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游慧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文義解釋的存在是為了彌補法律在適用中的缺陷,指有法律解釋權的主體針對法律語詞的字面含義而進行的通俗化的解釋過程。法律語詞的概括性特征會帶來解釋困擾,人們不斷摸索一種更加科學嚴謹?shù)慕忉尫绞?,為具體案件提供確信的結果。在司法活動中,人們進行法律解釋有的強調價值,有的偏重目的,由此產生了法學家們提煉出來的文義解釋方法、目的解釋方法等。而文義解釋是一種嚴格遵照法律自身含義的解釋途徑。
哲學解釋學強調:任何法律應用本身都是在解釋法律。文義解釋的優(yōu)先性強調“文義是所有解釋出發(fā)點”,因此,法律解釋首要的當然是文義解釋。
法律詞匯具有專門性,在進行法律解釋的時候,要克服過度的創(chuàng)造。法律規(guī)范與事實之間,法律規(guī)范與立法者、司法者之間都存在著復雜的交錯關系。這需要縝密的法律邏輯思維,對法律作專業(yè)的探究,探究法律與哲學、語言學相關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綜合分析特定法律語詞所蘊含的特定深意。法律解釋之核心,要求對法律規(guī)則作解釋時,要關照法條體系、立法意圖等,進而對規(guī)范的文義作出符合主客觀邏輯的解釋。
法律規(guī)范字面含義模糊的情形包括:法律語詞自身意義存在模糊。例如,刑法分則中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中有10個罪行條文使用了“暴力”、一詞。對這個詞的理解,在進行文義解釋時要綜合考慮數(shù)個罪行的共性來理解。再如,民法中的“公共秩序”、“善良風俗”,這是建立在道德層面的法律術語,而道德則是依賴人性中的共同覺醒,故這兩個詞匯的含義就存在模糊性。如果我們放任法律詞語的模糊含義,后果將是法律的剛性精神喪失,法律是秩序的守護神,不嚴肅的法律也必將維護不了正常的秩序。除此之外,法律語詞在翻譯和引進過程中也會造成內涵模糊。在借鑒過程中,部分詞匯可以找到本國相對應的詞匯進行翻譯,有一些找不到對應詞匯。而一個國家的法律得到與時俱進的發(fā)展,法律移植是各國都會選擇的方式。除此之外,當法律語詞與日常用語出現(xiàn)矛盾時,人們一般會用日常用語的思維去理解法律,但法律語詞往往具有專業(yè)性,例如“無因管理”。
限縮解釋是指針對法律詞語以及法律條文的意義的范圍進行縮小及限定,反之為擴張解釋。限縮解釋是在一詞多義等類似情況下,將其含義加以限制,以保障法律規(guī)范的確定性和調整效果。例如,民法對年齡界限的規(guī)定。根據中國的傳統(tǒng)做法,18周歲,存在陰歷和陽歷的計算方法,故法律中所講的“周歲”就出現(xiàn)了兩個含義。相反,擴張解釋是將法律詞語的邊緣含義納入其中,如,將大型拖拉機作為汽車來理解的情形。而文義解釋的優(yōu)位性在于它嚴格遵循法律語詞的原意,司法者和民眾都可以運用文義解釋,獲得客觀上正確的答案。
憲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內容導致法律語言的模糊性更加突出。憲法是所有法律的依據,故憲法中的語言一定更抽象更具綱領性。但憲法作為根本大法一定要具有穩(wěn)定性和前瞻性,這就需要憲法語言能夠在長時間里適用于出現(xiàn)的新情況。部分學者提出了“對憲法文字進行合乎情理的解釋并避免荒謬的結果”的觀點。譬如,憲法中規(guī)定“公民享有言論自由”,從字面上看,言論自由意味著公民有發(fā)表意見以表達自己思想的法律自由,但若這樣解釋則可能會導致很多矛盾,對于類似問題,不能單純地從言論自由的字面意思理解中找到正確的結果。
文義解釋在刑法中也得到了運用。罪刑法定原則要求對刑法條文中表述的犯罪必須做到明確,使人們可以準確的區(qū)分罪與非罪,此罪彼罪,故文義解釋也是刑法解釋的首要方法,就是把刑法條文本身作為解釋對象作形式化的解釋,作為刑法規(guī)范適用的依據。
文義解釋的基礎性充分體現(xiàn)在各類法律規(guī)范均將其作為首選的法律解釋方法,在適用時綜合考量多種因素,進而更加科學的運用文義解釋來幫助法律規(guī)范發(fā)揮其價值。
文義解釋在法律解釋中的優(yōu)位性是不容置疑的,它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證法律語詞含義最合邏輯,最符合原意,但其不是唯一方法。在法律規(guī)范解釋中,應強調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相輔相成,因為法律的最終目標是尋求正當合理的結論。
文義解釋是在任何法律適用時首選的方法,當其他解釋方法和文義解釋的結論出現(xiàn)矛盾時,理應按照文義解釋的結論為標準;法律解釋方法中的位階關系同樣是這個原理。但當文義解釋的結論出現(xiàn)不合理使人無法信服,或者單純依賴文義解釋無法得到確定的結論時,應充分發(fā)揮其他解釋方法的功能,總體上追求一個符合法律科學、法律邏輯、法律目的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