嗚咦嗚咦
我在馬德里醒來。
往窗外張望,最后一縷日光從街對面植物園的樹冠掠過,在窗簾上泛起一層幽幽入夜的煙藍色。
三小時前,我坐在NH酒店的床上出神。這是個別致的酒店,位于普拉多大道街口,離火車站近在咫尺,鬧中取靜。窗外的法國梧桐挺拔高大,遠處的皇家植物園更是郁郁蔥蔥,毫無秋意。
9月的馬德里,在夏季的尾巴上。
我刷了會兒微信,北京已是凌晨,基友問西班牙如何,吃得慣不。
哭笑不得,這才9pm,沒到飯點啊。
作為一個夜貓子,這點我倒是愛死西班牙了。如果你拜訪過中北歐的一些大城市,一定不會詫異于6pm關(guān)門閉戶的情形。像這樣10pm開始覓食,只能發(fā)生在民以食為天的西班牙了。
至于吃什么,咱走著瞧。
反正到處有tapas。別說,這個詞可鬧過不少笑話。有些游客只聞其名,進店就要點tapas——就像廣府文化的茶點。
“來一份點心!”
“好的先生,您要什么點心?”
“emmm,我就要點心?!?/p>
(然后侍者心里跑過幾萬匹……)
再摸摸我的胃,一下午塞進去的tapas,有Mesón del Champi?on的火腿焗蘑菇,有San Miguel市場的生蠔配干白,有Patagonia Artesanal的蛋卷冰淇淋,有La Casa del Abuelo的小鍋海鮮飯和桑格利亞果酒……恍然大悟,難怪西班牙人那么愛運動,能量守恒了解一下。
白日的炙熱消散殆盡,我穿上短褲跑鞋,沿著普拉多大道北行。沿途最富有風情的,無疑是那些露天餐廳。西班牙允許把就餐區(qū)設在路邊,形成這道獨特的風景線。男女老少,在眾目睽睽之下吃吃喝喝,熟視無睹。
和中國式“信仰”飯局(圓桌低頭刷手機)不同,第一他們不自拍也不拍美食,第二他們甚至不看一眼手機,氛圍熱烈。
初到伊比利亞半島,我問當?shù)赜讶?,西班牙人是天生的演說家嗎,食物不見動,聊天倒是爭分奪秒。友人哈哈一笑,調(diào)侃道,西班牙人八卦得很,他們大多是在blabla張家長李家短。
跑過Moratin街口時,我的目光被一個小廣場吸引住了。巴掌大塊地方,竟有兩家熱鬧非凡的露天餐廳,在噴泉聲的掩映下妙不可言。
地圖說是銀匠廣場(Plaza de la Platería de Martínez)。
其噴泉和歐洲常見的古典噴泉不同,模仿的是舊銀器工廠,有強烈的新古典主義風格。
據(jù)悉,銀匠廣場的得名,是為紀念卡洛斯三世時期的皇家銀匠馬丁內(nèi)斯(Antonio Martínez Barrio)。此君曾在18世紀后期游歷英法,學習歐洲頂級銀飾工藝,回西班牙后創(chuàng)立了銀匠學校并得到皇家高度認可。18至19世紀也正是西班牙銀飾的繁榮期。(如果你對當?shù)貍鹘y(tǒng)銀飾有興趣,馬德里著名的跳蚤市場或有遺珠)
如今,銀匠學校和工廠早在百年前就拆除了,只有這座噴泉留作紀念。
低頭看表才10點,我盤算,過會兒折回吃飯正好。銀匠餐廳(La Platería)意頭好,人氣足,一看就是本地人的菜,露天的座位也有富余。西班牙的餐飲通常深夜12點后打烊,遇到周末還會延長。
一個多小時后,我回來就傻眼了。人頭攢動,戶外的座位一個不剩,前面排隊等位的兩撥客人中,竟還有白發(fā)蒼蒼的老夫妻?;腥淮笪?,這都怪周末的晚場西甲。本賽季馬德里有5支西甲球隊(皇馬、馬競、巴列卡諾、萊加內(nèi)斯和赫塔菲),超過巴斯克地區(qū),成為西甲第一大區(qū)。看完晚場比賽出來吃飯吹水,這就是西班牙人的日常。
侍者見又是我,無奈地做了個稍等的手勢。
半響,他出來問,里面有個單人桌,要不要湊合擠一下。
待我落座,不等翻開菜單,男侍者已經(jīng)抬出一塊半人高的黑板,上面粉筆寫著各式菜式,有些已經(jīng)劃掉了——沽清。
特魯埃爾Castel廣場,路人直接從El Torico噴泉接水喝。
罷了罷了,我干脆不看菜單,直接問有啥special offer推薦。要不試試地中海龍利?薄煎?正合我意。
此時,時針已經(jīng)指到12點,我還在安靜地等待開飯。夜風刮得樹葉沙沙響,噴泉發(fā)出汩汩聲,刀叉與瓷盤輕微地撞擊,混雜在西語的歡聲笑語中。置身周末的這個深夜食堂,熱鬧是馬德里人的,吃貨只需要感受美食的溫暖,再來幾顆腌橄欖,兩三片火腿,一杯白葡萄酒,世間煩惱吹盡散。
周末的西班牙,什么是最要緊的事情?
La Liga!
對于熬夜看球的中國球迷,西甲官方宣傳片那句”Its not football. Its La Liga.”不能再熟悉。
最近三年,隨著亞洲市場的開發(fā),西甲聯(lián)賽亦更多地提前至亞洲黃金時段,因此產(chǎn)生了很多午場比賽。
起個大早,就奔著這個特別的午間賽事去了。
沿著M-30高速向東疾行,半小時左右就來到了萬達大都會球場——馬德里競技用了剛好兩年的新主場。
說到馬競,一定繞不開兩個男人——卡爾德隆和迭戈·西蒙尼。
比森特·卡爾德隆,被認為是馬競俱樂部歷史上最偉大的主席。1964年,這個馬德里商人在球隊處于經(jīng)濟困境中接手了主席的位置,次年球隊就奪得了闊別十年之久的聯(lián)賽冠軍。在長達20年的馬競主席生涯中,他塑造了球隊歷史上的第二個輝煌期。別忘了,同時期也是馬德里另一支豪門皇家馬德里的鼎盛期。作為同城死敵,床單軍團仍在皇馬眼皮下?lián)屪吡?個聯(lián)賽冠軍。
在卡爾德隆的主持下,1966年,全新的球場在曼薩納雷斯河邊落成,能容納6.2萬人。1971年,球場被命名為卡爾德隆球場。
遺憾的是,今天的卡爾德隆球場已經(jīng)確定退休,面臨拆遷改造,三面露天、紅白間條的看臺終將成為追憶。
改變馬競的第二個男人就是現(xiàn)任主帥迭戈·西蒙尼。
西蒙尼在2011年執(zhí)掌帥位后,馬競才變身人見人怕的鐵血之師,經(jīng)過幾年時間一躍成為歐洲頂級球隊。一身黑衣的西蒙尼有“教父”之稱,他在教練區(qū)激情四溢的指揮甚至是直播中的看點。
我簡直等不及看西蒙尼在邊線上的手舞足蹈了。
靠近萬達球場,老遠就能看到一面巨幅的“床單軍團”旗幟,據(jù)說這是全歐洲最大的一面隊旗。由于它太厚重了,迎風飄揚這種套話都用不上了。
比賽還有兩小時,官方特許店已經(jīng)忙碌起來了。孩子們永遠是最早到達球場的,鐵桿球迷早在球隊大巴的必經(jīng)路線上守候起來,另一些則忙于在商店挑選紀念品,拿到最新款的球衣,再把想印刷的號碼和字樣的紙單交給工作人員,儀式感滿滿。
如果說卡爾德隆代表著馬競的歷史,萬達大都會球場則呈現(xiàn)出另一種風貌。臨近比賽,球迷們越聚越多。頂著一頭烈日,一升裝大塑料杯的啤酒是必不可少的。人們一邊大啖火腿與烤腸,一邊豪飲暢談。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空氣中卻沒有一絲緊張感,完全是周末派對的樣子。
遠處,超燃的流行樂從能容納百人的涼棚下噴發(fā)而出。近處,熊與樹莓雕像則是人們爭相排隊合影的熱門景點。這是馬德里的市徽,同樣也是馬競隊徽中的一部分。從太陽門廣場到下水道井蓋,熊與樹莓隨處可見。
關(guān)于這個標志有很多說法,我聽的版本是最廣為流傳的:以前馬德里附近森林茂密,時有動物出沒。一天,住在森林邊的男孩放學后久久不歸,其母就去林中尋找。突然,遠處傳來“媽媽,快跑!媽媽,快跑!”,原來男孩碰上了熊,勇敢的孩子希望及時幫助母親脫險。西語中“媽媽快跑”就是Madre Id, 連寫就是Madrid, 即馬德里。
時至今日,熊孩子遠比熊多了,球迷樂園的存在就是為了消耗這些熊孩子的精力:較小的孩子們身穿主隊球衣,跳進一個充氣圍欄里,忘情地玩上真人版的桌上足球;另一群稍大的孩子在玩射門游戲,讓頗多路人側(cè)目。如果不是親眼目睹,我很難相信這些小學年紀的孩子能如此富有技巧,射門的腳法刁鉆,守門的飛身撲救,像模像樣。
奇妙的是,這場球迷嘉年華,反倒是取代了當天激烈但談不上精彩的午場聯(lián)賽,成為我在萬達大都會球場最特殊的回憶:
“Its not football. Its Carnival.”
大都會球場外,吃貨扎堆。
環(huán)西班牙自行車賽正經(jīng)過馬德里普拉多大道,除了足球,這個國家也酷愛自行車運動。
交通:從國內(nèi)到馬德里的直飛航班,可選擇海航(從深圳)、國航(從北京)或東航(從上海)。
住宿:
民宿可通過airbnb等,酒店推薦交通便利的hotel NH Nacional。
貨幣:
歐元現(xiàn)金準備一些,多數(shù)場所接受Visa或MasterCard,美運或銀聯(lián)就相當不好用了。
玩法:
愛好文藝的,普拉多、索菲亞和提森博物館必去,可去皇家劇院體驗原汁原味的歌劇,或去馬德里弗拉門戈劇院學習西班牙特色舞蹈;愛好足球的,萬達大都會球場和伯納烏球場必去;愛好淘寶的,周日開放的Rastro跳蚤市場有各式歐洲古物。
美食:
西班牙小吃眾多,火腿、腌橄欖和涂橄欖油的面包是日常必吃;本地葡萄酒選擇多,還有桑格利亞果酒值得一試;也少不了海鮮飯(正宗的瓦倫西亞paella,只是雞肉飯并沒有海鮮,但不妨礙后來的人們有啥料就下啥,最終成為大雜燴)。
薩拉戈薩耶穌救主主教座,有著顯著的穆德哈風格。
中國人有個習慣,就是無論走到世界哪個角落,都要問一句,房子怎么賣啊。然后默默在心頭一算。
當我們途經(jīng)中世紀古鎮(zhèn)阿爾巴拉辛,臨走時看到一處物業(yè)待售,標價17萬歐元,強行壓制住去撥打上面電話的沖動。
與國內(nèi)某些翻新的、高度商業(yè)化、人潮涌動的古鎮(zhèn)相比,這些隱匿于西班牙山間的小鎮(zhèn)才有古鎮(zhèn)原本的樣子——閑適的,時間停止的,安靜得聽得見一根針落地……
身處比利牛斯山脈南部,我有更多時間沉默。
一大早,硬核的路虎Defender在氤氳霧靄與秋日晨曦交錯的佩迪杜山國家公園中穿行,我很享受這種不知歸途的顛簸感。
除了柴油發(fā)動機的低聲轟鳴,多說一句話,都會破壞這種和諧。
奧德薩和佩迪杜山國家公園(Ordesa y Monte Perdido National Park)位于韋斯卡,早在100年前就是自然保護區(qū)。這里最有代表性的地貌特征當屬海拔3355米的佩迪杜山,其三座山峰之間隱藏著奧德薩、皮內(nèi)塔、阿尼斯克羅和艾斯瓜因4個山谷。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滋潤,讓這個國家公園成為世外桃源。
在我看來,這絕對是社恐者的天堂。整片大山,只有兩三輛專業(yè)越野車開進來。除了導游,你幾乎找不到任何人攀談。天上偶有胡禿鷲盤旋,林間的松雞咕咕求偶,澗邊比利牛斯蛙的叫聲回響,更顯山空。所謂的步行道,也就是草地上踏出的土路或碎石路,這種無人地帶,很容易聯(lián)想到貝爾·格里爾斯的《荒野求生》。
我們在山脊上徒步,矢車菊和歐洲薊的紫色點綴著泛黃的高山草甸。大朵大朵的蘑菇,不時露頭觀察著不速之客。導游說,這些不是毒蘑菇,可以食用,但國家公園內(nèi),如果沒有許可證,任何人都不得采摘。難怪這些蘑菇長勢驚人,比我的臉還大。
當我們穿過幾十米的稀疏松林,發(fā)現(xiàn)走到了這片山脊的盡頭。數(shù)百米外,對面佩迪杜山的林木線顯著,下面則是黑壓壓的森林和河谷,山峰上隱約浮現(xiàn)積雪,冰川的刻痕清晰可見。向?qū)е钢泵嫒荷秸f,翻過去就是法國了。
據(jù)說,拿破侖曾狂言:歐洲止步于比利牛斯。言下之意,對西班牙的阿拉伯化充滿嘲諷。拿破侖也確實翻過了比利牛斯發(fā)動戰(zhàn)爭。西班牙雖然淪亡,但法軍卻陷入西班牙人民戰(zhàn)爭的汪洋。最后,流放期的拿破侖亦悔恨,西班牙戰(zhàn)爭就像一處潰瘍,讓他飽受折騰,盛極而衰。
農(nóng)場主赫塞·卡洛斯挖出一顆黑松露,這種神奇的野菌吸引著眾多動物。
200年過去,是非成敗已成往事,比利牛斯依舊蒼茫沉默。
交通:阿拉貢大區(qū),有高鐵到首府薩拉戈薩;其他景點可在游客中心咨詢,建議請導游租車,部分景點不對自駕游開放,如佩迪杜山國家公園;
玩法:
1)參觀薩拉戈薩附近的中世紀古鎮(zhèn),其中有西班牙最美小鎮(zhèn)(如Ainsa或阿爾瓦拉辛);
2)參觀世界遺產(chǎn)穆德哈風格建筑(阿拉伯與羅馬式、哥特式的混搭);
3)佩拉森斯古堡(位于14世紀阿拉貢帝國與卡斯蒂利亞帝國交戰(zhàn)的邊境,亦稱邊境城堡)
美食:
可品嘗阿拉貢傳統(tǒng)菜式,阿拉貢烤羊腿是必點,本地西紅柿洋蔥和橄欖油的沙拉可口多汁。
在西班牙待了半個月,我的西語突飛猛進。
自嘲“素質(zhì)三連”:Gracias, Vamos, Si,分別對應:謝、走、是。
可萬萬沒想到,幾天之后在莫斯卡爾東(Moscardón),我得祭出這三板斧哀求一匹任性的馬兒。
Vamos! Vamos!他媽的,快走啊。
暗自叫苦,前面的大部隊已經(jīng)快沒影了,我騎這匹母馬卻還不斷低頭吃草,任憑我重復其主人的西語命令,無動于衷。
罷了,反正走太快也看不到菌子,我干脆跳下馬,跟它一起在草地里探個究竟。
突然,灌木叢后,枯枝的斷裂聲傳出。抬眼看去,一位老婦人,頭戴遮陽帽,手挽籃子,低頭尋找著什么。
湊上前,一種菌類特有的香氣迎面撲來,這是夾雜著泥土、青草的芬芳,又有蜂蜜或酸奶的氣息。西語管這種菌叫“rebollones”,意為是松樹蘑菇,因為它們只生長在野生的地中海松樹下,與松樹共生。其通用名是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據(jù)說林奈在為其命名時,只憑借香味就相信它會和地中海的乳菇一樣好吃。
松乳菇其貌不揚,淺橘色的傘蓋,零零星星地躲在草叢里,和落葉混為一體。還好它們的體型偏大,傘蓋打開,大的有手掌般大小,只要細心搜尋,并不難采摘。用小刀把它挖出來,其破損處會滲出深橘紅的乳汁,暴露在空氣中,很快會變成深綠色。
松乳菇原產(chǎn)于比利牛斯山脈南部,遍布地中海盆地多國。在西班牙阿拉貢大區(qū),特魯埃爾有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非常適合菌類生長。秋季,當內(nèi)陸的馬德里還處于燥熱的籠罩時,特魯埃爾的山區(qū)已經(jīng)開始降雨了。8月末多幾場好雨,等到9月10月,西班牙的人們從加泰羅尼亞和瓦倫西亞大區(qū)趕來阿爾瓦拉辛、古達爾等地,開始一場尋菌大冒險。
向?qū)дf,他們飼養(yǎng)的馬群對松乳菇毫無興致,我打心里為它們遺憾。這些美味的野菌,只需把泥沖掉,用橄欖油翻炒一下,撒點鹽和蒜,就可口無比了。
馬兒不食菌子,不代表其他動物也沒有口福。我們聽說,除了牛肝菌和松乳菇兩大特產(chǎn),特魯埃爾還有一種神奇的菌子,不僅二條腿的動物愛吃,四條腿甚至六條腿的動物也青睞有加。
驅(qū)車1小時,來到阿爾本托薩的民宿La Casa de la Estación。老板赫塞·卡洛斯50歲左右,一身干練,帶著三條狗一只貓健步如飛。他經(jīng)營著這處民宿,主業(yè)則是方圓18公頃的黑松露種植。
一上來就被告知,今天的主角未必出席,能否挖到看造化,搞得我們面面相覷。
和多數(shù)野生菌不同(如前文的松乳菇就是典型的擔子菌),松露(Truffle)屬于子囊菌門,寄生在特定植物的根系上,諸如橡樹、櫟樹等。由于深藏在地下,找到它們有一定難度。但是,松露出現(xiàn)的區(qū)域會有很多奇怪的征兆。
赫塞·卡洛斯的農(nóng)莊整齊地種著一排排地中海冬青櫟(Quercus ilex),每棵樹間隔了3米左右。走近你會發(fā)現(xiàn),某些櫟樹附近,以樹為圓心,直徑一米多的圓形區(qū)域幾乎寸草不生。赫塞·卡洛斯說,他從不拔草,這都是松露的存在所致,它們會吸收土壤的養(yǎng)分和水分,非常詭異。
另外,哪怕我們不是狗也都聞得出,空氣中有股不平凡的氣息時隱時現(xiàn)?!队嘘P(guān)品味》一書云:那股香氣曾被形容為“人間所無,有點難以置信,殆凡氣味絕佳者概如是也?!?/p>
喜歡松露味道的人,形容它就像麝香;討厭這種味道的人,則說聞到的是腳臭,甚至精液。研究表明,松露散發(fā)的氣味近似于公豬的性激素(雄甾烯醇),吸引母豬去吃掉它們,然后通過前者糞便的排泄傳播孢子。
早期,意大利和法國都是用母豬去找松露,但不靠譜的豬會偷吃,還會破壞菌絲體,導致產(chǎn)量下降,后來就改讓狗來尋寶了。在赫塞·卡洛斯家,只有一條狗會識別松露,既有遺傳因素,也要后天訓練,其他貓貓狗狗就只能打醬油,在旁邊瞎忙活。
“看,那邊有個洞!”突然,赫塞·卡洛斯指著十多米遠的低地,丟下我們飛速沖下土坡。
待他檢查完畢,滿臉遺憾地說,有松露,可被狐貍挖去吃了。稍頃,他又補充:“好消息是已經(jīng)有松露了。”(收獲松露的最佳時節(jié)是在冬季,我們來早了)
看來競爭對手已經(jīng)領(lǐng)先我們一步了,赫塞·卡洛斯說,除了狐貍,被松露的味道所吸引的還有野豬、獾、甲蟲及蒼蠅,它們都對松露養(yǎng)殖造成了破壞。
難以置信的是,赫塞·卡洛斯在這里種植了18年松露,4年前才開始產(chǎn)出,來之不易。究其原因,他解釋說,“松露生長的條件很復雜,得有一定海拔,既需要高溫也需要低溫氣候,還需要雨水,干濕交替?!?/p>
特魯埃爾和索里亞是西班牙最早種植黑松露的地方,并非偶然。吃貨法國人最先食用黑松露,他們一路向南,在比利牛斯山脈的樹林采摘野生松露,后來慢慢發(fā)現(xiàn)西班牙特魯埃爾的樹林也有,當?shù)厝艘查_始以此謀生。直到20世紀雨水變少,原本每年可收獲1000噸野生松露劇減至200噸,種植技術(shù)才得以研發(fā)。
赫塞·卡洛斯自豪地告訴我,“西班牙黑松露的產(chǎn)量大,品質(zhì)好,供不應求?!?/p>
遺憾的是,黑松露保質(zhì)期短,只有3周時間,除了頭號主顧法國人,西班牙當?shù)夭蛷d會消耗一些,另有少量被中間商賣到意大利、比利時、德國等地,但這樣就很難到中國吃貨的嘴里了。
這天下午,我們被太陽曬得面紅耳赤,連昆蟲都喪失了鳴叫的勇氣。就在大部隊沮喪之際,一只狗兒開始躁動起來。它噗哧噗哧吐著舌頭,時而嗅嗅土地,時而繞圈暴走。在主人急促的指令下,它很快就鎖定了一棵櫟樹旁的地點,開始刨土??逅咕o隨其后,不慌不忙地蹲下,在約20厘米深的土坑里摸索一番,又拿出小刀撬土,很快一顆鵪鶉蛋大、黑乎乎的東西就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
如果不是那窒息的氣味,我不敢相信這個黑土塊就是大名鼎鼎的松露。更難想象的是,這么小只,怎么分給我們一群人吃。
見我疑惑,赫塞·卡洛斯大笑,早有妙計——
“松露雞蛋,松露湯梗,松露煮面,松露布丁,松露芝士蛋糕,松露冰淇淋……花樣多著呢,我太太還拿到過兩個用松露烹飪的獎項呢?!?/p>
那晚的松露大餐,和我想象的很不一樣。每道菜只需撒上一些黑松露,或粉狀或絲狀,味道就足夠搶鏡了。土人如我,想的卻是土豆燉雞那樣,煮上一大鍋,得是多狂野的場景——此處請自行腦補。
酒足飯飽后,我歪進院子里一張?zhí)僖卫镅鐾炜?。狗兒趴在腳邊小憩,葡萄藤在夜風里微微搖曳,秋蟲鳴個不停。四周沒有燈光,特魯埃爾的鄉(xiāng)下,星空更顯幽遠。
想想卡洛斯和我說的,種了18年松露,最近才開始收獲,不由心生敬畏。人生能有幾個18年,這種生活真實又沉重得可怕。
我再次陷入了沉默,只是這次不同的是,口袋里多了一小顆卡洛斯給我的黑松露。
玩法:山區(qū)騎馬;采摘野菌;民宿觀星(特魯埃爾也是暗夜星空計劃成員)
美食:在菌子季(秋)有非常多選擇,松乳菇、牛肝菌和黑松露必吃;