林,雖然個個渾身濕透,但軍容依然十分嚴整。這使原有的邊軍大為驚駭,認識到戚繼光治軍之嚴,從此無人再敢以身試法。
在這個基礎上,戚繼光對部隊進行了整頓。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邊塞守軍不僅人數(shù)已達十六萬,而且戰(zhàn)斗力大大增強。事情很湊巧,隆慶六年(1572)冬,戚繼光的好友和老同事兵部右侍郎汪道昆奉命巡視薊、遼、保定地區(qū),戚繼光乘機請求兵部讓他舉行一次大檢閱、大演習。他的要求得到了明政府的同意,大學士張居正還特地致書給予鼓勵。
這一天,汪道昆率大小官員來到檢閱地點湯泉(今河北遵化北)。他們先巡視了新修的邊墻,了解了軍中情況,然后開始檢閱。突然,邊墻外遠處的山上,一支“敵人騎兵”飛馳來襲,頓時警號齊鳴,烽火燃起,士兵迅速登臺防守。不到半天工夫,全段防線都得到了警報,并做好了戰(zhàn)斗準備。這時,人數(shù)眾多的“敵軍”大舉攻城。經(jīng)過激戰(zhàn),防線被突破,“敵軍”開始侵犯內(nèi)地。但是,明軍援兵迅速趕到,他們有的向前圍攻,有的抄敵后路,有的在險要之處設伏,戰(zhàn)車飛速行進,火器齊射,戰(zhàn)刀揮舞,一時間煙塵滾滾,寒光閃閃,喊殺聲、馬嘶聲震天動地。“戰(zhàn)斗”持續(xù)到夜間,“敵軍”終于敗退?!皻垟场逼髨D逃出塞外,立遭邊墻、敵臺戍卒攔擊。一部分“敵軍”雖然逃出邊墻,但又遭到伏兵截殺。一場“大戰(zhàn)”,遂以明軍全勝告終。演習完畢,汪道昆又考試了各營將士的韜略、武藝。被考試的將士,個個精神抖擻,武藝嫻熟。參加檢閱的官員均十分滿意,戚繼光自己也無比振奮。
戚繼光采取的上述措施,收到了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在他鎮(zhèn)守薊州期間,雖然發(fā)生過幾次小規(guī)模的異族入侵事件,但均很快被擊敗。由于守邊有功,戚繼光又被加封少保。而這期間,薊州軍容之盛,始終為諸邊之冠,邊塞出現(xiàn)了長期從未有過的太平景象。
戚繼光在近三十年的戎馬生涯中,先后指揮過一百多次戰(zhàn)斗,每次都以極少的傷亡取得勝利,有的甚至殲敵千名而己方卻無一人陣亡。不僅如此,戚繼光還是一位杰出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革新家。他在戎馬倥傯的戰(zhàn)斗生活中,刻苦學習古人的思想和理論,認真總結(jié)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繼承創(chuàng)新,寫出了既融會貫通古代兵法精華,又揉進了自己的發(fā)揮和創(chuàng)造的軍事名著《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形成了自己系統(tǒng)而完整的軍事思想。
戚繼光的軍事思想內(nèi)容十分豐富,擇其要者,約略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打“算定戰(zhàn)”的思想。戚繼光繼承孫武廟算決勝的思想,并將其通俗化為“打算定戰(zhàn)”,主張每戰(zhàn)之前都要認真進行計算,堅決反對打沒有把握的“舍命戰(zhàn)”和“糊涂戰(zhàn)”。這是他所以能每戰(zhàn)必勝的一個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二是常備不懈的思想。戚繼光認為,防守是進攻的一種策略,自古名將帶兵作戰(zhàn),必先密切監(jiān)視敵人的行動,如此才能常勝無敗。他自己也是這樣要求部隊的。他的部隊始終能保持高度的警惕,可以隨時投入戰(zhàn)斗,因而從來沒有因為遭到敵人襲擊而失敗過。三是重視依靠百姓和士兵力量的思想。戚繼光認為,勞動人民質(zhì)樸忠厚,肯于為國家效力,與市井無賴之徒完全不同。因此,他一貫堅持從浙江義烏選募兵員。另外,他還注意發(fā)揮士兵群眾的群體力量,每戰(zhàn)總能讓士兵齊心協(xié)力,奮勇爭先,形成強大的戰(zhàn)斗力。四是嚴于治軍、重視練兵的思想。戚繼光一貫嚴于治軍,重視練兵。他從東南沿海御倭,到北方塞上戍邊,近三十年中始終將練兵工作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上,從難從嚴,按實戰(zhàn)要求訓練自己的部隊。五是運用優(yōu)勢兵力打殲滅戰(zhàn)的思想。戚繼光一生指揮的大大小小的戰(zhàn)斗,除個別情況外,都是在兵力占絕對優(yōu)勢的情況下,以殲滅戰(zhàn)的形式取勝的。每戰(zhàn),他都能選擇恰當?shù)膽?zhàn)術,來保證戰(zhàn)役思想的實現(xiàn)。
《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近四十萬字,主要內(nèi)容包括練兵、練卒、練將三大部分。練兵是關于整個軍事訓練的論述,練卒是關于對士卒進行政治教育和單兵、隊列、紀律、內(nèi)務、技藝、戰(zhàn)術等訓練的論述,練將是關于軍官訓練和軍官修養(yǎng)的論述。此外,書中還就軍官的儲備、軍官的發(fā)現(xiàn)和使用進行了論述。
重視對部隊進行嚴格的政治教育和政治訓練,是戚繼光練兵的重要特色。戚繼光對官兵的政治要求是忠君愛國和保境安民。這對于團結(jié)全體軍民一致對敵具有重要的意義。戚繼光重視對部隊的政治教育和政治訓練,首先是從選兵開始的。他選兵不僅講究身體條件,而且注意政治素質(zhì),認為“切記不可用城市油滑之人”和“奸巧之人”,“可用只是鄉(xiāng)野老實之人”。其次,戚繼光十分注意對部隊進行衛(wèi)國保民教育。他經(jīng)常以“岳家軍”為榜樣教育部隊,要求他們學習“岳家軍”精忠報國和“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精神。第三,戚繼光重視對官兵進行團結(jié)教育。他要求軍官要愛護、尊重士兵,起表率作用;而士兵則要服從長官,愛護長官,平時要互相幫助,戰(zhàn)時要互相救援。第四,戚繼光堅持以公正嚴明的賞罰來保證部隊的紀律。不管是誰,有功則賞,有罪則罰。在山東抗倭時,他甚至處分過自己的舅父。此外,戚繼光還注意通過文藝形式鼓舞部隊的士氣和斗志。他在東南沿海指揮作戰(zhàn)時,曾創(chuàng)作過許多歌曲,用以教部隊官兵學唱。他還鼓勵屬下將軍隊條令編成曲子,以便于學習和記憶。對于那些會動搖軍心、影響戰(zhàn)斗力的淫穢曲目,他堅決禁止。
作為一名杰出的軍事家,戚繼光在軍事科學方面也有很多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在戰(zhàn)陣方面,戚繼光最著名的創(chuàng)造是鴛鴦陣。在長期的御倭戰(zhàn)爭中,戚繼光鑒于倭寇刀法嫻熟、作戰(zhàn)兇猛、擅長突襲和短兵肉搏而又人自為戰(zhàn)的特點,創(chuàng)造了鴛鴦陣這一陣法。鴛鴦陣以隊為基本作戰(zhàn)單位,每隊12人:為首者是隊長。其次是兩名牌手,一持長牌,以年大力壯者擔任;一持藤牌,以年少輕捷手腳靈活者擔任。牌手均另攜標槍兩支、腰刀一把。再次是兩名狼筅手,以年大健壯、老成雄偉者擔任。再次是四人為長槍手,后二人另持短兵器,均以30歲上下、身高體長、果毅精敏而有殺氣的好漢充當。最后一人為伙夫,以老實質(zhì)樸、甘為人下又能負重者擔任。平時,行動立止均須按上述次序排列,不得混亂。每人所用武器,務必精煉純熟。戰(zhàn)斗時,強調(diào)互相配合,以整體力量勝敵。鴛鴦陣在抗倭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很大作用,在與韃靼騎兵作戰(zhàn)時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在武器制作和攻守設施方面,戚繼光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主要有狼筅、賽貢銃、木發(fā)、自犯鋼輪火、剛?cè)崤?、空心敵臺等。狼筅是一種用大毛竹做成的兵器,長1丈5尺左右,筅頭尖而鋒利,四邊有杈,戰(zhàn)斗中與其他兵器配合使用,可以有效地殺敵致勝。賽貢銃為火器,射程長,命中率高,便于攜帶,實為當時的先進武器。木發(fā) 形似大銃,實為一種欺敵炸彈。戚繼光曾故意讓敵人得到,拿去攻城,一發(fā)動,即向后炸開。數(shù)架木發(fā)可傷敵數(shù)百,可見其威力之大。自犯鋼輪火,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雷,比歐洲人發(fā)明地雷早了約三百年。剛?cè)崤剖且环N可隨時用來設置布城的“軟壁”,每張重約十五斤,鳥銃射出的鉛彈在四五十步外無法打透,主要用來防御敵人的突襲,以為緩急時的憑恃。
此外,在佛郎機和大將軍炮制作、拳術和各種兵器使用方法的改進等方面,戚繼光都有許多創(chuàng)造??梢哉f,戚繼光為我國軍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明代幾位著名的將領中,戚繼光算是比較幸運的人。從南下御倭到北上戍邊,他的上司胡宗憲、譚綸等,內(nèi)政大臣徐階、高拱、張居正等,都能盡力支持他。因此,他能夠久居其位,發(fā)揮所長。但是,封建時代落后、腐朽的政治制度和黑暗的官場現(xiàn)實,使戚繼光終究無法充分施展自己過人的軍事才能,并進一步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抱負。
隨著歲月的流逝,曾經(jīng)和他并肩作戰(zhàn)的戰(zhàn)友和部下大都相繼去世了,尚存者也都陸續(xù)調(diào)到了遠處。這些,都使他開始有一種孤獨感。另外,由于長期在東南沿海指揮作戰(zhàn),戚繼光感受暑濕,沒能徹底治療,留下了病根,使他的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到薊州后,由于操勞過度,他又得了肺病。為了恪盡職守,效力國家,他不得不以頑強的意志,忍受病魔的折磨。但是,對于戚繼光來說,這些都算不了什么。對他打擊更大的,是他的積極支持者、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的逝世。張居正執(zhí)政長達十六年之久,為克服社會危機,鞏固封建政權(quán),曾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引起了朝中權(quán)貴的不滿。所以,他一死,這些人便群起而攻擊他,并且牽連到戚繼光。有一個叫楊四畏的將軍,本來是戚繼光一手提拔起來的,這時竟然到處散布流言,抹黑戚繼光,企圖取而代之。
萬歷十年(1582),明政府以一種讓人莫名其妙理由將戚繼光調(diào)到了廣東。這時的廣東,倭患早除,局勢平靜,雖然養(yǎng)兵數(shù)萬,其實只需要幾千兵力就足以維持局面。讓曾經(jīng)防守兩千里邊境線、統(tǒng)率十幾萬大軍的戚繼光到這里來,實在是糟踐人才。所以,戚繼光心情之壞可想而知。由于這些原因,到廣東之后不久,戚繼光就上書請求引退,但未被批準。萬歷十三年(1585)春,戚繼光舊病復發(fā),便再次上書求退,朝中有人竟然據(jù)此對他進行彈劾。不過,明政府到底還是批準了他的請求。
這年冬天,戚繼光懷著一種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心情,回到了自己的故鄉(xiāng)登州。從此,他雖然過著安居林下的閑適生活,但卻無法忘懷昔日的事業(yè)和塞上的朋友。百無聊賴之際,他只好用修廟、教子、整理函牘和捐款修葺蓬萊閣等瑣事,來排遣自己的寂寞。
萬歷十五年(1587)冬,戚繼光突然發(fā)病。由于病情很急很重,他一躺下就不省人事。家里人求他囑托后事,他竟一句話也沒能說出來。到雞叫三遍天色將明時,這位轉(zhuǎn)戰(zhàn)南北、出生入死、為國家為民族建立了不朽功勛的一代將星,就這樣在孤獨寂寞中與世長辭了,終年才5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