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漢 王文慧 袁保東 楊揚
對通渭縣馬營鎮(zhèn)油房村藜麥引種地,不同時期,前后3次對雜草調查,分析優(yōu)勢雜草種類,初步總結藜麥生長期雜草對藜麥的影響,為將來篩選出適宜雜草除草劑提供依據。
藜麥(學名:Chenopodium quinoa willd)屬藜科,雙子葉植物,有豐富、獨特、全面的營養(yǎng)價值。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研究認為是唯一一種單體植物,即可滿足人體基本營養(yǎng)需求的食物。20 世紀80年代末,我國首次進行藜麥試種研究,2008年,在山西省開始藜麥模化種植。2014年以來甘肅、青海、河北以吉林及等陸續(xù)引進種植藜麥。
定西市通渭縣馬營鎮(zhèn)油房村地處黃土高原,干旱缺水,農業(yè)種植結構單一,生產效率低下。藜麥的引種豐富了該地
的種植作物種類,特別是藜麥根系發(fā)達,具有耐干旱、耐低溫、耐鹽堿的特性,適宜在該區(qū)域種植。地膜覆蓋技術由于其顯著的增產作用,能夠明顯解決一些作物在農業(yè)生產上長期存在干旱、低溫等不利自然條件的問題,實現糧食生產大幅度高產、穩(wěn)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可防止雜草生長。定西市通渭縣采用全膜穴播種植藜麥,本調查針對全膜穴播藜麥生長期間、不同時期雜草生長情況進行,現總結如下。
1 調查地點和調查方法
1.1 調查時間和地點
2017年在定西市通渭縣馬營鎮(zhèn)油房村的藜麥引種種植地塊中。
1.2 調查方法
選擇引種藜麥種植地塊3塊,每個地塊調查5個樣方,每個樣方調查1㎡,前后3次調查并記錄,最后每次調查1㎡地塊中雜草情況(株數采用向上取整法)。藜麥苗高約5cm第1次調查,苗高約50cm時第2次調查,苗高約120cm第3次調查,詳細記錄樣點內雜草種類、株數、株高、重量和蓋度,確保地塊未施任何除草劑,人工除草控制在調查20天前。
2 結果與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通渭縣藜麥引種地塊雜草種類為19種,隸屬于11科17屬。其中雙子葉植物10科、14屬、16種,單子葉植物1科、3屬、3種。第1次調查結果顯示,苣荬菜、野燕麥、角茴香、田旋花、冰草為主要雜草,占調查總數的87.3%;第2次調查結果顯示反枝莧、小薊、苣荬菜、寶蓋草、卷莖蓼為主要雜草,占調查總數的74.5%;第3次調查結果顯示苣荬菜、田旋花、菊葉香藜、豬殃殃、蒲公英為主要雜草,占調查總數的89.8%。
3
從通渭縣馬營鎮(zhèn)油房村藜麥引種地雜草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藜麥生長前期苣荬菜、野燕麥、角茴香、田旋花、冰草為主要危害對象,因其產生次生有害物質、爭奪土壤物質、光照和水分,影響藜麥正常生長;藜麥生長中后期,反枝莧、小薊、苣荬菜、寶蓋草、卷莖蓼、田旋花、菊葉香藜、豬殃殃、蒲公英為主要雜草,但因藜麥生長中后期品種優(yōu)勢,長勢迅速,影響雜草光照,從而雜草對藜麥生長影響相對較小。下一階段將有待篩選專一除草劑防治藜麥雜草。
作者單位:甘肅省定西市植保植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