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營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新刑事訴訟法與新修訂的《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guī)定》進行了控制交付的初步規(guī)定,但其實其中還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進行完善。下文就對刑事訴訟法視野下的控制交付相關內容進行研究,找出我國控制下交付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改革策略,為我國控制交付的下一步發(fā)展提供一定理論指導。
我國控制下交付啟動條件過于模糊,相關偵查部門的實施控制下交付,對一些違法亂紀行為進行查處,在實際查處工作中不能忽視相關問題,不能低估目前實現的可能性。除此之外,還要對一些不精準、不精細地規(guī)范,相關條例進行某一程度相關條件進行判定,尋找是否符合“偵查犯罪的需要”的條件,這種實際可行性也是比較小的。最令人頭疼的是對一些跨國犯罪問題,我國公安人員很難開展一般偵查工作,會出現無從下手的情況,只要不按照常理地進行控制下交付的調查工作,也只能眼睜睜看著最佳的時機逐漸流失。對于以上問題的出現,主要是因國際方面的情況比較復雜,加上我國比較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標準流程作為保障,啟動控制下交付流程的案件類型,能有效控制交付風險,在特定環(huán)境中保護我國經濟不受損失。
就我國相關法律規(guī)定來看,其對控制下交付申請與執(zhí)行程序的相關內容是不夠明確的,結合《刑事訴訟法》的第151條中規(guī)定來說,其“依照規(guī)定”就比較模糊,這種簡單模糊的國際協(xié)定還是存在一定漏洞的??刂葡陆桓渡暾埮c執(zhí)行程序中并不像真正的法律一般有著一定強制力,而對控制下交付起不到真正意義的控制作用。還有就是控制下交付申請與執(zhí)行程序缺少明確規(guī)范性,世界范圍上各國刑事偵查能力是參差不齊的,法律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實際工作存在著很大隨意性,與國際形式不相符合。
上文提到我國新刑事訴訟法對控制下交付啟動條件的界定比較簡單與模糊,這是無法滿足實際工作需求的,應當進行交付風險進行細化控制。要知道,控制下交付的啟動條件也是在法律允許范圍之內的,控制下交付條件,相關法律是不予以授權的,那這種行為就是一種非法偵查行為。相關工作人員要十分熟悉案情,掌握實施控制下交付的必要條件,偵查人員只要熟悉案情才能進行更好地預判,若是偵查人員對案情不夠熟悉能會做出錯誤判斷,造成嚴重的傷亡等后果。還有,要對控制下交付進行有效監(jiān)控,有效降低風險,若是不具備監(jiān)控條件,偵查人員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隨時結束偵查工作,在必要情況下團結其他力量,最終取得偵查工作的成功。
有效控制下交付是需要嚴格的申請程序與審批程序的,而在新刑事訴訟法中,卻有申請程序、審批程序的清晰解釋,甚至是在新刑事訴訟法中,并沒有對控制下交付批準單位進行明確說明,清晰地指出所謂“誘惑偵察”等措施的相關授權機關。在實際控制下交付申請與審批中,需要按照特定原則,若是有可以控制下案件出現,公安機關就能直接決定是否進行控制下交付,當然這種控制下交付行為必要按照管轄范圍內進行。其次,是對不在自身管轄范圍內的案件,其控制下交付行為要交給上級機關進行處理。最后,對跨界控制下的交付案件的分析,根據現有最新國際協(xié)定的申請與審批,提出緊急事件的應急方案,不必走常規(guī)申請與審批程序,但在事后一定要進行情況的上報說明。
形式訴訟視野下,控制交付相關機關單位的職業(yè)要更加明確,在協(xié)助機關職責的法定化范圍中,進行控制下交付執(zhí)行機關、協(xié)助機關職責的法定化問題的解決。在實際控制中,交付執(zhí)行機關與其他偵查手段是不同的,交付執(zhí)行機關的控制下交付有著一定跨國性特征,實際工作的開展還是需要相互協(xié)作來解決問題,各國相關單位爭議也是很難避免的。只有利用法定化,明確執(zhí)行機關的職責,對這一問題的解決,要按照以往控制下交付的經驗金勛,實際執(zhí)行機關、協(xié)助機關的職責有兩種,積極配合公安部門,提供必要的資料,保守全部偵查工作中的秘密。當然,若是能長期落實到兩項職責,相關責任追究機制起到很強的保護作用,由此要解決困擾著業(yè)界中的許多問題,使得控制下交付中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緩解。
刑事訴訟視野控制下交付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指出相應措施。通過正規(guī)申請和審批程序進行有效完成,實現法治與德治社會的構建。在刑事訴訟視野下有一些不現實的問題,公安機關以外的部門要獲得實施控制下交付機會與權力,給我國刑事訴訟下交付行為提供一定詭誕。
[ 參 考 文 獻 ]
[1]李玲.新刑事訴訟法視野下的控制下交付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33(05):148-149.
[2]韓麗麗.新刑事訴訟法視野下的控制下交付研究[J].法制博覽,2015(06):40-42.
[3]鄧立軍.新刑事訴訟法視野下的控制下交付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0(01):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